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荞麦丰产节本增效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721844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03 23: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北方荞麦丰产节本增效栽培方法,它由如下步骤组成:轮作倒茬、整地、品种选择、施肥、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收获。使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选择适宜的播期,合理的密度,施肥以基肥、种肥为主,追肥为辅,使用肥料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按比例施肥等综合措施,使荞麦增产增收。在全国荞麦主产区华北、西北、西南和东北部分地区进行荞麦新品种与本发明专利技术技术试验示范,产量表现突出,增产试点在80%以上,节约成本,增加效益显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它由如下步骤组成:轮作倒茬、整地、品种选择、施肥、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收获。使用本专利技术方法,选择适宜的播期,合理的密度,施肥以基肥、种肥为主,追肥为辅,使用肥料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按比例施肥等综合措施,使荞麦增产增收。在全国荞麦主产区华北、西北、西南和东北部分地区进行荞麦新品种与本专利技术技术试验示范,产量表现突出,增产试点在80%以上,节约成本,增加效益显著。【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农作物栽培技术,具体说是一种荞麦丰产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荞麦为寥科荞麦属的双子叶植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多种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尤其含有其它谷物没有的特殊化学成分芦丁,已成为新世纪全球重要的保健食品资源。中国是荞麦生产大国,常年种植面积约100万公顷,总产量约75万吨,面积和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但目前生产所用品种使用多年,混杂退化严重,种植技术粗放,产量低,商品性差。因此,加快选育优质高产荞麦新品种和集成配套丰产栽培技术的研究,转变和改善农业生产方式,节本增效,对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产品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本方法荞麦产量高,效益好。 本专利技术的丰产节本增效栽培方法由如下步骤组成: 1.1轮作倒茬 种植荞麦必须轮作倒茬,忌连茬,做到不重茬、迎茬,采用以下三种轮作模式之 V类荞変谷子或燕麦谷-T或.K米荞麦小麦马铃薯荞変谷子 1.2 整地 1.2.1整地标准:土地平坦,上虚下实;田间无大土块和暗坷垃; 无较大的残株、残茬;达到播种状态; 1.2.2整地方法:灭茬深耕,耕深20cm?25cm ; 1.3品种选择 在品种选择上,要针对各地不同类型的气候特点,土壤情况,栽培管理水平,种植习惯,茬口安排,群众的食味,消费习惯,选择适合当地推广的荞麦品种;北方地区适宜的荞麦品种主要有美国温莎、日本大粒荞麦、农家品种小粒荞麦、赤荞I号、赤荞2号; 1.4 施肥 1.4.1施肥原则 以“基肥为主、种肥为辅、追肥为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施用量应根据地力基础、产量指标、肥料质量科学掌握; 1.4.2施肥数量 1.4.2.1 基肥 结合秋耕地施入高温发酵腐熟好的农家粪肥22500?37500公斤/公顷做基肥;或结合播种以优质农家肥11250?15000公斤/公顷做种肥; 1.4.2.2 种肥 荞麦施肥量:N( 6.4,20.4 ( P2O5 ( 75.75,30.45 ( K2O ( 76.65,单位:公斤 /公顷; 1.4.2.3 追肥 追肥还应视地力和苗情而定:地力差,基肥和种肥不足的,出苗后20?25天,封垄前必须补进追肥;弱苗应早追苗肥;追肥用速效氮肥尿素,用量60?75公斤/公顷;追肥要选择在阴雨天气进行; 