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药内包装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的中药内包装材料由重量百分比55~75%的石蜡、15~35%的松香、5~15%的白凡士林、0~10%的蜂蜡、0.05~0.4%的聚乙烯和3~5%的蓖麻油组成,各组分之和为100%。所述的制备方法包括乙烯蜡的制备、蜡液调配步骤;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应用为所述的中药内包装材料在制备中药内包装蜡壳中的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所制备的蜡壳,其组分主要还是沿袭了传统蜡壳的石蜡成分,制备方法也遵从古法吊蜡壳、切割、取木球、晾干等工序,重现并传承了这一项独特的中药包装制备过程,得到软硬适中,质量稳定的蜡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包装材料
,具体涉及一种中药内包装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技术介绍
中药蜜丸一般用蜡壳包装,以便于保管和服用,因蜡性质稳定,隔绝性能好,可防止丸剂引湿、虫蛀、氧化以及有效成分挥发,但受地区、季节等因素影响,受环境影响较大,在暑热环境易变软,在寒冷环境下容易变脆,加上蜡壳制备工序繁杂,工艺及质量的干扰因素多,往往由于蜡壳质量问题,严重影响生产和运输。 目前,使用蜡壳作为蜜丸包装的药品已经非常少见了,且用料大多添加了其他的新型材料,或采用了机械设备制蜡壳,无法传承和创新改善解决存在由于蜡壳本身的特点而引发的系列问题,如随着不同的温湿度环境,蜡壳的质地会所有改变、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因此,开发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蜡壳包装材料是非常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药内包装材料;第二目的在于提供所述中药内包装材料的制备方法;第三目的在于提供所述中药内包装材料的应用。 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由重量百分比55~75%的石蜡、15~35%的松香、5~15%的白凡士林、0~10%的蜂蜡、0.05~0.4%的聚乙烯和3~5%的蓖麻油组成,各组分之和为100%。 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乙烯蜡的制备、蜡液调配步骤,具体包括: A、乙烯蜡的制备:取原料石蜡中重量百分比8~12%的石蜡于90~130 ℃熔化,然后分1~3次加入原料配比比例的聚乙烯颗粒,于90~130 ℃下搅拌5~ 10min直至聚乙烯溶解完全,冷却得到乙烯蜡备用; B、蜡液调配:将制备乙烯蜡剩余的石蜡于90~130 ℃熔化,加入A步骤制备得到的乙烯蜡,然后依次加入配比比例的松香、白凡士林、蜂蜡和蓖麻油,于90~130℃下炼制5~10min,过滤,冷却得到目标物中药内包装材料。 本专利技术的第三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述的中药内包装材料在制备中药内包装蜡壳中的应用。 大蜜丸的蜡壳包装是传统中药文化遗产的载体之一,其性质稳定,隔绝性能好,可防止蜜丸引湿、虫蛀、氧化和有效成份的挥发。用蜡壳包装好的大蜜丸,放置数十年依然气味芳香,软硬适中,不易变质。 本专利技术所制备的蜡壳,其组分主要还是沿袭了传统蜡壳的石蜡成分,制备方法也遵从古法吊蜡壳、切割、取木球、晾干等工序,重现并传承了这一项独特的中药包装制备过程。 其中蜡壳组分中还加入了少量聚乙烯,增加了蜡壳硬度及弹性;加入了松香 ,增加了蜡壳的成膜性和硬度,并具有祛风燥湿的功效;白凡士林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润滑性、防止蜡壳干裂、易于成形;蓖麻油具有润滑作用,使蜡壳易剥离,得到的蜡壳完整、美观;蜂蜡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与粘滞性,增加蜡壳的柔韧度,使其外观细腻、光泽度好。 由于蜡壳本身的特点而引发的问题,如随着不同的温湿度环境,蜡壳的质地会所有改变,通过以上多个组分的相互配合及补充,并调节组方中各原料用量比例,也使这一问题得到改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蜡壳内径示意图(图中内径R=25 mm±5%); 图2为本专利技术蜡壳整体示意图; 图中:l1为切口交叉处长度,为12~17mm,l2为切口交叉处宽度,为4~8mm。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以任何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加以限制,基于本专利技术教导所作的任何变换或替换,均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中药内包装材料由重量百分比55~75%的石蜡、15~35%的松香、5~15%的白凡士林、0~10%的蜂蜡、0.05~0.4%的聚乙烯和3~5%的蓖麻油组成,各组分之和为100%。 