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707002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03 13: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结构及其编织方法和装置,该织物结构通过将机织组织中纬组织点处纬纱按一定组织规律勾出形成线圈,并使线圈沿经向相互串套编织而成。该结构一个重复单元中,机织组织和针织组织共享一根或数根纬纱,形成的织物一面呈现机织外观,另一面为针织效应。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用于编织该结构的织机。通过结合机织和针织技术设计一种全新的编织设备,并生产一种全新的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该织物外观一面呈现针织形态另一面呈现机织形态,从而使其具有独特的外观、性能和广泛的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结构及其编织方法和装置,该织物结构通过将机织组织中纬组织点处纬纱按一定组织规律勾出形成线圈,并使线圈沿经向相互串套编织而成。该结构一个重复单元中,机织组织和针织组织共享一根或数根纬纱,形成的织物一面呈现机织外观,另一面为针织效应。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用于编织该结构的织机。通过结合机织和针织技术设计一种全新的编织设备,并生产一种全新的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该织物外观一面呈现针织形态另一面呈现机织形态,从而使其具有独特的外观、性能和广泛的应用。【专利说明】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及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纺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同时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针机织复合一体机。
技术介绍
传统织造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机织、针织和非织造。一般的机织物是由一组经纱和一组纬纱按一定的组织规律交织形成,而针织物则是由纱线弯曲成圈并相互串套形成的。至于非织造技术,它一般采用化学或物理的方式将纤维或长丝平铺制成片状的织物。 具有机织结构的织物一般都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耐磨性,表面光滑,强力和密度较高,常用作外衣面料;针织物通常比较柔软,弹性较高,透气性较好,感觉更暖和,因此多用于内衣面料。但是这两种组织也都具有自身的不足:机织物的适型性较差,没有针织物暖和,针织物结构稳定性较差,孔隙较大不能防风等。因此,克服这两种结构原有的不足,将两种结构的优点结合到一起,便可以形成新的复合结构,这样的结构会具有一些特别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 最早将机织针织技术结合到一起的织造技术可以追溯到1970年以前《Von der ADT-Friihjahrstagung:Mehrphasen-ffebmaschinen)) (Chemiefasern 20, 1970,576-578),但是这些技术的最终产品都是机织物,因此不能算是将机织和针织结合到了一起。 1976年,美国专利(3961498)介绍了一种基于大圆机生产的机织针织复合结构。在此大圆机上,针盘针筒固定,三角和弓形纬纱导纱器沿织针工作位置回转,经纱沿大圆机圆周固定配置。其工作过程为:经纱开口,喂入纬纱(衬纬或针织成圈)。通过弓形纬纱导纱器形成开口后,纬纱从此导纱器内部管道喂入垫纱位置,以备成圈或作衬纬之用。而成圈或衬纬取决于此时织针的工作位置,若织针位于成圈位置,此时喂入的纬纱将用作衬纬,即将纱线垫在针背处;如果织针位于退圈位置,此时喂入的纬纱将被编织成线圈,即将纱线垫入针钩。此设计的缺点在于,机器较为复杂,实施非常困难,织造时易磨损经纱,目前很难看到该专利技术相关的后续研究。 2004年,HsinChuan Chen等人介绍了另一种机织针织复合结构《Electromagneticand electrostatic shielding properties of co—weaving—knitting fabricsreinforced composites)) (Composites: Part A35, 2004,1249-1256),该结构在一台改进的针织横机上编织,其编织过程为:经纱开口,衬纬,编织成圈。此机构中,综框被安置在针床上方,开口时前后推动综框即可。开口后,衬纬纱和针织纱从针床一端先后垫入针背和针钩,推动三角即可编织形成对应的衬纬和针织线圈。