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太阳能电池片的正面电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21057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03 22:47
一种太阳能电池片的正面电极结构,包括主栅线和副栅线,所述副栅线由矩形区域a、回形区域b、2个相同的矩形区域c、回形区域d组成;各个区域均为中心对称分布,且各个区域内的栅线间距相等;矩形区域a、回形区域b、矩形区域c、回形区域d内的栅线间距依次增大;主栅线为4条,中央2条均位于矩形区域a和回形区域b的交界处且与2个区域连接,两侧2条主栅线位于矩形区域c和回形区域d的交界处且与2个区域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副栅线设计成4个区域,从而使副栅线与扩散方阻相匹配;将主栅线设为4条,其位置都是位于2个区域的交界处,实现了主栅线与副栅线充分接触,提高电子收集效率,最终提升电池片的电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太阳能电池片的正面电极结构,包括主栅线和副栅线,所述副栅线由矩形区域a、回形区域b、2个相同的矩形区域c、回形区域d组成;各个区域均为中心对称分布,且各个区域内的栅线间距相等;矩形区域a、回形区域b、矩形区域c、回形区域d内的栅线间距依次增大;主栅线为4条,中央2条均位于矩形区域a和回形区域b的交界处且与2个区域连接,两侧2条主栅线位于矩形区域c和回形区域d的交界处且与2个区域连接。本技术通过将副栅线设计成4个区域,从而使副栅线与扩散方阻相匹配;将主栅线设为4条,其位置都是位于2个区域的交界处,实现了主栅线与副栅线充分接触,提高电子收集效率,最终提升电池片的电性能。【专利说明】—种太阳能电池片的正面电极结构
本技术涉及太阳能应用
,尤其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片的正面电极结构。
技术介绍
常规的化石燃料日益消耗殆尽,在现有的可持续能源中,太阳能无疑是一种最清洁、最普遍和最有潜力的替代能源。太阳能发电装置又称为太阳电池或光伏电池,可将太阳能直接转换成电能,其发电原理是基于半导体PN结的光生伏特效应。目前,太阳电池最普遍的结构是将光电池的正负极分别置于受光面和背光面,并且通过低电阻的金属实现正负互联,但是由于该电池受光面很多区域的面积被电极遮挡而损失了一部分电流。 太阳能电池的核心是太阳能电池片,现有的太阳能电池片的正面电极结构一般是由相互垂直设置的主栅线和副栅线组成。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正面电极结构参见附图1所示,包括竖直设置的多条主栅线I (一般是2?4条),以及复数条平行设置的副栅线2 ;这些副栅线一般都是均匀分布的。然而,随着研发的深入,人们发现电池片中的扩散方阻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会在电池片内逐渐变差。 因此,如何合理的设计栅线结构,使副栅线与扩散方阻相匹配,同时使主栅线与副栅线充分接触,提高电子收集效率,最终提升电池片的电性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片的正面电极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太阳能电池片的正面电极结构,包括主栅线和副栅线,所述副栅线由矩形区域a、回形区域b、2个相同的矩形区域C、回形区域d组成; 所述矩形区域a、回形区域b、矩形区域C、回形区域d自电池片中心依次向外分布;所述矩形区域a位于电池片的中央,所述回形区域b围设于矩形区域a之外,所述矩形区域c位于回形区域b的两侧,所述回形区域d位于电池片的四周且围设于回形区域b和矩形区域c之外; 各个区域均为中心对称分布,且各个区域内的栅线间距相等;矩形区域a、回形区域b、矩形区域C、回形区域d内的栅线间距依次增大; 所述主栅线为4条,中央2条均位于矩形区域a和回形区域b的交界处且与2个区域连接,两侧2条主栅线位于矩形区域c和回形区域d的交界处且与2个区域连接; 所述回形区域b和矩形区域c的外围均设有连接副栅线,使其所在区域构成封闭结构。 上文中,所述副栅线由4个区域组成,各个区域的栅线间距是不同的,从而使副栅线与扩散方阻相匹配。同时,本技术将主栅线设为4条,其位置都是位于2个区域的交界处,因而实现了主栅线与副栅线充分接触,提高电子收集效率,减少电流传输损失,最终提升电池片的电性能。 所述连接副栅线与主栅线平行,一种情况是连接副栅线位于回形区域b和矩形区域c的交界处且与2个区域相连;另一种情况可以是连接副栅线为2条相互平行的直线,分别位于回形区域b和矩形区域c的外围。 优选的,所述矩形区域a的栅线间距为1.48mm;所述回形区域b的栅线间距为 1.62mm ;所述矩形区域c的栅线间距为1.71mm ;所述回形区域d的栅线间距为1.85mm。