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晓专利>正文

体外循环期间无灌注缺血区域的腋动脉插管及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86119 阅读:2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7 12: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体外循环期间无灌注缺血区域的腋动脉插管及应用。包括供血端的插管主体,其特征是还包括与插管主体相连通的有分流、分压作用的近心端管和远心端管,形成在总体结构上呈T或Y型结构的体外循环灌注塑料管,Y型结构灌注管的近心端管和供血端的插管主体有夹角,以分配或调节灌注血流量。本发明专利技术应用于右侧腋动脉达到体外循环期间全身动脉灌注,和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同时可避免右上肢缺血。显然,本发明专利技术不但能满足体外循环期间全身灌注及停循环期间脑灌注,达到灌注血流量的分配和调节,无灌注缺血区域,且操作简单方便,固定容易可靠,不易升高灌注压,不易漏血,血液破坏轻,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了右上肢缺血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体外循环期间无灌注缺血区域的腋动脉插管及应用。包括供血端的插管主体,其特征是还包括与插管主体相连通的有分流、分压作用的近心端管和远心端管,形成在总体结构上呈T或Y型结构的体外循环灌注塑料管,Y型结构灌注管的近心端管和供血端的插管主体有夹角,以分配或调节灌注血流量。本专利技术应用于右侧腋动脉达到体外循环期间全身动脉灌注,和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同时可避免右上肢缺血。显然,本专利技术不但能满足体外循环期间全身灌注及停循环期间脑灌注,达到灌注血流量的分配和调节,无灌注缺血区域,且操作简单方便,固定容易可靠,不易升高灌注压,不易漏血,血液破坏轻,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了右上肢缺血时间。【专利说明】体外循环期间无灌注缺血区域的腋动脉插管及应用
。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体外循环期间无灌注缺血区域的腋动脉 插管及应用。
技术介绍
已有技术通常是应用一根长度20cm直插管,其一端连接人工心肺机动脉灌注管, 另一端插入右腋动脉,由于右侧腋动脉位置较深,显露及插管困难,很易损伤腋动脉、锁骨 下静脉,腋神经等,手术难度较高。而且病人手术期间由于插管对向近心端,位于远心端的 右上肢一直处于缺血状态;另有应用直径8mm人工血管,一端连接人工心肺机动脉灌注管, 另一端必须缝合于右腋动脉或右颈总动脉,而缝合人工血管需要10分钟或更长时间,这段 时间可能导致右侧颈总动脉缺血,从而使部分病人导致不可逆性缺血性脑损伤。缝合法的 缺点还可导致肝素化期间吻合口漏血;另外,不同部位的动脉灌注必须使用各自专有的直 插管或人工血管,不能通用,且在上述应用中已有技术的一根直插管无法或难以达到根据 需要进行血流分配和压力调节。显然操作简单,灌注可靠,尽可能减少脑缺血时间,以及预 防其他器官缺血,减少脑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主动脉弓手术的成功率的医疗器械和方法, 是医患双方都渴望与苛求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腋动脉插管及其应用,以克服已有技术的诸种弊端和 不足。 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根据需要灌注血流量在血管中进行分配和调节 的腋动脉插管,以尽量避免缝合手术、缩短手术时间以及减少右上肢缺血时间等。 本专利技术是在已有插管的基础上,具体是把已有的作为供血的插管主体的一根直插 管上,又增设两个有分流、分压作用的分支短管,即在总体结构上呈T型结构的医用灌注塑 料管,或者呈Y型结构的体外循环医用灌注塑料管,达到灌注血的分流、分压,以控制或者 调节血液灌注流量,并达到插管时简单、迅速,保证体外循环期间全身无缺血区域,同时显 著减少缺血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等等。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最基本的技术方案:包括供血端的插管主体,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 与插管主体相连通的有分流、分压作用的两个分支管一近心端管和远心端管,形成在总体 结构上呈T型或者Y型结构的体外循环医用灌注塑料管,且上述近心端管的长度等于或稍 大于远心端管的长度。 