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净化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688310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26 17: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污水净化处理装置,包括PH值调节装置、混凝装置、絮凝装置及斜管/斜板沉淀池,PH值调节装置包括PH值调节池、污水进水管以及酸碱添加装置,混凝装置包括混凝池及混凝剂添加装置,絮凝装置包括絮凝池及絮凝剂添加装置;斜管/斜板沉淀池包括沉淀斗及斜管或斜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污水净化处理装置,利用混凝絮凝与斜管/斜板沉淀结合方式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在斜管/斜板沉淀池中设置有斜管/斜板,污水中的颗粒利用了层流原理,提高了沉淀池的处理能力,同时,缩短了颗粒沉降距离,从而缩短了沉淀时间,此外,增加了沉淀池的沉淀面积,从而提高了处理效率,藉此,达到了更好的污水净化处理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污水净化处理装置,包括PH值调节装置、混凝装置、絮凝装置及斜管/斜板沉淀池,PH值调节装置包括PH值调节池、污水进水管以及酸碱添加装置,混凝装置包括混凝池及混凝剂添加装置,絮凝装置包括絮凝池及絮凝剂添加装置;斜管/斜板沉淀池包括沉淀斗及斜管或斜板。本技术的污水净化处理装置,利用混凝絮凝与斜管/斜板沉淀结合方式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在斜管/斜板沉淀池中设置有斜管/斜板,污水中的颗粒利用了层流原理,提高了沉淀池的处理能力,同时,缩短了颗粒沉降距离,从而缩短了沉淀时间,此外,增加了沉淀池的沉淀面积,从而提高了处理效率,藉此,达到了更好的污水净化处理效果。【专利说明】污水净化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污水净化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废水的超标排放导致的大面积大容量水污染现象已造成了饮水困难,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此,国家和政府在各个领域加强对水环境的保护,在严格规定污水排放标准和不同污染物的排放浓度标准的同时,新建不同规模和类型的污水处理厂,并引进新技术和设备等,其中磁分离技术能有效解决突发的水污染事故和地表水环境的治理。 磁分离技术主要是通过混凝絮凝的方式将污水中的悬浮物和金属物质沉淀下来进而去除的一种方法。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污水处理装置,沉淀效果差,同时,混凝絮凝中污水不能利用上进下流的环流方式充分与药物混合,混凝效果差,降低了污水净化处理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混凝絮凝与斜管/斜板沉淀结合方式达到良好沉淀效果的污水净化处理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污水净化处理装置,包括: PH值调节装置,包括PH值调节池、污水进水管以及酸碱添加装置,所述PH值调节池具有第一出水口,所述污水进水管及所述酸碱添加装置与所述PH值调节池的上部连通; 混凝装置,包括混凝池及混凝剂添加装置,所述混凝池具有第一进水口及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所述混凝剂添加装置与所述混凝池的上部连通; 絮凝装置,包括絮凝池及絮凝剂添加装置,所述絮凝池具有第二进水口及第三出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与所述第二出水口连通,所述絮凝剂添加装置与所述絮凝池的上部连通; 斜管/斜板沉淀池,包括沉淀斗及斜管或斜板,所述沉淀斗中设有一进水导流板以将所述沉淀斗的内部腔体隔离成进水腔及沉淀腔,所述进水腔上部的侧壁具有与所述第三出水口连通的第三进水口,所述进水导流板的底部与所述沉淀斗侧壁之间形成一进水间隙,以使所述进水腔内的污水经所述进水间隙进入至所述沉淀腔,所述沉淀腔的上部侧壁设有溢流堰,所述斜管或斜板设置于所述沉淀腔的中部且位于所述进水导流板底部与所述溢流堰之间的高度位置。 优选地,所述PH值调节池内竖向设有第一导流墙以将所述PH值调节池内部腔体隔离成第一左腔体和第一右腔体,所述污水进水管及酸碱添加装置与所述第一左腔体上部连通,所述第一导流墙的底部设有第一连通结构,以使所述第一左腔体中的污水从所述第一连通结构流至所述第一右腔体,所述第一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一右腔体上部的侧壁。 优选地,所述混凝池内竖向设有第二导流墙以将所述混凝池内部腔体隔离成第二左腔体和第二右腔体,所述混凝剂添加装置与所述第二左腔体上部连通,所述第二导流墙的底部设有第二连通结构,以使所述第二左腔体中的污水从所述第二连通结构流至所述第二右腔体,所述第一进水口位于所述第二左腔体上部的侧壁,所述第二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二右腔体上部的侧壁。 