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71197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20 15: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包括有一绝缘本体及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平板导电端子、弹臂导电端子及固定导电端子;所述平板导电端子及弹臂导电端子的焊接部外露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后端,且所述平板导电端子及弹臂导电端子的配置符合USB3.0的规格,而固定导电端子则设置于绝缘本体两侧,且固定导电端子上则延伸有一外露的焊接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所述固定导电端子的焊接部以冲压撕裂工艺方式,使其与固定导电端子一体成形而成,提高固定导电端子的焊接部的结构强度,进而增加与对接连接器对接使用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包括有一绝缘本体及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平板导电端子、弹臂导电端子及固定导电端子;所述平板导电端子及弹臂导电端子的焊接部外露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后端,且所述平板导电端子及弹臂导电端子的配置符合USB3.0的规格,而固定导电端子则设置于绝缘本体两侧,且固定导电端子上则延伸有一外露的焊接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所述固定导电端子的焊接部以冲压撕裂工艺方式,使其与固定导电端子一体成形而成,提高固定导电端子的焊接部的结构强度,进而增加与对接连接器对接使用的稳定性。【专利说明】电连接器结构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结构,特别是指一种应用于USB3.0规格上,且可增加焊接于电路板上的焊接强度的电连接器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对于电子产品便捷应用需求的日趋明显,进而引起各厂商的持续关注,由于各厂商为了提高电子产品的竞争力,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及扩充电子产品的功能,因此各式电子产品除了朝向轻薄短小的外型外,其结构及传输速度也需不断增加,借以提更使用者于操作使用上的便利性。 由于电连接器用于连接电子产品间或电子产品内各组件的间的讯号传输,因此电连接器在电子产品上的重要性已经不可言语,各厂商如何将电连接器于制造时易于组装,降低组装成本,同时又能兼顾电连接器的功效,已成为各厂商间相继竞争的处。 于电子连接器中,于USB连接器也有最大的突破,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是连接外部设备的一个串行总线标准,在计算机上使用广泛,是最通用的规格,也可以用在机上盒和游戏机上,甚至许多工业仪器也是通过USB与计算机连结,USB不仅可提供接口设备数据传输,还可供电,On-The-Go随插即用的特性更可使可携式设备直接交换数据。 USB从一开始的初为USB1.0规格,其传输速度为1.5Mb/s,而于1998年推出USB2.0规格,传输速度则提升到12Mb/s,而此规格以经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中,而目前最新推出的USB3.0规格则更将传输速度提升到5.0Gb/s,其是USB2.0规格的10倍以上,由于速度较以往提升许多,因此已经成为各厂商未来推广的产品。 因此,在USB3.0规格产品未来可期的情况下,如何将USB3.0产品达到简易制造的目的,更成为各厂商亟需克服的问题,更由于USB3.0的规格产品其所需的连接端子数量较多,因此如何增加USB3.0的电连接器焊接固定于电子产品的电路板时的焊接强度,也为目前亟需克服的问题的一。 但是,上述的USB连接器的端子仅通过后端的端子焊接部与电路板相互焊接固定,因此,其与对接连接器相互对接时,由于本体前端与电路板间并无任何连接,恐造成本体受到对接的插设力量而朝后翻转,导致USB连接器造成损坏,长期而言,其整体结构强度不足,恐造成使用者于长期使用下的不便。 由此可见,上述习用结构仍有诸多缺失,实非一良善的设计者,而亟待加以改良。 本案技术人鉴于上述习用结构所衍生的各项缺点,乃亟思加以改良创新,并经多年苦心孤诣潜心研究后,终于成功研发完成本件电连接器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结构,通过固定端子焊接部的设置,且所述焊接部以冲压撕裂方式一体制成,使其得以增加焊接于电路板上的焊接强度。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包括有: 一绝缘本体,设有两个以上导电端子容置槽,且所述绝缘本体的前端两侧分别设有一固定开口; 两个以上平板导电端子,其包括有固定于所述导电端子容置槽的第一固定部及自第一固定部两端延伸的第一接触部及第一焊接部; 两个以上弹臂导电端子,均包括有固定于所述导电端子容置槽的第二固定部及自第二固定部两端分别延伸的第二接触部及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外露于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容置槽上,而第二焊接部则外露于绝缘本体的后端; 至少一固定端子,所述固定端子的结构为一侧为宽部、另一侧为窄部,而所述宽部冲压撕裂形成一第三焊接部,且所述第三焊接部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固定开口内,提供焊接之用。 