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层互容式触摸面板及电容式触摸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58512 阅读:4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19 18: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单层互容式触摸面板及电容式触摸屏,属于显示技术领域,能够提高SITO的扫描频率,提高扫描触控信号的准确度。该单层互容式触摸面板,包括基板和位于所述基板上的多个阵列排布的触控单元,所述触控单元包括扫描电极、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所述扫描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一感应电极、所述第二感应电极相靠近形成互电容,所述第一感应电极感应触控信号的纵向坐标,所述第二感应电极感应触控信号的横向坐标;其中,任一触控单元的扫描电极相连,位于同一行的触控单元的第一感应电极相连,位于同一列的触控单元的第二感应电极相连。本发明专利技术可用于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手机、平板电脑等显示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单层互容式触摸面板及电容式触摸屏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单层电容触控面板及电容式触摸屏。
技术介绍
触控是目前最简单、方便的一种人机交互方式,因此触摸屏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各种电子产品中。基于不同的工作原理以及传输信息的媒介,触摸屏产品可以分为四种:红外线触摸屏、电容式触摸屏、电阻触摸屏和表面声波触摸屏;其中电容式触摸屏由于具有寿命长、透光率高、可以支持多点触控等优点成为目前主流的触摸屏技术。电容式触摸屏包括表面电容式和投射电容式,其中投射电容式又可分为自电容式和互电容式。其中,互电容式是在基板(通常为玻璃基板)表面用氧化铟锡(IndiumTinOxide,简称ITO)制作感应电极Rx与扫描电极Tx,两组电极交叉的地方将会形成耦合电容,即这两组电极分别构成了耦合电容的两极。当手指触摸到电容屏时,影响了触摸点附近两个电极之间的耦合,从而改变了这两个电极之间的耦合电容的大小。根据互容式触摸屏二维电容变化量数据,可以计算出每一个触摸点的坐标,因此,屏上即使有多个触摸点,也能计算出每个触摸点的真实坐标。现有的互容式触摸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将感应电极Rx和扫描电极Tx分别用两层ITO导电材料层制作,设置在不共面的两平行面上,称为双层ITO互容式触摸屏(DoubleLayerITO,简称DITO),这种触摸屏生产工艺复杂,生产良率受到生产工艺的制约;还有一种是将感应电极Rx和扫描电极Tx设置在同一平面上的单层ITO互容式触摸屏(SingleLayerITO,简称SITO),生产工艺较DITO简单,因此为当前的主流产品。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的扫描电极Tx的驱动方式为逐行扫描,扫描频率较低,导致SITO无法实现高频扫描,扫描触控信号的准确度不够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层互容式触摸面板及电容式触摸屏,能够提高SITO的扫描频率,提高扫描触控信号的准确度。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单层互容式触摸面板,包括基板和位于所述基板上的多个阵列排布的触控单元,所述触控单元包括扫描电极、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扫描电极分别与第一感应电极、第二感应电极相靠近形成互电容,第一感应电极感应触控信号的纵向坐标,第二感应电极感应触控信号的横向坐标;其中,任一触控单元的扫描电极相连,位于同一行的触控单元的第一感应电极相连,位于同一列的触控单元的第二感应电极相连。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为条状结构,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平行。扫描电极包括第一子扫描电极,第一子扫描电极为条状,其位于同一触控单元的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之间且平行于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设置。位于同一列的各触控单元的第一子扫描电极一体成型,且任意列的第一子扫描电极相连。扫描电极还包括第二子扫描电极,第二子扫描电极连接第一子扫描电极,第二子扫描电极为具有开口的框型,同一触控单元的第一感应电极位于第二子扫描电极的框型的内部区域。同一触控单元的第一子扫描电极与第二子扫描电极的一边重合。同一触控单元的第一子扫描电极与第一感应电极、第二感应电极的距离为10至20微米。同一触控单元的第一子扫描电极与第二感应电极之间的距离为10至20微米,同一触控单元的第二子扫描电极与第一感应电极之间的距离为10至20微米。所述单层互容式触摸面板的扫描频率为200至300兆赫兹。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提供了一种单层互容式触摸面板,该单层互容式触摸面板包括多个触控单元,任一触控单元包括扫描电极、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本专利技术中,位于同一行的触控单元的第一感应电极相连,位于同一列的触控单元的第二感应电极相连,利用所述第一感应电极感应触控信号的纵向坐标,所述第二感应电极感应触控信号的横向坐标,并且该单层互容式触摸面板上的任一触控单元的扫描电极相连,使得整个单层互容式触摸面板上的扫描电极可以在同一时刻进行扫描,从而使得本专利技术中的单层互容式触摸面板可以实现高频扫描,提高扫描触控信号的准确度。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容式触摸屏,包括上述的单层互容式触摸面板。