上述与插管主体相通的近心端管和远心端管三者是在同一个平面上,近心端管和 远心端管在同一轴线,并且与插管主体的管径相同,或者小于插管主体的管径。 上述对于T型结构灌注塑料管所述的插管主体垂直于近心端管和远心端管,或者 对于γ型结构灌注塑料管的近心端管和供血端的插管主体呈120-150°的夹角,远心端管 和供血端的插管主体呈30-60°夹角,以控制或者调节灌注血流量。 上述的Y型结构灌注塑料管的近心端管和供血端的插管主体的最佳夹角为 135。。 考虑到便于手术插管,上述近心端管和远心端管的端头均呈45°斜口。 考虑到圆锥或球冠形更有利于手术插管,上述近心端管和远心端管的端头是至少 有3个侧孔的球冠形,且各侧孔总面积大于插管主体的最大开口面积。这样也增大了进入 近心端管和远心端管的血液灌注流量 考虑到可靠固定插管,并且尽可能减小手术切开的血管长度,上述分支管的近心 端、远心端长度分别为1. 5cm和1. 0cm。 上述本专利技术应用于右侧腋动脉达到体外循环期间全身动脉灌注,和深低温停循环 选择性脑灌注,同时可避免右上肢缺血。 显然,本专利技术不但能满足体外循环期间全身灌注及停循环期间脑灌注,达到灌注 血流量的分配和调节,且在体外循环期间无灌注缺血区域。而且操作简单方便,不易升高灌 注压,不易漏血,血液破坏轻,固定容易、可靠、不易移位。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了右上肢 缺血时间,克服现有动脉插管和方法的弊端。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本专利技术的基本结构之一的示意图。 图2.本专利技术的有斜口的基本结构之一不意图。 图3.本专利技术的Y型有侧孔的结构示意图(夹角为Q)。 图4.本专利技术的Y型的基本结构之一示意图(夹角为Q)。 图5.本专利技术插入右腋动脉的使用情况时的动脉血供示意图。 其中,1.插管主体,2.近心端管,3.远心端管,4.侧孔,5.斜口,6.右颈总动脉, 7. Willis环,8.左颈总动脉,9.左锁骨下动脉,10.主动脉弓,11.动脉阻断处,12.右腋动 脉。图5中的虚线圆圈是本专利技术的插放位置示意。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3、4,本专利技术包括供血端的插管主体1,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与插管主体 1相连通的有分流、分压作用的两个分支管一近心端管2和远心端管3,形成在总体结构上 呈T型或者Y型结构的医用体外循环用灌注塑料管,且上述近心端管2的长度大于远心端 管3的长度。通常插管主体1的长度是15-20cm。 考虑到手术时切的血管足够短,以及插管的稳定性,上述近心端管2和远心端管3 的长度分别为1. 5cm和1. 0cm左右。该长度定义为从插管主体1外周至端管的斜口 5上缘 的距离。即技术上要求上述近心端管2和远心端管3长度在保证不漏血的前提下越短越好, 从而使动脉切口最短,以防止切口缝合后动脉狭窄。 上述与插管主体1相通的近心端管2和远心端管3,三者是在同一个平面上,近心 端管2和远心端管3在同一轴线,并且与插管主体1的管径相同,或者小于插管主体1的管 径。 为了满足不同体重的患者体外循环的灌注需要,上述近心端管2、远心端管3和插 管主体1的内径选为6_8mm。 如图1-2,对于T型结构灌注塑料管所述的插管主体1垂直于近心端管2和远心 端管3,或者如图3-4,对于Υ型结构灌注塑料管的近心端管2和供血端的插管主体1呈 120-150°的夹角,远心端管3和供血端的插管主体1呈30-60°夹角。 上述的对于Υ型结构灌注塑料管的近心端管2和供血端的插管主体1的最佳夹角 为135°,该夹角既保证近心端管2、远心端管3的灌注流量,又不会升高泵压,从而使血液 破坏轻,插管处不易漏血,且操作方便。 如图2、4,上述近心端管2和远心端管3的端头呈45°的斜口 5,以便于手术时插 管。 如图3,考虑到圆锥或球冠形更有利于手术插管,上述近心端管2和远心端管3的 端头是至少有3个侧孔的球冠形,且各侧孔总面积等于或者大于插管主体1的最大开口面 积。这样也提供了从侧孔来调节进入近心端管2和远心端管3的血液灌注流量。 上述本专利技术可应用于右侧腋动脉达到体外循环期间全身动脉灌注,和深低温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体外循环期间无灌注缺血区域的腋动脉插管,包括供血端的插管主体(1),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与插管主体(1)相连通的有分流、分压作用的两个分支管—近心端管(2)和远心端管(3),形成在总体结构上呈型或者Y型结构的医用体外循环用灌注塑料管,且上述近心端管(2)的长度或等于或稍大于远心端管(3)的长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晓朱蕾黄强
申请(专利权)人:黄晓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