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味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93197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8 03:03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除味器,其中,第一储物瓶设置在大盖上,并且通过挂耳与大盖上端的配合使得第一储物瓶可在大盖上端旋转移动,同时大盖上端设置有下压缺口,当挂耳移动至对应下压缺口时,可对第一储物瓶施以下压力,使其下移。而大盖内具有刺破部,在第一储物瓶下压过程中,该刺破部的顶端可刺破第一储物瓶的底壁,从而使第一储物瓶内的物质向下流出。同时第一储物瓶下方依次设有压刺件和第二储物瓶,第一储物瓶下压过程中推动压刺件向下移动,而压刺件的刺头在下压过程中刺破第二储物瓶的顶壁,从而使得第一储物瓶内的物质流入到第二储物瓶内,两者进行混合,产生一种功能性气体,以进行除味、杀菌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除味器,其中,第一储物瓶设置在大盖上,并且通过挂耳与大盖上端的配合使得第一储物瓶可在大盖上端旋转移动,同时大盖上端设置有下压缺口,当挂耳移动至对应下压缺口时,可对第一储物瓶施以下压力,使其下移。而大盖内具有刺破部,在第一储物瓶下压过程中,该刺破部的顶端可刺破第一储物瓶的底壁,从而使第一储物瓶内的物质向下流出。同时第一储物瓶下方依次设有压刺件和第二储物瓶,第一储物瓶下压过程中推动压刺件向下移动,而压刺件的刺头在下压过程中刺破第二储物瓶的顶壁,从而使得第一储物瓶内的物质流入到第二储物瓶内,两者进行混合,产生一种功能性气体,以进行除味、杀囷等。【专利说明】除味器
本申请涉及一种除味器,尤其是涉及一种需要将两种物质混合进行除味的除味器。
技术介绍
现有除味器通常是两种物质分开密封包装,例如第一种物质为液体,第二种物质为固体,两者混合可产生一种新的物质,该物质可用于除味。 在现有技术中,通常先将液体和固体分开密封包装。需要使用时,先人工把装液体的容器拆封,再把装固体的容器拆封,然后把液体人工倒入固体容器内,液体与固体混合,产生一种新的功能性气体,该气体有除味、杀菌等效果,整个过程都是人工实现,不仅效率低,操作不方便,而且过程中难免会造成液体的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一种除味器。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除味器,包括: 第一储物瓶,所述第一储物瓶具有密封的第一储物腔,所述第一储物瓶的外壁具有至少两个挂耳; 大盖,所述大盖中空形成腔体,所述腔体内具有用于刺破第一储物瓶底壁的刺破部,所述第一储物瓶的下部置于大盖内,所述挂耳挂靠在大盖的上端且可旋转移动,所述大盖的上端具有至少两个下压缺口,所述刺破部面向第一储物瓶底壁设置,当所述挂耳旋转移动至下压缺口,可操作第一储物瓶下压; 压刺件,所述压刺件包括抵接部和与抵接部一体联接的刺头,所述压刺件装于大盖内,且所述抵接部位于第一储物瓶的下方,所述刺头向下设置; 以及第二储物瓶,所述第二储物瓶具有密封的第二储物腔,所述第二储物瓶上端设置于大盖腔体内,所述第二储物瓶的顶壁朝向压刺件的刺头设置。 作为所述除味器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储物瓶的底壁具有一圈凹槽,所述凹槽将底壁分隔为主壁和破裂部,被所述凹槽围合的部分为破裂部,所述破裂部与主体之间还设置一个厚度大于凹槽的连接部。 作为所述除味器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刺破部的顶端为球面形,所述破裂部面向刺破部的一侧为一凸台,所述凸台的底壁具有与刺破部顶端配合的球面形凹槽。 作为所述除味器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刺破部的球面形顶端由三个支脚联接支撑于大盖的内壁上。 作为所述除味器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旋盖,所述旋盖扣合在第一储物瓶上,并与第一储物瓶插接配合带动第一储物瓶一起旋动,所述旋盖设置有便于施力的起伏形状的外壁。 作为所述除味器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环形的防转环,所述大盖的顶壁具有弹性臂,所述防转环扣在大盖的顶壁之上,并和弹性臂形成一个用于挂耳旋转移动的通道,所述弹性臂斜向设置使得通道由大到小延伸至下压缺口,所述第一储物瓶穿过防转环,且所述挂耳置于所述通道。 作为所述除味器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性臂面向挂耳的一侧设有球形凹槽,所述挂耳面向弹性臂的一侧设有球形凸起以便定位。 作为所述除味器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储物瓶的外壁上具有至少一个内凹的缺口,所述大盖的内壁上对应所述缺口设置有至少一个挡台,当所述挂耳位于下压缺口处,所述缺口位于挡台的正上方。 作为所述除味器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刺头为若干个,其依次排列并围合形成一个带有缺口的圆形或方形。 作为所述除味器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压刺件的抵接部上具有至少一个挂钩,所述大盖内壁对应设置有挂台,所述挂钩与挂台配合,限制压刺件下落距离。