1.5种子处理 1.5.1精细选种 剔除病粒、瘪粒、破碎粒;经过风、筛选后的种子符合GB404.5-1999有关规定; 1.5.2晾晒种子 播前进行晒种,选择晴朗无风天摊晒3?4天,厚度3cm?5cm,达到杀菌、提高发芽率; 1.6 播种 1.6.1播种时期 一般在6月中下旬到7月初播种,使荞麦开花在盛花期与同期的温、湿度最佳期重合;荞麦喜凉爽而稍湿润的气候环境,温度为15?22°C时出苗最整齐;荞麦开花期21?26°C的温度授粉率结实率较高,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严重影响授精结实而使产量下降; 1.6.2播种密度 按120?135万株/公顷密度保苗; 1.6.3播种数量 按照需要苗数、发芽率和种子的千粒重计算播种量,公顷播量甜荞42?45公斤、苦荞25?30公斤; 1.6.4播种深度 播种深度为3cm?5cm ; 1.6.5播种要求 要求撒籽均匀,不漏播、不断垅;播种与复土深浅一致,播后及时镇压; 1.7田间管理 1.7.1苗期管理 播种后要采取积极的保苗措施,播种时遇干旱要及时镇压,踏实土壤,减少空隙,使土壤耕作层上实下虚,以利于地下水上升和种子的发芽出苗;播后遇雨或土壤水分过高时,会造成地表板结,可用耙破除板结,疏松地表,以利出苗;破除地表板结要注意,在地表变干时浅耙,以不损伤幼苗为度; 1.7.2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次数和时间根据地区、土壤、苗情及杂草多少而定,第一次中耕除草在幼苗高6?7cm时结合间苗疏苗进行,第二次中耕在荞麦封垄前,结合培土进行,中耕深度3 ?5cm ; 1.8病虫害防治 适时晚播,以防为主,以治为辅; 1.8.1荞麦褐斑病防治 (I)清除田间病残植株;(2)药剂拌种;用退菌特,按照种子量的0.3?0.5%进行拌种;(3)喷药防治,在田间发现病株时,用40%的复方多菌灵胶悬剂或75%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65%的代森锌500?800倍液喷打植株; 1.8.2霜霉病防治 (I)清理田间病残体;(2)轮作倒茬;(3)药剂防治,用70%的敌可松粉剂拌种,用量为种子量的0.5% ;发病初期用800?1000倍液的瑞毒霉喷打植株,后期用75%的百菌清700?800倍液喷打植株; 1.8.3粘虫防治 可根据测报情况,在田间采摘卵块,搜集烧埋枯心苗、枯黄叶;在幼虫发生密度大时,于上午9时前和下午4时后,可将幼虫震落在容器或地下打死;根据田间观察情况,及时将中心病残植株拔除带出远离田间;在发生密度大时,用25%溴氰菊酯4000倍液等菊酯类杀虫剂进行喷雾防治; 1.9 收获 荞麦边开花边结实,同株上籽粒成熟不一致,所以一般在植株70%籽粒呈现本品种成熟色泽时收获(也即全株中下部籽粒呈成熟色,上部籽粒呈青绿色,顶花还在开花); 荞麦收获在露水干后的上午进行,割下的植株应就近码放,脱粒前尽可能减少倒运次数,脱粒后籽粒应晾晒干燥,等水分降到14%以下时贮藏。 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对荞麦产区生产情况调研,掌握了主产区生产条件、种植品种、施肥情况、机械化程度、劳动力组成、经济与文化情况。针对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2011-2012年围绕自主选育的新品种开展了播期、播量、施肥等项技术研究,经过综合分析各项技术试验数据,结合荞麦主产区实际生产情况,制定本专利技术荞麦高产栽培方法,为荞麦生产的标准化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解决了荞麦种植区域品种混杂退化、耕作技术粗放、商品性差的生产难题,采用本方法平均增产量为363公斤/公顷,增加收益1089元/公顷,综合配套技术可有效提高荞麦种植效益,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不同播期、不同密度、不同肥料配比实验 2011?2012年在赤峰市松山区境内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试验地点,分别进行了播期、密度、肥料(N、P、K)不同配比试验,具体例如下: 1.播期 荞麦播期对产量影响非常重要,因此开展研究不同播期气候环境因素对荞麦结实率和产量的影响,对生产上具有积极指导意义。2011?2012年在赤峰市松山区境内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试验地进行了播期试验,2011年设四个播期,2012年设五个播期,对两年试验结果以产量为测量指标,对不同播期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达极显著,见表1、表2。 