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套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18548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06 12:20
一种插套组件,包括两孔插套组件和五孔插套组件,两孔插套组件包括第一N极铜条、第一L极铜条和位于第一N极铜条与第一L极铜条之间的两孔插套。五孔插套组件包括第二L极铜条、第二N极铜条和位于第二L极铜条与第二N极铜条之间的五孔插套。第一N极铜条、第一L极铜条、第二L极铜条和第二N极铜条依次排列并相互平行。上述插套组件的第一N极铜条与第一L极铜条之间的距离较远,第二N极铜条与第二L极铜条之间的距离也较远,相对于传统的插套,不易产生安全隐患,安全性较高。此外,距离较近的第一L极铜条和第二L极铜条在实际使用时通常均与外部电源的火线连接,因此电位相同,不会产生电拉弧放电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插套组件,包括两孔插套组件和五孔插套组件,两孔插套组件包括第一N极铜条、第一L极铜条和位于第一N极铜条与第一L极铜条之间的两孔插套。五孔插套组件包括第二L极铜条、第二N极铜条和位于第二L极铜条与第二N极铜条之间的五孔插套。第一N极铜条、第一L极铜条、第二L极铜条和第二N极铜条依次排列并相互平行。上述插套组件的第一N极铜条与第一L极铜条之间的距离较远,第二N极铜条与第二L极铜条之间的距离也较远,相对于传统的插套,不易产生安全隐患,安全性较高。此外,距离较近的第一L极铜条和第二L极铜条在实际使用时通常均与外部电源的火线连接,因此电位相同,不会产生电拉弧放电现象。【专利说明】插套组件
本技术涉及电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插套组件。
技术介绍
插座,又称电源插座,是指具有一个或多个电路接线的可插入的座。通过插座可以给电器设备提供电源接口,以使电器设备通电工作。插座内含有给电器设备提供插接口的插套。 插座的插套一般采用将多个单体插套通过电线或者金属片焊接拼装组合成一体的结构。安装过程中,先将单个插套安装在插座内,接着再将安装好后的单体插套用电线或者金属片焊接组合,以使多个单体插套连通。然而,这种结构极易带来焊接处断开,接触不良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市场上开始出现了一些一体成形插套,如五孔和两孔一体成形插套。然而这些五孔和两孔一体成形插套的L极铜条和N极铜条之间距离较近,容易出现隐患,例如,在潮湿的环境下,极易产生电拉弧现象;当插套受到外力冲击时,L极铜条和N极铜条局部产生较轻微的弯曲,也极易导致L极铜条和N极铜条接触出现短路。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较安全的插套组件。 一种插套组件,包括两孔插套组件和五孔插套组件,所述两孔插套组件包括第一 N极铜条、第一 L极铜条和位于所述第一 N极铜条与所述第一 L极铜条之间的两孔插套,所述五孔插套组件包括第二 L极铜条、第二 N极铜条和位于所述第二 L极铜条与所述第二 N极铜条之间的五孔插套,所述所述第一 N极铜条、所述第一 L极铜条、所述第二 L极铜条和所述第二 N极铜条依次排列并相互平行; 所述两孔插套包括第一两极N极插套和第一两极L极插套,所述第一两极N极插套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 N极铜条上,所述第一两极L极插套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 L极铜条上,所述第一两极N极插套和所述第一两极L极插套之间设置有间隔; 所述五孔插套包括L极插套和N极插套,所述L极插套包括第二两极L极插套和与所述第二两极L极插套连接的三极L极插套,所述第二两极L极插套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 L极铜条上,所述N极插套包括三级N极插套和与所述三级N极插套连接的第二两极N极插套,所述三级N极插套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 N极铜条上,所述L极插套和所述N极插套之间设置有间隔。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 L极铜条、所述第一 N极铜条、所述第二 L极铜条和所述第二 N极铜条均为条状结构。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两孔插套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两孔插套依次间隔排列于所述第一 N极铜条和所述第一 L极铜条之间; 所述五孔插套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五孔插套依次间隔排列于所述第二 L极铜条和所述第二 N极铜条之间。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两极L极插套包括第一两极L极主体和由所述第一两极L极主体的侧边向一侧延伸形成的三个第一两极L极接触弹片,所述第一两极L极主体与所述第一 L极铜条连接,三个所述第一两极L极接触弹片的延伸方向相同,其中两个所述第一两极L极接触弹片相向设置,第三个所述第一两极L极接触弹片设置在两个相向设置的所述第一两极L极接触弹片的侧面; 所述第一两极N极插套包括第一两极N极主体和由所述第一两极N极主体的侧边向一侧延伸形成的三个第一两极N极接触弹片,所述第一两极N极主体与所述第一 N极铜条连接,三个所述第一两极N极接触弹片的延伸方向相同,其中两个所述第一两极N极接触弹片相向设置,第三个所述第一两极N极接触弹片设置在两个相向设置的所述第一两极N极接触弹片的侧面。