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集水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39559 阅读:2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0 13: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下室集水坑结构,设置在地下室底板下方,用于暂时存放污废水或杂用水,其包括固设于该地下室底板下方的集水坑主体,该集水坑主体包括围合形成集水腔的底板和侧壁,该集水腔为上方开口的空腔,该侧壁的上缘固接至该地下室底板,该地下室底板在该集水腔上方的开口处开设有连通于该集水腔的坑口,该坑口的面积小于该集水腔开口的面积。本地下室集水坑结构通过将地下室底板上开设的坑口做缩小处理,使其小于集水腔开口的大小,降低因开设坑口而对地下室底板结构刚度和稳定性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下室集水坑结构,设置在地下室底板下方,用于暂时存放污废水或杂用水,其包括固设于该地下室底板下方的集水坑主体,该集水坑主体包括围合形成集水腔的底板和侧壁,该集水腔为上方开口的空腔,该侧壁的上缘固接至该地下室底板,该地下室底板在该集水腔上方的开口处开设有连通于该集水腔的坑口,该坑口的面积小于该集水腔开口的面积。本地下室集水坑结构通过将地下室底板上开设的坑口做缩小处理,使其小于集水腔开口的大小,降低因开设坑口而对地下室底板结构刚度和稳定性的影响。【专利说明】地下室集水坑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物防排水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地下室集水坑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地下室防排水结构中,经常采用集水坑来暂时存放需要排出的污废水或杂用水。通常做法是,在地下室底板上开设大洞,在洞中设置集水坑,集水坑侧壁与地下室底板通过具有弯折结构的钢筋连接,故集水坑与地下室底板为一体结构,集水坑成为地下室底板的组成部分,且集水坑面积的大小与开设洞口的大小相同。 上述做法存在几点不足:(I)地下室底板受力中断,结构稳定性减弱。作为地下室底板的组成部分,集水坑设置在地下室底板开设的大洞中,且面积与开设洞口的大小相同。这样的设置使得地下室底板不再是一个完整的平面结构,在地下室底板与集水坑侧壁的连接处以及集水坑侧壁与集水坑底板的连接处均为折板,地下室底板的受力在开设洞口处被中断,导致底板开设洞口处会因为地面上的施力而被挤压变形,底板的结构稳定性有所减弱。 (2)设计及施工复杂,降低经济效益。由于集水坑与地下室底板为一体结构,在施工过程中,集水坑的配筋和厚度的施工受到地下室底板的配筋和厚度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多处使用钢筋和混凝土等物料,增加了经济成本和施工工期,降低了经济效益。另外,设计集水坑的施工方案时,如设置多个集水坑,则需将地下室底板中每一处的集水坑画出,设计繁琐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地下室集水坑结构,使其在保证地下室底板结构稳定的同时,减少集水坑施工过程中的钢筋和混凝土等材料的使用量,节省成本,简化施工过程,提高经济效益。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地下室集水坑结构,设置于地下室底板下方,用于暂时存放污废水或杂用水,其包括固设于所述地下室底板下方的集水坑主体,所述集水坑主体包括围合形成集水腔的底板和侧壁,所述集水腔为上方开口的空腔,所述侧壁的上缘固接至所述地下室底板,所述地下室底板在所述集水腔上方的开口处开设有坑口,所述坑口的面积小于所述集水腔开口的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坑口的最大宽度小于或等于1000mm,例如可以为1000mm、900mm、800mm、700mm、600mm或者500mm,所述集水坑主体水平横截面的形状为矩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椭圆形或圆形,所述集水坑主体的底板平行或倾斜于水平面设置。优选的,所述坑口为矩形,其尺寸小于或等于800mm*800mm,大于或等于400mm*400mm,例如700mm*700mm、600mm*600mm、500mm*500mm,只要可允许检修人员进入集水腔中检修即可。 进一步地,在所述集水坑主体的侧壁上缘至所述坑口边缘之间的所述地下室底板部分中设有至少一连接于所述侧壁上缘其中两点的支撑暗梁。 