表I 2011-2012年播期试验性状分析汇总表 H 播种期成熟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北方荞麦丰产节本增效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它由如下步骤组成:1.1 轮作倒茬种植荞麦必须轮作倒茬,忌连茬,做到不重茬、迎茬,采用以下三种轮作模式之一:1.2 整地1.2.1 整地标准:土地平坦,上虚下实;田间无大土块和暗坷垃;无较大的残株、残茬,达到播种状态;1.2.2 整地方法:灭茬深耕,耕深20cm~25cm;1.3 品种选择在品种选择上,要针对各地不同类型的气候特点,土壤情况,栽培管理水平,种植习惯,茬口安排,群众的食味,消费习惯,选择适合当地推广的荞麦品种;北方地区适宜的荞麦品种主要有美国温莎、日本大粒荞麦、农家品种小粒荞麦、赤荞1号、赤荞2号;1.4 施肥1.4.1 施肥原则以“基肥为主、种肥为辅、追肥为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施用量应根据地力基础、产量指标、肥料质量科学掌握;1.4.2 施肥数量1.4.2.1 基肥结合秋耕地施入高温发酵腐熟好的农家粪肥22500kg/hm2~37500kg/hm2做基肥;或结合播种以优质农家肥11250kg/hm2~15000kg/hm2做种肥;1.4.2.2 种肥荞麦施肥量控制在:N≤59.55、49.2≤P2O5≤87.75、K2O≤76.65,单位:kg/km2;施肥量基本比例为N:P:K=1:1:1.3;1.4.2.3 追肥追肥还应视地力和苗情而定:地力差,基肥和种肥不足的,出苗后20~25天,封垄前必须补进追肥;弱苗应早追苗肥;追肥用速效氮肥尿素,用量60~75kg/km2;追肥要选择在阴雨天气进行;1.5 种子处理1.5.1 精细选种剔除病粒、瘪粒、破碎粒;经过风、筛选后的种子符合GB404.5‑1999有关规定;1.5.2 晾晒种子播前进行晒种,选择晴朗无风天摊晒3~4天,厚度3cm~5cm,达到杀菌、提高发芽率;1.6 播种1.6.1 播种时期一般在6月中下旬到7月初播种,使荞麦开花在盛花期与同期的温、湿度最佳期重合;1.6.2 播种密度按120万株/hm2~135万株/hm2密度保苗;1.6.3 播种数量按照需要苗数、发芽率和种子的千粒重计算播种量,公顷播量甜荞42kg~45kg、苦荞25~30kg;1.6.4 播种深度播种深度为3cm~5cm;1.6.5 播种要求要求撒籽均匀,不漏播、不断垅;播种与复土深浅一致,播后及时镇压;1.7 田间管理1.7.1 苗期管理播种后要采取积极的保苗措施,播种时遇干旱要及时镇压,踏实土壤,减少空隙,使土壤耕作层上实下虚,以利于地下水上升和种子的发芽出苗;播后遇雨或土壤水分过高时,会造成地表板结,用耙破除板结,疏松地表,以利出苗;破除地表板结要注意,在地表变干时浅耙,以不损伤幼苗为度;1.7.2 中耕除草中耕除草次数和时间根据地区、土壤、苗情及杂草多少而定,第一次中耕除草在幼苗高6~7cm时结合间苗疏苗进行,第二次中耕在荞麦封垄前,中耕深度3~5cm;1.8 病虫害防治适时晚播,以防为主,以治为辅;1.8.1 荞麦褐斑病防治(1)清除田间病残植株;(2)药剂拌种;用退菌特,按照种子量的0.3~0.5%进行拌种;(3)喷药防治,在田间发现病株时,用40%的复方多菌灵胶悬剂或75%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65%的代森锌500~800倍液喷打植株;1.8.2 霜霉病防治(1)清理田间病残体;(2)轮作倒茬;(3)药剂防治,用70%的敌可松粉剂拌种,用量为种子量的0.5%;发病初期用800~1000倍液的瑞毒霉喷打植株,后期用75%的百菌清700~800倍液喷打植株;1.8.3 粘虫防治根据测报情况,在田间采摘卵块,搜集烧埋枯心苗、枯黄叶;在幼虫发生密度大时,于上午9时前和下午4时后,可将幼虫震落在容器或地下打死;根据田间观察情况,及时将中心病残植株拔除带出远离田间;在发生密度大时,用25%溴氰菊酯4000倍液等菊酯类杀虫剂进行喷雾防治;1.9 收获在植株70%籽粒呈现本品种成熟色泽时收获;荞麦收获在露水干后的上午进行,割下的植株应就近码放,脱粒前尽可能减少倒运次数,脱粒后籽粒应晾晒干燥,等水分降到14%以下时贮藏。...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素荣郭李萍谢立勇刘迎春杨学文白春雷韩雪生国利魏云山张晓荣周学超张洪涛李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沈阳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