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主栅线的线条上间隔设有矩形镂空块,矩形镂空块位于主栅线的线条内。 优选的,所述矩形区域a的长度为38.5mm,宽度为10mm ;所述回形区域b的外围长度为76.5mm,外围宽度为130mm ;所述矩形区域c的长度为18mm,宽度为128mm ;所述回形区域d的外围长度为10.5mm,外围宽度为154臟。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主栅线的宽度为1.(Γ2.0 mm。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具有下列优点: 1、本技术设计了一种太阳能电池片的正面电极结构,在现有结构上进行进一步的栅线结构优化,通过将副栅线设计成4个区域,且各个区域的栅线间距是不同的,从而使副栅线与扩散方阻相匹配;同时,将主栅线设为4条,其位置都是位于2个区域的交界处,实现了主栅线与副栅线充分接触,提高电子收集效率,减少电流传输损失,最终提升电池片的电性能;实验证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太阳能电池片在填充因子和光电转换效率上均有进步,具有积极的实际意义; 2、本技术将副栅线设置成4个区域,各区域的栅线间距逐渐增加,这种渐变过程人的肉眼基本看不出来,同时在不同区域的交界处设置主栅线或者连接副栅线,因此美观性较好; 3、本技术的结构简单,实用性较强,适于推广应用。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
技术介绍
中太阳能电池片的正面电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矩形区域a和回形区域b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矩形区域c和回形区域d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主栅线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1、主栅线;2、副栅线;3、矩形区域a ;4、回形区域b ;5、矩形区域c ;6、回形区域d ;7、矩形镂空块;8、连接副栅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 参见图2飞所示,一种太阳能电池片的正面电极结构,包括主栅线I和副栅线,所述副栅线由矩形区域a3、回形区域b4、2个相同的矩形区域c5、回形区域d6组成。 所述矩形区域a、回形区域b、矩形区域C、回形区域d自电池片中心依次向外分布;所述矩形区域a位于电池片的中央,所述回形区域b围设于矩形区域a之外,所述矩形区域c位于回形区域b的两侧,所述回形区域d位于电池片的四周且围设于回形区域b和矩形区域c之外。 各个区域均为中心对称分布,且各个区域内的栅线间距相等;矩形区域a、回形区域b、矩形区域C、回形区域d内的栅线间距依次增大。 所述主栅线为4条,中央2条均位于矩形区域a和回形区域b的交界处且与2个区域连接,两侧2条主栅线位于矩形区域c和回形区域d的交界处且与2个区域连接。 所述矩形区域a的栅线间距为1.48mm ;所述回形区域b的栅线间距为1.62mm ;所述矩形区域c的栅线间距为1.71mm ;所述回形区域d的栅线间距为1.85mm。 所述主栅线的线条上间隔设有矩形镂空块7,矩形镂空块位于主栅线的线条内。参见图5所示。 所述矩形区域a的长度为38.5mm,宽度为10mm ;所述回形区域b的外围长度为76.5mm,外围宽度为130mm ;所述矩形区域c的长度为18mm,宽度为128mm ;所述回形区域d的外围长度为10.5mm,外围宽度为154臟。 所述主栅线的宽度为1.2 mm。 所述正面还包括与主栅平行的2条连接副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太阳能电池片的正面电极结构,包括主栅线(1)和副栅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栅线由矩形区域a(3)、回形区域b(4)、2个相同的矩形区域c(5)、回形区域d(6)组成;所述矩形区域a、回形区域b、矩形区域c、回形区域d自电池片中心依次向外分布;所述矩形区域a位于电池片的中央,所述回形区域b围设于矩形区域a之外,所述矩形区域c位于回形区域b的两侧,所述回形区域d位于电池片的四周且围设于回形区域b和矩形区域c之外;各个区域均为中心对称分布,且各个区域内的栅线间距相等;矩形区域a、回形区域b、矩形区域c、回形区域d内的栅线间距依次增大;所述主栅线为4条,中央2条均位于矩形区域a和回形区域b的交界处且与2个区域连接,两侧2条主栅线位于矩形区域c和回形区域d的交界处且与2个区域连接;所述回形区域b和矩形区域c的外围均设有连接副栅线(8),使其所在区域构成封闭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维绪王栩生章灵军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