虽然该机器结构简单,但是由于织针工作区及经纱开口较小,纬纱和针织纱垫入困难。此外,机织结构仅存在于织物的一面,且没有和针织线圈交织,与普通双螺纹衬经衬纬组织相比没有明显优势。 专利技术专利(200810039656.9)和技术专利(200920039593.7)还介绍了两种机织针织复合结构,它们同样是在改造过的横机上编织形成的。该机构的特殊之处有两点:经纱开口与纬纱和针织纱配合交织,使得纱线之间的结合更强,机织结构与针织结构的融合更好;三个导纱器的使用,在三角往复移动中决定了每个线圈横列的前后各有一根纬纱,即两个线圈横列之间必有至少两根纬纱。然而在此结构的正反两面均能观察到机织和针织结构,另外受导纱器结构限制,一个组织循环中两线圈横列之间无法再次开口,必须等到导纱器复位后才能变换上下层经纱位置,也因此无法保证两线圈横列之间的两根纬纱的前后位置,纬纱可能收缩或翻转。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结构,通过在一个组织循环中让机织组织和针织组织分享部分纬纱的方式来解决以下问题:机织针织复合织物表面能看到两种组织;机织针织复合织物结构参数难以调节,如纬纱数量,织物密度等;机织针织复合织物应用范围较小。 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将机织设备和针织横机模块融合到一起,在编织机织针织复合织物时,按机织物组织规律正常开口引纬,在需要编织针织横列时,通过三角控制织针将纬纱从梭口和老线圈中依次勾出形成新线圈,然后打纬进入下一个循环。在此编织过程中,两线圈横列之间的纬纱数量可调,线圈长度可调,织物密度等亦可根据需要进行调节。在该结构中,针织线圈浮现在织物一面形成针织物的风格,而另一面仍然保留了机织物的外观。这样特殊的结构和外观也赋予此类织物特殊的性能和更广泛的应用。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所述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的结构由机织循环组织和针织组织组成的重复单元构成,在该重复单元中两线圈横列之间的纬纱根数为奇数。 按上述方案,所述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一面为针织外观,另一面为机织外观。 按上述方案,所述重复单元中机织结构与针织结构共享一根或数根纬纱。 按上述方案,所述重复单元中用于机织结构的纬纱根数为奇数。 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的针机织复合一体机,所述针机织复合一体机包括机织部分,针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织部分和针织模块相对独立,可分别编织机织物和针织物,配合后可编织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 按上述方案,所述针织模块与开口后下层经纱的夹角在0-30度之间。 按上述方案,所述针织模块中有控制针舌正常打开的磁性针舌控制器。 按上述方案,所述针机织复合一体机还包括左推纬器和右推纬夹,左推纬器与右推纬夹相连,并同轴传动。 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采用上述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的针机织复合一体机编织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的编织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从经轴上释放出来的经纱经过后梁后,在综框的作用下做开口运动;经纱穿过钢筘后,在织口处被编织成织物,并从针织模块下方通过,经胸梁,压辊和棘毛辊被卷绕到卷布辊上;经纱开口后,纟韦纱穿过选纟韦器后,被引纟韦剑从左推纟韦器如方,梭口和右推纟韦夹引出;左推纬器和右推纬夹分别位于钢筘两侧,机架内侧;包括针床,舌针和针织三角的针织模块位于机架和织物的上方;经纱经过钢筘后与纬纱交织形成织物,纬纱由引纬剑从梭口和右推纬夹中引出;左推纬器和右推纬夹的轴心位于钢筘轴心的右上侧,保证两者的传动不受影响;针织模块位于织物的上方,钢筘打纬终了位置的前侧,保证钢筘在打纬时不会碰撞到针织模块;左推纬器与右推纬夹相连,并同轴传动,控制右推纬夹闭合的气缸固定在右推纬夹上;另外,左推纬器与右推纬夹有一定的角度差;右推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的结构由机织循环组织和针织组织组成的重复单元构成,在该重复单元中两线圈横列之间的纬纱根数为奇数。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训该朱立成陈悟李建强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纺织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