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件的把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783437 阅读:2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7 04: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工件的把持装置,将把持的工件正确地配置在预定位置。工件的把持装置(1)如下构成,将固定侧的抵接部件即固定部(2)和可动侧的抵接部件即可动部(3)在可动部(3)的移动方向(轴线X方向)上相对设置,使可动部(3)朝向固定部(2)移动,在与固定部(2)之间把持工件(W),其中,将嵌合支承工件(W)的支承台(9)在可动部(3)的移动方向上可进退移动地设置,在使可动部(3)朝向固定部(2)移动时,被可动部(3)按压的工件(W)与支承台(9)一同向固定部(2)侧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工件的把持装置,将把持的工件正确地配置在预定位置。工件的把持装置(1)如下构成,将固定侧的抵接部件即固定部(2)和可动侧的抵接部件即可动部(3)在可动部(3)的移动方向(轴线X方向)上相对设置,使可动部(3)朝向固定部(2)移动,在与固定部(2)之间把持工件(W),其中,将嵌合支承工件(W)的支承台(9)在可动部(3)的移动方向上可进退移动地设置,在使可动部(3)朝向固定部(2)移动时,被可动部(3)按压的工件(W)与支承台(9)一同向固定部⑵侧移动。【专利说明】工件的把持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工件的把持装置。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有把持工件的把持装置。 该把持装置中,将固定侧的把持部件即固定部和可动侧的把持部件即可动部在可动部的移动方向上相对设置,在固定部和可动部之间配置了工件之后,使可动部向固定部侧移动,在与固定部之间把持工件。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3 — 136870号公报 但是,在该把持装置中,为在可动部和固定部之间单纯地夹入工件的构成,在根据工件的形状等使可动部向固定部侧移动而在与固定部之间把持稿件时,工件可能会倾倒。 因此,要求在可动部和固定部之间把持工件时,工件不会倾倒。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工件的把持装置,将固定部和可动部在所述可动部的移动方向上相对设置,使所述可动部朝向所述固定部移动,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把持工件,其中,将嵌合支承所述工件的支承台在所述可动部的移动方向上可进退移动地设置。 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将工件嵌合支承于支承台之后使可动部朝向固定部移动的话,由可动部按压的工件与支承台一同移动至与固定部抵接的位置,被把持在可动部与固定部之间。 此时,在支承台上,工件被嵌合支承,即使由可动部向固定部侧按压,通过与支承台一同向固定部侧移动,工件也不会倾倒。 因此,在可动部和固定部之间把持工件时,能够使工件不倾倒。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a)?(C)是说明把持装置的图; 图2(a)?(d)是说明把持装置的图; 图3(a)?(C)是说明把持装置的动作的图。 标记说明 1:把持装置 2:固定部 3:可动部 4:支承部件 5:支承部件 5a:阴螺纹 6:台座 7:导向部件 8:导轨 9:支承台 11:操作手柄 12:轴部 12a:阴螺纹 13:操作部 20A:减震器 20B:减震器 21:轴部 22:凸缘部 23:主体部 24:收纳孔 24a:贯通孔 25:密封部件 31:贯通孔 32:切口部 90:基部 91:嵌合槽 95:台部 96:嵌合突部 Sp:弹簧 W:工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说明实施方式的把持装置I的图,(a)是立体图,(b)是正面图,(C)是图1 (b)中的A — A剖面图。此外,在图1 (b)中,由假想线示意性地表示把持装置I把持的工件W(组装有主减速器F的差速器壳100)。 图2是说明实施方式的把持装置I的图,(a)是图1 (b)中的B — B剖面图,(b)是图2(a)中的区域A的放大图,(c)是图2(a)中的B— B剖面图,(d)是图2(c)中的区域C的放大图。 如图1所示,在实施方式的把持装置I中,固定侧的把持部件即固定部2和可动侧的把持部件即可动部3在可动部3的移动方向(轴线X)方向上相对设置。