优选地,所述絮凝池内竖向设有第三导流墙以将所述絮凝池内部腔体隔离成第三左腔体和第三右腔体,所述絮凝剂添加装置与所述第三左腔体上部连通,所述第三导流墙的底部设有第三连通结构,以使所述第三左腔体中的污水从所述第三连通结构流至所述第三右腔体,所述第二进水口位于所述第三左腔体上部的侧壁,所述第三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三右腔体的侧壁。 优选地,所述PH值调节池、混凝池及絮凝池内分别设有一搅拌装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流墙的底部与PH值调节池的底部之间具有第一间隙,以形成所述第一连通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二导流墙的底部与混凝池的底部之间具有第二间隙,以形成所述第二连通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三导流墙的底部与絮凝池的底部之间具有第三间隙,以形成所述第三连通结构。 优选地,所述PH值调节池的上部设有过滤网,所述污水进水管的出水口位于所述过滤网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第一出水口与所述第一进水口,第二出水口与第二进水口,以及第三出水口与第三进水口之间均通过法兰连接。 根据本技术提供的污水净化处理装置,先将进入PH值调节池的污水进行PH调整,使其呈中性,中性的污水再依次流入至混凝池及絮凝池进行混凝和絮凝处理,处理后的污水从第三出口流至斜管/斜板沉淀池的进水腔,并从进水导流板的底部进水间隙进入至沉淀腔,由于沉淀腔的中部设有斜管/斜板,因此,污水中的颗粒利用了层流原理,提高了沉淀池的处理能力,同时,缩短了颗粒沉降距离,从而缩短了沉淀时间,此外,增加了沉淀池的沉淀面积,从而提高了处理效率,藉此,达到了更好的污水净化处理效果。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PH值调节池10 ;第一左腔体101 ;第一右腔体102 ;第一间隙103 ;第一出水口 104 ;酸碱添加装置11 ;污水进水管12 ;第一导流墙13 ;搅拌装置14、23、33 ;过滤网15 ;混凝池20 ;第二左腔体201 ;第二右腔体202 ;第二间隙203 ;第一进水口 204 ;第二出水口205 ;混凝剂添加装置21 ;第二导流墙22 ;絮凝池30 ;第三左腔体301 ;第三右腔体302 ;第三间隙303 ;第二进水口 304 ;第三出水口 305 ;絮凝剂添加装置31 ;第三导流墙32 ;沉淀斗40 ;进水腔401 ;沉淀腔402 ;进水间隙403 ;第三进水口 404 ;溢流堰405 ;斜管/斜板41 ;进水导流板42。 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便更清楚、直观地理解本技术的专利技术实质。 参照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污水净化处理装置,用于利用混凝絮凝处理技术,使污水中的悬浮物和金属物质沉淀进而除去,该污水净化处理装置包括PH值调节装置、混凝装置、絮凝装置及斜管/斜板41沉淀池。 具体的,PH值调节装置包括PH值调节池10、污水进水管12以及酸碱添加装置11,PH值调节池10具有第一出水口 104,所述污水进水管12与所述PH值调节池10的上部连通,以向所述PH值调节池10通入待处理的污水。酸碱添加装置11与所述PH值调节池10的上部连通,以向所述PH值调节池10中添加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将待处理的污水调节呈中性。 混凝装置包括混凝池20及混凝剂添加装置21,混凝池20具有第一进水口 204及第二出水口 205,第一进水口 204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污水净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PH值调节装置,包括PH值调节池、污水进水管以及酸碱添加装置,所述PH值调节池具有第一出水口,所述污水进水管及所述酸碱添加装置与所述PH值调节池的上部连通;混凝装置,包括混凝池及混凝剂添加装置,所述混凝池具有第一进水口及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所述混凝剂添加装置与所述混凝池的上部连通;絮凝装置,包括絮凝池及絮凝剂添加装置,所述絮凝池具有第二进水口及第三出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与所述第二出水口连通,所述絮凝剂添加装置与所述絮凝池的上部连通;斜管/斜板沉淀池,包括沉淀斗及斜管或斜板,所述沉淀斗中设有一进水导流板以将所述沉淀斗的内部腔体隔离成进水腔及沉淀腔,所述进水腔上部的侧壁具有与所述第三出水口连通的第三进水口,所述进水导流板的底部与所述沉淀斗侧壁之间形成一进水间隙,以使所述进水腔内的污水经所述进水间隙进入至所述沉淀腔,所述沉淀腔的上部侧壁设有溢流堰,所述斜管或斜板设置于所述沉淀腔的中部且位于所述进水导流板底部与所述溢流堰之间的高度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方洪江云飞余辉刘文剑唐录林刘小静李嘉朱玉凤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华信中水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