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电磁铁励磁换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766817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2 00: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直流电磁铁励磁换向装置,包括电磁铁线圈、正向励磁接触器主触点、反向励磁接触器主触点、二极管、第一电阻器和第二电阻器,电磁铁线圈的P、N端通过正向励磁接触器主触点与电源连接,反向励磁接触器第二主触点的两端分别与电源正极和电磁铁线圈的N端连接,反向励磁接触器第一主触点的两端分别与电源负极和电磁铁线圈的P端连接,二极管的负极与电磁铁线圈的P端连接,二极管的正极分别通过第一、二电阻器与电磁铁线圈的N、P端连接,其特征是所述反向励磁接触器第一、二主触点的两端并联有第一、二电容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动作可靠、响应快捷、安装调整方便、使用寿命长并能适应恶劣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直流电磁铁励磁换向装置,包括电磁铁线圈、正向励磁接触器主触点、反向励磁接触器主触点、二极管、第一电阻器和第二电阻器,电磁铁线圈的P、N端通过正向励磁接触器主触点与电源连接,反向励磁接触器第二主触点的两端分别与电源正极和电磁铁线圈的N端连接,反向励磁接触器第一主触点的两端分别与电源负极和电磁铁线圈的P端连接,二极管的负极与电磁铁线圈的P端连接,二极管的正极分别通过第一、二电阻器与电磁铁线圈的N、P端连接,其特征是所述反向励磁接触器第一、二主触点的两端并联有第一、二电容器。本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动作可靠、响应快捷、安装调整方便、使用寿命长并能适应恶劣环境。【专利说明】直流电磁铁励磁换向装置
本技术涉及换向装置,具体而言是直流电磁铁励磁换向装置。
技术介绍
直流电磁铁广泛应用于冶金生产的起重、分选等工序。在直流电磁铁励磁换向过程中,磁场能量必然转化为电场能量并以电弧形式在换向触点上释放,轻者加速触点烧蚀,重则影响系统正常工作。现有的直流电磁铁励磁换向装置通常设计有二极管和电阻组成的续流回路,当正向励磁接触器主触点分断时,电流可以流经续流回路,自感电动势被中和,磁场能量消失,需要在触点处释放的仅为电源能量,电弧不强烈;当反向励磁接触器主触点分断时,由于二极管反向阻断,没有续流回路,磁场能量绝大部分将在触点处以电弧的形式释放,直至这部分能量被消耗完为止,势必造成触点烧蚀,并形成恶性循环,燃弧愈演愈烈,熄弧时间越来越长,一旦熄弧时间大于正向励磁接触器的吸合时间,则会在触点上形成弧光短路。因此,设计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动作可靠、响应快捷、安装调整方便、使用寿命长并能适应恶劣环境的直流电磁铁励磁换向装置十分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动作可靠、响应快捷、安装调整方便、使用寿命长并能适应恶劣环境的直流电磁铁励磁换向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直流电磁铁励磁换向装置,包括电磁铁线圈、正向励磁接触器第一主触点、正向励磁接触器第二主触点、反向励磁接触器第一主触点、反向励磁接触器第二主触点、二极管、第一电阻器和第二电阻器,电磁铁线圈的P端通过正向励磁接触器第二主触点与电源正极连接,电磁铁线圈的N端通过正向励磁接触器第一主触点与电源负极连接,反向励磁接触器第二主触点的两端分别与电源正极和电磁铁线圈的N端连接,反向励磁接触器第一主触点的两端分别与电源负极和电磁铁线圈的P端连接,二极管的负极与电磁铁线圈的P端连接,二极管的正极通过第一电阻器与电磁铁线圈的N端连接,第二电阻器并联在二极管的两端,其特征是所述反向励磁接触器第一主触点的两端并联有第一电容器,所述反向励磁接触器第二主触点的两端并联有第二电容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电容值与所述第二电容器的电容值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电容值为IyF至7yF,所述第二电容器的电容值为I μ F M 7 μ F。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电容值为4 μ F,所述第二电容器的电容值为4 μ F。 本技术由于在触点两端并联电容,通过电容的储能作用来吸收电感释放的能量,避免电感能量转化成过电压,同时电容的移相作用消除了电压电流重叠,从而抑制了电感能量参与燃弧过程。本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动作可靠、响应快捷、安装调整方便、使用寿命长并能适应恶劣环境。