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所提供的除味器中,第一储物瓶设置在大盖上,并且通过挂耳与大盖上端的配合使得第一储物瓶可在大盖上端旋转移动,同时大盖上端设置有下压缺口,当挂耳移动至对应下压缺口时,可对第一储物瓶施以下压力,使其下移。而大盖内具有刺破部,在第一储物瓶下压过程中,该刺破部的顶端可刺破第一储物瓶的底壁,从而使第一储物瓶内的物质向下流出。同时第一储物瓶下方依次设有压刺件和第二储物瓶,第一储物瓶下压过程中推动压刺件向下移动,而压刺件的刺头在下压过程中刺破第二储物瓶的顶壁,从而使得第一储物瓶内的物质流入到第二储物瓶内,两者进行混合,产生一种功能性气体,以进行除味、杀囷等。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除味器一种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组装图; 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储物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第一储物瓶底壁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大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压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储物瓶、防转环、压刺件和第二储物瓶组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申请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实施例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提供以下【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便于本对申请公开内容更清楚透彻的理解。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一提供一种除味器,能用于储存两种不同的物质,并在使用时通过简单地操作使两种物质进行混合和反应,产生新的功能性气体,从而实现除味和杀菌等功能。 请参考图1和2,该除味器包括旋盖1、防转环2、第一储物瓶3、大盖4、压刺件5和第二储物瓶6。 第一储物瓶3和第二储物瓶6分别用于储存所需物质,为了便于说明,本实施例一以第一储物瓶3储存液体,第二储物瓶6储存固体为例进行说明。但,显然第一储物瓶3和第二储物瓶6也都分别可以储存液体或者固体。 请参考图3和4,第一储物瓶3需要具有密封的第一储物腔,以便储物。在本实施例一中,第一储物瓶3在放入液体后采用铝箔纸密封(本申请所有附图中均省略了铝箔纸),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当然可以采用其他能够形成密封腔的结构。 该第一储物瓶3的外壁具有至少两个挂耳31和至少一个内凹的缺口 32,本实施例一均以三个为例(但请注意,图3中挂耳31只标注出两个,缺口 32只标注出一个)。 请参考图1和2,旋盖I扣合在第一储物瓶3上,并与第一储物瓶3插接配合带动第一储物瓶3 —起旋动,例如可通过旋盖I下端的支脚11插入到第一储物瓶3的缺口 32内实现插接。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操作者施加旋转力,旋盖I设置有便于施力的起伏形状的外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操作者也可直接驱动第一储物瓶3旋转移动,而省去旋盖I。 请参考图1、2、5,大盖4中空形成腔体。第一储物瓶3的下部置于大盖4内,挂耳31挂靠在大盖4的上端且可旋转移动。大盖4的上端具有至少两个下压缺口 42,该下压缺口 42的数量应等于或多于挂耳31的数量,本实施例一以三个为例。当挂耳31旋转移动至下压缺口 42,可操作第一储物瓶3下压。 大盖4腔体内具有用于刺破第一储物瓶3底壁的刺破部,刺破部面向第一储物瓶3底壁设置。 当第一储物瓶3下压时,刺破部可刺破第一储物瓶3,从而使得液体流出,因此刺破部的顶端可选择任一种能够刺破第一储物瓶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除味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储物瓶,所述第一储物瓶具有密封的第一储物腔,所述第一储物瓶的外壁具有至少两个挂耳;大盖,所述大盖中空形成腔体,所述腔体内具有用于刺破第一储物瓶底壁的刺破部,所述第一储物瓶的下部置于大盖内,所述挂耳挂靠在大盖的上端且可旋转移动,所述大盖的上端具有至少两个下压缺口,所述刺破部面向第一储物瓶底壁设置,当所述挂耳旋转移动至下压缺口,可操作第一储物瓶下压;压刺件,所述压刺件包括抵接部和与抵接部一体联接的刺头,所述压刺件装于大盖内,且所述抵接部位于第一储物瓶的下方,所述刺头向下设置;以及第二储物瓶,所述第二储物瓶具有密封的第二储物腔,所述第二储物瓶上端设置于大盖腔体内,所述第二储物瓶的顶壁朝向压刺件的刺头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祁剑军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中徽汽车用品有限公司祁剑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