冰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30569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26 19: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冰箱。冰箱(100)具备:框体(10),其在内箱(11)与外箱(12)之间设置有真空绝热材料(16)以及发泡绝热材料(17),至少在内箱(11)与真空绝热材料(16)之间填充有发泡绝热材料(17);以及控制基板(50),其设置于上述框体(10),并借助电线(41)而与冰箱(100)的电气元件连接,电线(41)的一部分配置于内箱(11)与真空绝热材料(16)之间的发泡绝热材料(17)内。另外,冰箱(100)在内箱(11)形成有从外箱(12)侧观察时朝框体(10)的冰箱内侧凹陷的凹槽(18),并在上述凹槽(18)对电线(41)进行收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冰箱
本技术涉及将电线配设于发泡绝热材料中的冰箱。
技术介绍
通常,冰箱构成为具备制冷循环回路、且将被制冷循环回路中的冷却器冷却的空气朝储藏室供给。另外,在储藏室设置有对该储藏室内的温度进行检测的冰箱内温度传感器。而且,冰箱的控制装置根据冰箱内温度传感器的检测值(换言之,为储藏室内的冷却负荷),对制冷循环回路中的压缩机以及送风风扇的运转频率(包括打开(0N)、关闭(OFF))、以及控制被冷却器冷却的空气向储藏室供给的供给量的风门(damper)的开度等进行控制。因此,利用电线(电源供给线以及/或者通信线)将冰箱的电气元件(冰箱内温度传感器、压缩机、送风风扇以及风门等)与控制装置连接。 此处,冰箱内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储藏室,压缩机例如设置于在框体的下部形成的机械室,送风风扇以及风门设置于在框体的内侧(框体的内箱与储藏室之间)形成的风道(duct)内,控制装置例如设置于框体的上部,通过以上设置方式等将电气元件和控制装置设置于不同的位置。因此,对于将电气元件与控制装置连接的电线的至少一部分而言,将其配置于框体内(换句话说,构成框体的内箱与外箱之间)。 因此,例如对于现有的冰箱而言,作为与框体内的电线的配置结构有关的技术,提出有如下方案:形成有从储藏室侧观察框体的内箱时朝外箱侧凹陷的凹部,并在该凹部收纳电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8-296953号公报(摘要、图1) 近年来,针对冰箱要求改善电力消耗量。因此,以改善电力消耗量为目的,提出有如下技术方案:在内箱与外箱之间,除了聚氨酯绝热材料(发泡绝热材料)之外,还配设绝热性能优于上述聚氨酯绝热材料的真空绝热材料。真空绝热材料具有相对于聚氨酯绝热材料例如约为10倍的绝热性能,因此,越加厚真空绝热材料,越能够改善冰箱的电力消耗量。另外,近年来,针对冰箱还要求节省空间化,换言之,要求保持框体(换句话说,为外箱)的外形尺寸不扩大地使框体的内容积(成为内箱的内侧的空间、且形成有储藏室的空间的容积)增大。为了满足该要求,优选增厚真空绝热材料的厚度、且尽量减薄内箱与外箱之间的发泡绝热材料的厚度。 然而,对于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冰箱而言,形成有从储藏室侧观察框体的内箱时朝外箱侧凹陷的凹部,并在该凹部收纳电线。换句话说,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冰箱,在框体的内箱与真空绝热材料之间,因凹部的底部突出而形成有凸部。因此,上述凹部妨碍发泡绝热材料流入到框体的内箱与真空绝热材料之间。因此,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冰箱存在如下课题:为了将发泡绝热材料无间隙地填充于框体的内箱与真空绝热材料之间,需要使框体的壁厚(内箱与外箱之间的空间)比作为绝热性能而需要的壁厚厚,从而无法满足增大框体的内容积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这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冰箱,无需将框体的壁厚(内箱与外箱之间的空间)加厚到所需厚度以上,能够满足增大框体的内容积的要求。 本技术所涉及的冰箱具备:框体,其在内箱与外箱之间设置有真空绝热材料以及发泡绝热材料,至少在上述内箱与上述真空绝热材料之间填充有上述发泡绝热材料;以及控制基板,其设置于上述框体,并借助电线而与冰箱的电气元件连接,上述电线的一部分配置于上述内箱与上述真空绝热材料之间的上述发泡绝热材料内,在上述内箱形成有从上述外箱侧观察时朝上述框体的冰箱内侧凹陷的凹槽,在该凹槽对上述电线进行收纳。 本技术在内箱形成有从外箱侧观察时朝框体的冰箱内侧凹陷的凹槽,并在该凹槽对电线进行收纳。因此,对于本技术而言,即使在内箱形成对电线进行收纳的凹槽,妨碍发泡绝热材料流入到内箱与真空绝热材料之间的情况也不严重。因此,对于本技术而言,无需将框体的壁厚(内箱与外箱之间的空间)加厚至所需厚度以上,因此能够满足增大框体的内容积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冰箱的主视图。 图2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冰箱的侧视剖视图。 