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磁铁线圈;2.1-正向励磁接触器第一主触点;2.2-正向励磁接触器第二主触点;3.1-反向励磁接触器第一主触点;3.2-反向励磁接触器第二主触点;4-二极管;5_第一电阻器;6_第二电阻器;7.1-第一电容器;7.2-第二电容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该实施例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如图所示的直流电磁铁励磁换向装置,包括电磁铁线圈1、正向励磁接触器第一主触点2.1、正向励磁接触器第二主触点2.2、反向励磁接触器第一主触点3.1、反向励磁接触器第二主触点3.2、二极管4、第一电阻器5和第二电阻器6,电磁铁线圈I的P端通过正向励磁接触器第二主触点2.2与电源正极连接,电磁铁线圈I的N端通过正向励磁接触器第一主触点2.1与电源负极连接,反向励磁接触器第二主触点3.2的两端分别与电源正极和电磁铁线圈I的N端连接,反向励磁接触器第一主触点3.1的两端分别与电源负极和电磁铁线圈I的P端连接,二极管4的负极与电磁铁线圈I的P端连接,二极管4的正极通过第一电阻器5与电磁铁线圈I的N端连接,第二电阻器6并联在二极管4的两端,所述反向励磁接触器第一主触点3.1的两端并联有第一电容器7.1,所述反向励磁接触器第二主触点 3.2的两端并联有第二电容器7.2。 优选的实施例是: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电容器7.1的电容值与所述第二电容器7.2的电容值相同。 优选的实施例是: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电容器7.1的电容值为I μ F至7μ F,所述第二电容器7.2的电容值为IyF至7yF。 优选的实施例是: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电容器7.1的电容值为4 μ F,所述第二电容器7.2的电容值为4 μ F。 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权利要求】1.直流电磁铁励磁换向装置,包括电磁铁线圈(I)、正向励磁接触器第一主触点(2.1)、正向励磁接触器第二主触点(2.2)、反向励磁接触器第一主触点(3.1)、反向励磁接触器第二主触点(3.2)、二极管(4)、第一电阻器(5)和第二电阻器(6),电磁铁线圈⑴的P端通过正向励磁接触器第二主触点(2.2)与电源正极连接,电磁铁线圈(I)的N端通过正向励磁接触器第一主触点(2.1)与电源负极连接,反向励磁接触器第二主触点(3.2)的两端分别与电源正极和电磁铁线圈(I)的N端连接,反向励磁接触器第一主触点(3.1)的两端分别与电源负极和电磁铁线圈⑴的P端连接,二极管⑷的负极与电磁铁线圈⑴的P端连接,二极管(4)的正极通过第一电阻器(5)与电磁铁线圈(I)的N端连接,第二电阻器(6)并联在二极管(4)的两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向励磁接触器第一主触点(3.1)的两端并联有第一电容器(7.1),所述反向励磁接触器第二主触点(3.2)的两端并联有第二电容器(7.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电磁铁励磁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容器(7.1)的电容值与所述第二电容器(7.2)的电容值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直流电磁铁励磁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容器(7.1)的电容值为I UF至7μ F,所述第二电容器(7.2)的电容值为IyF至7yF。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流电磁铁励磁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容器(7.1)的电容值为4 μ F,所述第二电容器(7.2)的电容值为4 μ F。【文档编号】H01H47/02GK204011283SQ201420443720【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7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7日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直流电磁铁励磁换向装置,包括电磁铁线圈(1)、正向励磁接触器第一主触点(2.1)、正向励磁接触器第二主触点(2.2)、反向励磁接触器第一主触点(3.1)、反向励磁接触器第二主触点(3.2)、二极管(4)、第一电阻器(5)和第二电阻器(6),电磁铁线圈(1)的P端通过正向励磁接触器第二主触点(2.2)与电源正极连接,电磁铁线圈(1)的N端通过正向励磁接触器第一主触点(2.1)与电源负极连接,反向励磁接触器第二主触点(3.2)的两端分别与电源正极和电磁铁线圈(1)的N端连接,反向励磁接触器第一主触点(3.1)的两端分别与电源负极和电磁铁线圈(1)的P端连接,二极管(4)的负极与电磁铁线圈(1)的P端连接,二极管(4)的正极通过第一电阻器(5)与电磁铁线圈(1)的N端连接,第二电阻器(6)并联在二极管(4)的两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向励磁接触器第一主触点(3.1)的两端并联有第一电容器(7.1),所述反向励磁接触器第二主触点(3.2)的两端并联有第二电容器(7.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晓张靖伟张骏周军李向杰罗武董建国朱海建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