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651246 阅读:1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19 14: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结合装置包含有一第一元件以及一第二元件。第一元件具有一第一基部及一第一结合部,第一基部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相反侧的第二端;第一结合部具有至少二第一表面,而自第一基部朝彼此的方向延伸,且第一表面接近于第一端处的距离大于接近第二端的处的距离。第二元件具有一第二基部及一第二结合部,第二基部具有一第三端及一相反侧的第四端;第二结合部具有至少二第二表面,而自第二基部朝背离彼此的方向延伸,且第二表面接近于第三端处的距离大于接近第四端处的距离。将第二表面抵接于第一表面上,可结合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结合装置包含有一第一元件以及一第二元件。第一元件具有一第一基部及一第一结合部,第一基部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相反侧的第二端;第一结合部具有至少二第一表面,而自第一基部朝彼此的方向延伸,且第一表面接近于第一端处的距离大于接近第二端的处的距离。第二元件具有一第二基部及一第二结合部,第二基部具有一第三端及一相反侧的第四端;第二结合部具有至少二第二表面,而自第二基部朝背离彼此的方向延伸,且第二表面接近于第三端处的距离大于接近第四端处的距离。将第二表面抵接于第一表面上,可结合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专利说明】结合装置
本专利技术是与结合固定结构有关,更详而言之是指一种结合装置。
技术介绍
-般如服务器、分享器等网络装置运作时通常会上述装置固定于一固定物(如固 定架、机壳等)上。 请参阅图1,现有将网络装置200固定的设计,是通过L形状的板件210连接于网 络装置200的两侧,并再利用螺栓220将板件210锁设于固定架230,以将网络装置200设 置于固定架230上。然而,现今的网络装置200为满足大量网络传输的需求,其重量与体积 亦因此而随之增加。如此一来,通过上述的固定设计将网络装置200固定于固定架230上 一段时间后,网络装置200的一侧将会因本身重量而往下倾斜,而有变形或掉落的疑虑;此 夕卜,在装设螺栓220时,也必须精确地将网络装置200上的板件210对准固定架230,因此造 成装设的不便。 是以,遂有业者设计于固定架上设置数排导轨,并将网络装置设置于导轨上,以改 进上述会产生倾斜与设置不便等的缺点。但上述导轨的成本不仅较为昂贵,且因结构更为 复杂而亦有装设不易、还导致有维修替换不易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用于提供一种结合装置具有能快速及稳固固定、结构简 单且低成本的优点。 缘以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结合装置用以结合二对象。结合装置包含有一 第一元件以及一第二元件。其中,第一元件具有第一基部及第一结合部,第一基部具有第一 端及位于相反侧的第二端;第一结合部具有至少二第一表面,是分别自第一基部朝向彼此 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表面接近于第一端间的距离,大于接近于第二端间的距离;第二元 件具有第二基部及第二结合部,其中,第二基部具有第三端及位于相反侧的第四端;第二结 合部具有至少二第二表面,是分别自第二基部背离彼此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表面接近 于第三端间的距离,大于接近于第四端间的距离;由此,将所述第二表面抵接于所述第一表 面上,以结合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 而通过上述的设计,将可使得结合装置具有能快速及稳固固定、结构简单且低成 本的优点。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为能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示详细说明如后,其中: 图1为已知用以固定网络装置的设计; 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后的部分透视图; 图4及图5为第一较佳实施例第一元件的立体图及侧视图; 图6及图7为第一较佳实施例第二元件的立体图及侧视图; 图8为组装网络装置于固定架上前的示意图; 图9为组装网络装置于固定架上后的示意图; 图10为本专利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11为本专利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至图3,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结合装置1包含有一第一元件10以及一 第二元件20。