上述的电连接器结构,所述平板导电端子外缘凸设有至少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提供与绝缘本体相互连接时,可嵌入绝缘本体内。 上述的电连接器结构,所述平板导电端子、弹臂导电端子及固定端子通过镶埋成型的技术与绝缘本体相互连接固定。 上述的电连接器结构,所述导电端子容置槽的数量以前四后五而成两排设置,使其符合USB3.0规格。 上述的电连接器结构,所述绝缘本体前端形成有一导引部,所述导引部为一倾斜结构设置,通过导引部的导引设置,使其易于插设于对接连接器内。 上述的电连接器结构,所述平板导电端子的第一接触部为平板状结构,而第一焊接部则延伸至所述绝缘本体后端。 上述的电连接器结构,所述弹臂导电端子的第二接触部设置于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容置槽上方并形成一间距,使得弹臂导电端子的第二接触部得以于导电端子容置槽上方弹性往复动作。 上述的电连接器结构,所述固定端子的第三焊接部自所述宽部约1/2的位置冲压撕裂制成。 上述的电连接器结构,所述固定端子的另一端延伸有一具有接地功能的焊接导电部。 上述的电连接器结构,所述固定端子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上后,所述焊接导电部分别与平板导电端子的第一焊接部及弹臂导电端子的第二焊接部位置位于同一直线。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固定端子焊接部的设置,且所述焊接部以冲压撕裂方式一体制成,使其得以增加焊接于电路板上的焊接强度;所述平板导电端子的外缘设有延伸部,使其得以提高平板导电端子与绝缘本体相互结合后的平整性。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的另一角度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的立体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的固定端子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的固定端子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技术的平板导电端子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技术的平板导电端子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技术的固定端子另一结构示意图。 其中: 1-绝缘本体 11-导电端子容置槽 12-导引部 13-固定开口 2-平板导电端子 21-第一固定部 22-第一接触部 23-第一焊接部 24-延伸部 3-弹臂导电端子 31-第二固定部 32-第二接触部 33-第二焊接部 4-固定端子 41-第三固定部 42-第三焊接部 43-焊接导电部 A-宽部 B-窄部。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包括有: —绝缘本体I,为绝缘材质所制成,所述绝缘本体I为平板状结构,其上分别设有两排导电端子容置槽11,借以分别供下述导电端子容置,具体而言,所述导电端子容置槽11的数量以前四后五两排设置,使其符合USB3.0规格,所述绝缘本体I前端形成有一导引部12,所述导引部12为一倾斜结构设置,通过导引部12的导引设置,使其易于插设于对接连接器内,此外,所述绝缘本体I的前端两侧分别设有一固定开口 13,所述固定开口 13贯穿于绝缘本体I上; 两个以上平板导电端子2,其包括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绝缘本体,设有两个以上导电端子容置槽,且所述绝缘本体的前端两侧分别设有一固定开口; 两个以上平板导电端子,其包括有固定于所述导电端子容置槽的第一固定部及自第一固定部两端延伸的第一接触部及第一焊接部;两个以上弹臂导电端子,均包括有固定于所述导电端子容置槽的第二固定部及自第二固定部两端分别延伸的第二接触部及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外露于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容置槽上,而第二焊接部则外露于绝缘本体的后端;至少一固定端子,所述固定端子的结构为一侧为宽部、另一侧为窄部,而所述宽部冲压撕裂形成一第三焊接部,且所述第三焊接部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固定开口内,提供焊接之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文彬谢惠耀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煜森精密端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