图3是示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冰箱的制冷循环回路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4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冰箱的框图。 图5是图1的X-X剖视图。 图6是图5的A部详细图。 图7是从外箱侧观察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冰箱的内箱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I…冷藏室;la...冰箱内温度传感器;2…制冰室;2a…冰箱内温度传感器;3..?切换室;3a…冰箱内温度传感器;4…冷冻室;4a…冰箱内温度传感器;5…蔬菜室;5a...冰箱内温度传感器;10...框体;11...内箱;12...外箱;13...分隔板;14...机械室;15…冷却器室;16…真空绝热材料;17…发泡绝热材料;18…凹槽;21…压缩机;22…冷凝器;23...减压单兀;24…冷却器;25…送风风扇;30…风道部件;31 (31a、31b)…风道形成部件;32...风道;33…风道盖;35…风门;41…电线;42…带;50…控制装置;100…冰箱。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冰箱的主视图。图2是该冰箱的侧视剖视图。图3是示出冰箱的制冷循环回路的制冷剂回路图。图4是该冰箱的框图。图5是图1的X-X剖视图。图6是图5的A部详细图。另外,图7是从外箱侧观察该冰箱的内箱的立体图。 以下,利用上述图1?图7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冰箱100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00具备在内箱11与外箱12之间填充有真空绝热材料16以及聚氨酯等的发泡绝热材料17的框体10。此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框体10构成为,在将真空绝热材料16安装于外箱12且对内箱11与外箱12进行组装以后,向内箱11与外箱12之间填充发泡绝热材料17。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框体10构成为,在内箱11与真空绝热材料16之间设置有发泡绝热材料17。 该框体10构成冰箱100的外部轮廓,内箱11的内侧被分隔板13划分而形成多个储藏室。详细而言,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冰箱100,作为储藏室而具备冷藏室1、制冰室2、切换室3、冷冻室4以及蔬菜室5。 冷藏室I是冷却至0°C?5°C的冷藏温度带的储藏室,该冷藏室I配置于框体10的最上部。制冰室2是自动或者手动地进行取冰(離氷)动作并供冰储藏的储藏室,该制冰室2配置于冷藏室I的下方。切换室3是根据使用者的喜好而例如能够分段地设定冷藏温度带(0°C?5°C )至冷冻(chilled)温度带(一 2°C?2V )的温度带的储藏室。该切换室3以与制冰室2并列的方式配置于冷藏室I的下方。冷冻室4是设定为对储藏物进行冷冻的冷冻温度带(一 15°C?一 20°C )的储藏室,该冷冻室4配置于制冰室2以及切换室3的下方。蔬菜室5是设定为适于蔬菜的储藏的温度带(0°C?5°C )的储藏室,该蔬菜室5配置于冷冻室4的下方。 另外,如图3所示,冰箱100构成为由配管将压缩机21、冷凝器22、减压单元23以及冷却器24连接,并具备利用冷却器24对供给至上述各储藏室的空气进行冷却的制冷循环回路。 压缩机21吸入从冷却器24流出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并将其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如图2所示,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冰箱,具备:框体,其在内箱与外箱之间设置有真空绝热材料以及发泡绝热材料,至少在所述内箱与所述真空绝热材料之间填充有所述发泡绝热材料;以及控制基板,其设置于所述框体,并借助电线而与冰箱的电气元件连接,所述电线的一部分配置于所述内箱与所述真空绝热材料之间的所述发泡绝热材料内,所述冰箱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箱形成有从所述外箱侧观察时朝所述框体的冰箱内侧凹陷的凹槽,在所述凹槽对所述电线进行收纳。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8.07 JP 2013-1644001.一种冰箱,具备: 框体,其在内箱与外箱之间设置有真空绝热材料以及发泡绝热材料,至少在所述内箱与所述真空绝热材料之间填充有所述发泡绝热材料;以及 控制基板,其设置于所述框体,并借助电线而与冰箱的电气元件连接, 所述电线的一部分配置于所述内箱与所述真空绝热材料之间的所述发泡绝热材料内, 所述冰箱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箱形成有从所述外箱侧观察时朝所述框体的冰箱内侧凹陷的凹槽, 在所述凹槽对所述电线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井口弘洋中津哲史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