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专利技术而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单层互容式触摸面板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单层互容式触摸面板的驱动时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单层互容式触摸面板的结构示意图二;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单层互容式触摸面板的结构示意图三。附图标记说明:1—基板;2—触控单元;3—扫描电极;31—第一子扫描电极;32—第二子扫描电极;4—第二感应电极;5—第一感应电极。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专利技术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需要说明的是,只要不构成冲突,本专利技术中的各个实施例以及各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实施例一: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单层互容式触摸面板,如图1所示,该单层互容式触摸面板包括基板1和位于所述基板1上的多个阵列排布的触控单元2。具体的,所述触控单元2包括扫描电极3、第一感应电极5和第二感应电极4,扫描电极3分别与第一感应电极5、第二感应电极4相靠近形成互电容。第一感应电极5感应触控信号的纵向坐标,第二感应电极4感应触控信号的横向坐标,即第一感应电极5和第二感应电极4共同作用可感应出触控信号的具体坐标,便于该单层互容式触摸面板作出具体反馈。其中,如图1所示,任一触控单元2的扫描电极3相连,位于同一行的触控单元2的第一感应电极5相连,位于同一列的触控单元2的第二感应电极4相连。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提供了一种单层互容式触摸面板,该单层互容式触摸面板包括多个触控单元,任一触控单元包括扫描电极、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本专利技术中,位于同一行的触控单元的第一感应电极相连,位于同一列的触控单元的第二感应电极相连,利用所述第一感应电极感应触控信号的纵向坐标,所述第二感应电极感应触控信号的横向坐标,并且该单层互容式触摸面板上的任一触控单元的扫描电极相连,使得整个单层互容式触摸面板上的扫描电极可以在同一时刻进行扫描,从而使得本专利技术中的单层互容式触摸面板可以实现高频扫描,提高扫描触控信号的准确度。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将任一触控单元2的扫描电极3相连之后,当该单层互容式触摸面板发出扫描信号时,任一触控单元2的扫描电极3可以在同一时刻进行扫描。即如图2所示,每一扫描电极3(图2中的Tx1,Tx2,…Txn)在同一时刻接收到单层互容式触摸面板发出的高电平的扫描信号,进而进行扫描。因此,可将所述扫描电极的扫描频率提升为200至300兆赫兹甚至更高,例如500兆赫兹。优选的,为了保证触控单元2的结构紧凑,如图1所示,第一感应电极5和第二感应电极4可均为条状结构,第一感应电极5可和第二感应电极4平行。具体的,如图1所示,扫描电极3可包括第一子扫描电极31,第一子扫描电极31也可为条状,其位于所述第一感应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单层互容式触摸面板及电容式触摸屏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单层互容式触摸面板,包括基板和位于所述基板上的多个阵列排布的触控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单元包括扫描电极、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扫描电极分别与第一感应电极、第二感应电极相靠近形成互电容,第一感应电极感应触控信号的纵向坐标,第二感应电极感应触控信号的横向坐标;其中,任一触控单元的扫描电极相连,位于同一行的触控单元的第一感应电极相连,位于同一列的触控单元的第二感应电极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层互容式触摸面板,包括基板和位于所述基板上的多个阵列排布的触控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单元包括扫描电极、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扫描电极分别与第一感应电极、第二感应电极相靠近形成互电容,第一感应电极感应触控信号的纵向坐标,第二感应电极感应触控信号的横向坐标;其中,任一触控单元的扫描电极相连,位于同一行的触控单元的第一感应电极相连,位于同一列的触控单元的第二感应电极相连,其中,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为条状结构,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平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层互容式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扫描电极包括第一子扫描电极,第一子扫描电极为条状,其位于同一触控单元的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之间且平行于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层互容式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位于同一列的各触控单元的第一子扫描电极一体成型,且任意列的第一子扫描电极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层互容式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成亮张君恺付如海邱杰林永伦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