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脚轮,包括支腿(1)、轮座(51)、滚轮(5)及装设在支腿(1)内的减震装置,所述滚轮(5)装设在所述轮座(51)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腿(1)为空腔圆筒状,其内表面连设有数道突条(11),其间分隔形成数道插槽(12),所述数道突条(11)上分别预留有一栓孔(111);所述减震装置,包括套管(2)、护罩(3)、穿轴(4)及两伸缩弹簧(6)、(7),所述套管(2)配合支腿(1)内壁面而设,其内部呈多角形管孔,其外缘突设有数道与支腿(1)内表面所形成的数道插槽(12)相配合的填块(21),所述套管(2)的顶端锁固一帽盖(22),其底端螺固一圆形底座(23),所述帽盖(22)的中心处穿设一圆孔(221),所述底座(23)挡靠在所述支腿(1)的下方,且其中央处开设一与所述套管(2)内部相连通的多角形通孔(231),所述的护罩(3)套置在所述支腿(1)及底座(23)的外缘,其内面铺设一横向隔板(31),横向隔板(31)的中央处穿设有一与所述套管(2)的内部相贯通的穿置孔(311),所述的穿轴(4)是在一多角形状轴杆的上、下方分别延伸设一圆形支杆(41)、(42),圆形支杆(41)、(42)的端缘处分别设有螺纹部(411)、(421),轮座(51)上连设有一突块(52),突块(52)的上、下方各预留一轴承座(521)、(522),其内均装设一轴承(53)、(54),又于两轴承座(521)、(522)间穿设一圆形插孔(523),所述上、下两伸缩弹簧(6)、(7)成不同圈径,且分别圈套在穿轴(4)上、下方;所述穿轴(4)穿经所述套管(2)内部的多角形管孔,且与多角形管孔相适配,穿轴(4)下方的圆形支杆(41)、(42)穿经轮座(51)上的两轴承间,且由下方轴承座(521)、(522)穿出,并通过一螺帽将轮座(51)组设在穿孔的下方,穿轴(4)的上方由护罩(3)的底端穿入,经横向隔板上的穿置孔(311)及套管(2)底端圆形底座(23)上的通孔,并经套管(2)顶端帽盖(22)中心处的圆孔,伸入支腿(1)的内部,且上、下两伸缩弹簧(6)、(7)分别顶压在套管(2)的帽盖(22)底面与穿轴(4)的多角状轴杆顶缘间,所述套管(2)下方的圆形底座(23)固定在所述护罩(3)内的横向隔板上。(*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脚轮,主要用于安装在病床及救护车活动担架等器材上。(二)技术背景目前医院为运送患者所使用的病床及救护车活动担架等器材上,为使推行时较为省力,便于控制其推行方向,普遍采用可旋转360°的脚轮,该种脚轮都是采用现成的组件直接加装于床、支脚的下方,完全不具备减震、缓行的功能,因而,当推行经过颠簸路面时,由脚轮传送至床面的震动颇为明显,这对于已经身体不适躺卧于床面的患者而言,更加重了其伤病部位的痛苦。尤其是当脚轮落入路面坑洞时,不仅床面的震动加剧,更可能造成脚任意偏转,而造成失控或失去平衡。另外,此种脚轮过有路面突出的障碍物时,也会产生偏转,而无法正向压过,以致于遭障碍物阻挡,无法继续推行。此时只有改变行进方向或抬起床、支脚,使脚轮悬空越过障碍物,但如此一来不仅延误了患者运送的时间,更增加了推行人员精神及体力上的负担。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减震效果的脚轮,该脚轮上、下缓行,可有效吸收脚轮因路面不平所产生的震动,且可轻易越过地面的障碍物,使患者有平稳之感。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脚轮,包括支腿、轮座、滚轮及装设在支腿内的减震装置,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萧德兴,
申请(专利权)人:萧德兴,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