其中: 请参阅图4及图5,第一元件10是利用金属材料以一体成型的冲压方式制成,而形 成有一第一基部12及一第一结合部14。其中,第一基部12具有一第一端121及一位于相 反侧的第二端122,且所述第二端122处附近还具有多个孔123。第一结合部14具有对称 的多片板件141,且所述板件141间间隔有预定距离,而相对的板件141上,朝向彼此的平面 表面分别为一第一表面142,且分别自第一基部12朝靠近彼此的方向延伸,而使得各第一 表面142与第一基部12的表面间形成有一小于90度的夹角。而第一结合部14通过前 述具有多个分段的板件设计,可有效地达到精简结构的效果,进而具有节省制作或材料使 用成本的优点,但本专利技术并不以此为限,若为提升结合装置的强度,本专利技术的各板件141也 可以是不分段的一体设计。另外,对应的二第一表面142间的距离,是由第一端121的方向 往第二端122的方向渐缩的倾斜状设计。意即,对应的二第一表面142接近于第一端121 的相对部位间的距离A,大于接近第二端122的相对部位间的距离D 2。再者,本专利技术第一元 件10的制成技术并不以上述为限,在其它可行的实施态样中,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元件10亦可利 用合金、工程塑料等材料,通过焊接、拼装等其它方式制成前述的结构。 请参阅图6及图7,第二元件20是用以与第一元件10结合,且同样以金属材料通 过一体成型的冲压方式制成,而形成有一第二基部22及一第二结合部24。其中,第二基部 22上具有一第三端221以及一位于相反侧的第四端222,且第二基部22上具有多个孔223。 第二结合部24具有对称的两片长型板件241,值得说明的是,如前述的第一结合部14,本发 明的第二结合部24也可以具有多个分段的板件设计,以有效地达到精简结构的效果,进而 具有节省制作或材料使用成本的优点,其中,板件241的长度L 2大于各板件141的长度Ln 以及第一结合部14的总长U,或者是,当各板件141间间隔有预定距离时,其长度L2至少 必须大于各板件141间的间隙,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第二结合部24采取多个分段的板件设 计时,其个别板件长度亦至少必须大于各板件141间的间隙,且二长型板件241上背向彼此 的平面表面分别为一第二表面242,且分别自第二基部22朝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使各第 二表面242与第二基部22的表面间形成有一小于90度的夹角θ 2,且夹角θ2角度对应前 述夹角角度。当然,本专利技术第二元件20的制成技术亦不以上述为限,在其它可行的实 施态样中,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元件20同样可利用合金、工程塑料等材料,通过焊接、拼装等其它 方式制成前述的结构。另外,前述的第二表面242间的距离,是由第三端221的方向往第四 端222的方向渐缩的倾斜状设计,且第二表面242倾斜幅度对应所述第一元件10的第一表 面142的倾斜幅度。意即,二第二表面242接近于第三端221的相对部位间的距离D 3,大于 接近第四端222的相对部位间的距离D4,由于斜幅度对应所述第一元件10的第一表面142 的倾斜幅度,以及夹角θ2角度对应前述夹角角度,当第一元件1〇与第二元件20结合 时,第一结合部14的第一表面142与第二结合部24的第二表面242便可以妥适的贴合。 由此,用户欲将第二元件20与第一元件10结合时,便将第二元件20的第二结合 部24往第一元件10的第一结合部14的方向靠近,而通过前述第一表面142与第二表面 242呈同倾斜状的设计,因此在结合时由于第一表面142接近于第一端121的相对部位间的 距离,相较于第二表面242接近第四端222的相对部位间的距离较开阔,因此可快速引导对 位外,在结合的过程中,由于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结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装置包含有:一第一元件,具有一第一基部及一第一结合部,其中,所述第一基部具有一第一端及一位于相反侧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结合部具有至少二第一表面,分别自所述第一基部朝向彼此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表面接近于所述第一端间的距离,大于接近于所述第二端间的距离;一第二元件,具有一第二基部及一第二结合部,其中,所述第二基部具有一第三端及一位于相反侧的第四端;所述第二结合部具有至少二第二表面,分别自所述第二基部背离彼此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表面接近于所述第三端间的距离,大于接近于所述第四端间的距离;由此,将所述第二表面抵接于所述第一表面上,以结合所述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宏锋
申请(专利权)人:智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