进一步地,在所述集水坑主体的侧壁上缘至所述坑口边缘之间的所述地下室底板部分中设有至少平行或相交的两支撑暗梁,其中至少一所述支撑暗梁连接于所述侧壁上缘的两点,另外的所述支撑暗梁可以连接于所述侧壁上缘的两点,也可以连接于所述侧壁上缘与其他所述支撑暗梁上。 进一步地,所述侧壁上缘围合而成的形状和所述坑口的形状均为矩形,所述坑口设置在所述侧壁上缘所围合而成矩形的其中一角,使所述坑口的其中两相交侧边与所述侧壁上缘所围合而成矩形的其中两相交侧边重合; 所述地下室集水坑结构包括两所述支撑暗梁,该两所述支撑暗梁分别紧贴所述坑口的另外两侧边设置,其中一所述支撑暗梁连接于所述侧壁上缘所围合而成矩形的其中两相对侧边,另一所述支撑暗梁连接于所述侧壁上缘所围合而成矩形的一侧边和该一所述支撑暗 MO 进一步地,所述集水坑主体和所述地下室底板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集水坑主体侧壁上缘的钢筋锚固至所述地下室底板中,且所述集水坑主体的侧壁和底板的厚度小于所述地下室底板的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地下室底板的下方垫设有第一隔离层,所述集水坑主体底板的下方垫设有第二隔离层。 进一步地,所述侧壁外周设置有用于加强侧壁强度的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的上部延伸至所述第一隔离层的底面,下部延伸至所述第二隔离层的顶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隔离层和所述第二隔离层采用素混凝土垫层、三合土垫层或砂石垫层,所述加强结构采用粘土砖墙、钢筋混凝土墙、型钢混凝土墙、石材墙或钢结构墙体,所述第二隔离层的底面设有细砂层。 进一步地,所述地下室底板采用无梁楼盖结构。所述集水腔上方开口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集水坑主体底板的面积。 传统的地下室集水坑结构中,集水坑主体与地下室底板同为一级结构,地下室底板与集水坑主体侧壁上缘的连接处,以及集水坑主体的侧壁与其底板的连接处需要做成折板结构,以保证地下室底板受力连续,减少地下室底板开设坑口对其结构强度的影响。由于折板结构一般会做成钝角而不是直角,因此坑口的面积往往会大于集水坑主体底板的面积。 而在本技术中,由于坑口的尺寸(面积)较小,尤其是坑口的尺寸小于1000mm*1000mm时,可认为地下室底板的受力并未中断,因此集水坑主体可以做成二级结构,而不是原来的一级结构,即地下室底板与集水坑主体侧壁上缘的连接处,以及集水坑主体的侧壁与其底板的连接处均无需做成折板结构,同时集水坑主体的底板和侧壁的厚度可小于地下室底板的厚度。此时集水坑主体可以做成规则的长方体形状或正锥台形状(原来一般是呈到锥台形状),使得集水腔上方开口的面积大于或等于集水坑主体底板的面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如下:集水腔由集水坑主体的底板和侧壁围合而成的上方开口的腔体结构。对于坑口的处理,传统的做法是在集水腔开口处的地下室底板上开设与集水腔开口位置和大小相等的坑口,当集水腔容积较大且开口面积较大时,相当于在地下室底板上开设了“大洞”,使得地下室底板受力中断,结构稳定性减弱,此时集水坑主体需要做成与地下室底板相同的一级结构。 而本技术对地下室底板上开设的坑口做缩小处理,使其小于集水腔开口的大小,尤其是当坑口尺寸小于1000mm*1000mm时,可以认为地下室底板在其坑口处的受力并未中断,符合设计安全要求。此时,集水坑主体无可以做成二级结构即可,使得集水坑主体的设计更加简单灵活,同时还可以减少钢筋和混凝土等物料的用量。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地下室集水坑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实施例一地下室集水坑结构的俯视图之二。 图4是实施例二地下室集水坑结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专利技术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 “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地下室集水坑结构,设置于地下室底板下方,用于暂时存放污废水或杂用水,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室集水坑结构包括固设于所述地下室底板下方的集水坑主体,所述集水坑主体包括围合形成集水腔的底板和侧壁,所述集水腔为上方开口的空腔,所述侧壁的上缘固接至所述地下室底板,所述地下室底板在所述集水腔上方的开口处开设有坑口,所述坑口的面积小于所述集水腔开口的面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继斌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