在该把持装置I中,在支承台9上载置了工件W后使可动部3向固定部2侧(图中左侧)移动的话,由可动部3按压的工件W与支承台9 一同向固定部2侧移动,在可动部3和固定部2之间把持工件W。 固定部2和可动部3由固定于台座6的支承部件4、5分别支承,支承部件4和支承部件5经由后述的定位部件30设于台座6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61侧和另一侧62侧(参照图1(b))。支承部件4、5在台座6的长度方向具有规定的厚度D,从轴线X的轴向看,形成矩形。 支承部件4、5具有比台座6的宽度Wl小的宽度W2,位于台座6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参照图1(b))。 如图2(c)所示,在支承部件4的与支承部件5的相对面固定有固定部2。截面观察下,固定部2形成矩形,在支承于支承部件4的状态下,将其下面2b配置在台座6上方的规定高度hi的位置。 为了确保与工件W的抵接范围,固定部2具有规定的厚度Wa,将成为与工件W的抵接面的前端面2a配置在从支承部件4向支承部件5侧离开规定长度LI的位置。 另外,为了确保与工件W的抵接范围,固定部2的前端面2a在台座6的宽度方向具有规定宽度W3(参照图1(c))。 在支承部件5上的与支承部件4的相对面固定有截面看为矩形的导向部件7。 导向部件7在支承于支承部件5的状态下,其上面7c配置在台座6上方的规定高度hi的位置,并且其前端面7a配置在从支承部件5向支承部件4侧离开规定长度LI的位置。 在该状态下,导向部件7隔开间隔Wx设于其前端面7a与固定部2的前端面2a之间,在后述的支承台9上嵌合支承工件W时,工件W与固定部2和导向部件7不发生干涉。 导向部件7的上面7c成为相对于台座6的上面6a平行的水平面,载置于上面7c的可动部3的移动(图中左右方向的移动)由该导向部件7引导。 截面观察下,可动部3形成矩形,为了确保与工件W的抵接范围而具有规定的厚度Wa0 可动部3的前端面3a成为与工件W的抵接面,其前端面3a相对于固定部2的前端面2a平行。 进而,为了确保与工件W的抵接范围,可动部3的前端面3a也在台座6的宽度方向具有规定宽度W3(参照图1(a))。 如图2(a)所示,在上面观察,在可动部3的靠支承部件5(图中靠右)的位置,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可动部3而形成长孔形状的贯通孔31。 该贯通孔31的长度方向(可动部3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通过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可动部3而形成的切口部32而向支承部件5侧开口。 操作手柄11的轴部12从切口部32侧插入贯通孔31,在贯通孔31内,轴部12的前端在沿着可动部3的移动方向的轴线X上与可动部3连结。 轴部12在厚度方向(图中左右方向)上贯通支承部件5,且在其基端部设有操作部13。 在轴部12的外周,遍及长度方向的全长形成有阳螺纹12a,在轴部12的长度方向上的被支承部件5支承的部分,形成于外周的阳螺纹12a与设于支承部件5的阴螺纹5a拧合(参照图2(b))。 在实施方式中,由设于支承部件5的阴螺纹5a和设于操作手柄11的轴部12的阳螺纹12a构成丝杠机构,当使操作部13绕轴线X旋转时,阳螺纹12a与阴螺纹5a的啮合位置在轴线X的轴向上移动。 因此,操作手柄11的轴部12向根据操作部13的旋转方向决定的一方向移动,使连结其前端部的可动部3在轴线X的轴向上移动。 如图1(c)所示,在台座6的上面6a设有引导支承台9的移动的导轨8、8。 如图2(a)所示,导轨8、8沿可动部3的移动方向(轴线X方向)直线状地延伸,且在台座6的长度方向具有规定长度Lm(参照图2(a))。 导轨8、8遍及长度方向的全长以相同宽度W3形成,在夹着穿过台座6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的直线Y而对称的位置彼此平行地设置(参照图1 (C))。 支承台9由平面观察具有矩形的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工件的把持装置,将固定部和可动部在所述可动部的移动方向上相对设置,使所述可动部朝向所述固定部移动,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把持工件,其特征在于,将嵌合支承所述工件的支承台在所述可动部的移动方向上可进退移动地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本一平
申请(专利权)人:加特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