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两极L极插套包括L极主体和由所述L极主体的侧边向一侧延伸形成的三个L极接触弹片,所述L极主体与所述第二 L极铜条连接,其中两个所述L极接触弹片相向设置,第三个所述L极接触弹片设置在两个所述L极接触弹片的侧面。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三极L极插套包括主体以及开设于所述主体上的弹片,所述主体与所述弹片之间形成夹槽。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地级铜条以及设置在所述地级铜条上的地极插套,所述地极插套位于所述第二两极L极插套和所述第二两极N极插套之间,所述地极插套与所述第二两极L极插套和所述第二两极N极插套之间均设置有间隔,所述地级铜条位于所述第二 L极铜条和所述第二 N极铜条之间,所述地级铜条和所述第二 L极铜条平行。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地极插套和地级铜条通过整体铜片冲压一体成型。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两极N极插套和所述第一 N极铜条通过整体铜片冲压一体成型; 所述第一两极L极插套和所述第一 L极铜条通过整体铜片冲压一体成型; 所述L极插套和所述第二 L极铜条通过整体铜片冲压一体成型; 所述N极插套和所述第二 N极铜条通过整体铜片冲压一体成型。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 所述第一两极N极插套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片与所述第一 N极铜条连接; 所述第二两极L极插套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片和所述第二 L极铜条连接。 上述插套组件的第一 N极铜条与第一 L极铜条之间的距离较远,第二 N极铜条与第二 L极铜条之间的距离也较远,相对于传统的插套,不易产生安全隐患,安全性较高。此夕卜,距离较近的第一 L极铜条和第二 L极铜条在实际使用时通常均与外部电源的火线连接,因此电位相同,不会产生电拉弧放电现象。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插套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第一 N极铜条和第一两极N极插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第一 N极铜条和第一两极N极插套的展开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第一 L极铜条和第一两极L极插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不的第一 L极铜条和第一两极L极插套的展开图; 图6为图1所示的第二 L极铜条和L极插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第二 L极铜条和L极插套的展开图; 图8为图1所示的第二 N极铜条和N极插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的第二 N极铜条和N极插套的展开图; 图10为图1所示的地级铜条和地级插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的地级铜条和地级插套的展开图; 图12为一实施方式的插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两孔插套组件和五孔插套组件安装于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请参阅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插套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两孔插套组件和五孔插套组件,所述两孔插套组件包括第一N极铜条、第一L极铜条和位于所述第一N极铜条与所述第一L极铜条之间的两孔插套,所述五孔插套组件包括第二L极铜条、第二N极铜条和位于所述第二L极铜条与所述第二N极铜条之间的五孔插套,所述所述第一N极铜条、所述第一L极铜条、所述第二L极铜条和所述第二N极铜条依次排列并相互平行;所述两孔插套包括第一两极N极插套和第一两极L极插套,所述第一两极N极插套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N极铜条上,所述第一两极L极插套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L极铜条上,所述第一两极N极插套和所述第一两极L极插套之间设置有间隔;所述五孔插套包括L极插套和N极插套,所述L极插套包括第二两极L极插套和与所述第二两极L极插套连接的三极L极插套,所述第二两极L极插套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L极铜条上,所述N极插套包括三级N极插套和与所述三级N极插套连接的第二两极N极插套,所述三级N极插套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N极铜条上,所述L极插套和所述N极插套之间设置有间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宝林陈文森杨晓峰
申请(专利权)人:TCL罗格朗国际电工惠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