所述的中药内包装材料由重量百分比55~75%的石蜡、15~35%的松香、5~15%的白凡士林、0~10%的蜂蜡、0.05~0.4%的聚乙烯和3~5%的蓖麻油组成,各组分之和为100%。 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中药内包装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乙烯蜡的制备、蜡液调配步骤,具体包括: A、乙烯蜡的制备:取原料石蜡中重量百分比8~12%的石蜡于90~130 ℃熔化,然后分1~3次加入原料配比比例的聚乙烯颗粒,于90~130 ℃下搅拌5~ 10min直至聚乙烯溶解完全,冷却得到乙烯蜡备用; B、蜡液调配:将制备乙烯蜡剩余的石蜡于90~130 ℃熔化,加入A步骤制备得到的乙烯蜡,然后依次加入配比比例的松香、白凡士林、蜂蜡和蓖麻油,于90~130 ℃下炼制5~10min,过滤,冷却得到目标物中药内包装材料。 本专利技术的应用为所述的中药内包装材料在制备中药内包装蜡壳中的应用。 所述的中药内包装蜡壳的制备方法包括前处理、制壳、后处理步骤,具体包括: A、前处理:取制备得到的中药内包装材料,于90~130℃下熔融得到蜡液; B、制壳:用制壳设备将蜡液制壳得到目标物中药内包装蜡壳; C、后处理:将蜡壳进行切口,晾干水分备用。 B步骤所述的制壳是将已泡水饱和或水煮过的木质小球反复浸入温度为60~75℃的蜡液中,至蜡壳厚度达2.4~3.1 g/粒,沥去多余蜡液后冷却得到目标物中药内包装蜡壳。 浸入的深度为淹没木球1.5~3cm。 所述的冷却是将蜡壳放入纯化水中过水冷却。 C步骤中所述的切口是用刀具沿蘸蜡后的木球中部划开一个螺旋形切口,切口交叉处长度为12~17 mm,宽度为4~8 mm。 所述的石蜡符合《中国药典二部(2010版)》的规定; 所述的松香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药品标准 中药材第一册》的规定; 所述的聚乙烯为本色颗粒,无黑粒,无杂质,其理化指标符合GB/T11115-2009的规定,卫生要求符合GB9691的规定。 所述白凡士林符合《中国药典二部(2010版)》的规定。 所述蓖麻油符合《中国药典一部(2010版)》的规定。 所述蜂蜡符合《中国药典一部(2010版)》的规定。 本专利技术所述中药内包装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乙烯蜡的制备 将适量石蜡加热熔化,分2次加入聚乙烯颗粒,不断搅拌,直至聚乙烯完全溶解,倒出,放冷备用。 2、蜡液调配 按规定的生产量取石蜡加热熔化,依次加入乙烯蜡、松香、白凡士林、蓖麻油等物料,炼制约5~10分钟,过滤后冷却至适宜温度。 3、提壳 3.1将已泡水饱和或水煮过的木质小球反复浸入温度为60 ℃~75 ℃的蜡液中,浸入深度以淹没木球约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中药内包装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药内包装材料由重量百分比55~75%的石蜡、15~35%的松香、5~15%的白凡士林、0~10%的蜂蜡、0.05~0.4%的聚乙烯和3~5%的蓖麻油组成,各组分之和为10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药内包装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药内包装材料由重量百分比55~75%的石蜡、15~35%的松香、5~15%的白凡士林、0~10%的蜂蜡、0.05~0.4%的聚乙烯和3~5%的蓖麻油组成,各组分之和为1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内包装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药内包装材料由重量百分比55~75%的石蜡、15~35%的松香、5~15%的白凡士林、0~10%的蜂蜡、0.05~0.4%的聚乙烯和3~5%的蓖麻油组成,各组分之和为100%。
3.一种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药内包装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乙烯蜡的制备、蜡液调配步骤,具体包括:
A、乙烯蜡的制备:取原料石蜡中重量百分比8~12%的石蜡于90~130 ℃熔化,然后分1~3次加入原料配比比例的聚乙烯颗粒,于90~130 ℃下搅拌5~ 10min直至聚乙烯溶解完全,冷却得到乙烯蜡备用;
B、蜡液调配:将制备乙烯蜡剩余的石蜡于90~130 ℃熔化,加入A步骤制备得到的乙烯蜡,然后依次加入配比比例的松香、白凡士林、蜂蜡和蓖麻油,于90~130℃下炼制5~10min,过滤,冷却得到目标物中药内包装材料。
4.一种权利要求1或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洁,阮云,王宁,刘宝莹,周秀芝,钱忠庆,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