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呼吸训练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614147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05 20: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呼吸训练装置,所述呼吸训练装置包括吸气训练组件、呼气训练组件、气体引流组件以及呼吸终端,其中吸气浮动部件和呼气浮动部件上分别设有贯穿吸气浮动部件和呼气浮动部件的吸气通气管和呼气通气管,吸气通气管和呼气通气管内部还设有吸气指示浮子和呼气指示浮子,该呼吸训练装置不仅使吸气训练和呼气训练在健康的呼吸环境下同步进行,提高了肺活量,还具有指示肺活量恢复情况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呼吸训练装置,所述呼吸训练装置包括吸气训练组件、呼气训练组件、气体引流组件以及呼吸终端,其中吸气浮动部件和呼气浮动部件上分别设有贯穿吸气浮动部件和呼气浮动部件的吸气通气管和呼气通气管,吸气通气管和呼气通气管内部还设有吸气指示浮子和呼气指示浮子,该呼吸训练装置不仅使吸气训练和呼气训练在健康的呼吸环境下同步进行,提高了肺活量,还具有指示肺活量恢复情况的功能。【专利说明】一种呼吸训练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呼吸训练装置,用于人体肺容积的呼吸训练与测量,属医疗器械

技术介绍
随着医疗条件的提升及康复手段的多样化,临床护理医学越来越注重为手术后期的患者进行呼吸训练,防止患者由于术中麻醉镇痛等因素影响肺功能,促进肺功能尽快恢复正常;同时,呼吸训练是锻炼呼吸量常用的运动方式,可用来增强自我呼吸系统功能。呼吸训练器是进行呼吸训练最常用的装置,现有的呼吸训练器大多只能通过观察训练容器内浮块的移动粗略判断呼吸训练的程度,然而由于训练容器一般内径较大,只有当潮气量变化较大时才能明显观察到浮块上升高度的不同,因此,在需要进行多次呼吸训练时传统的呼吸训练器无法观察训练程度的变化并评价训练效果;200920094920.9公开了一种呼吸助力器,包含内装可测量空气体积的容器,容器中的浮力装置,设置在右侧底部的小容器,与小容器连通的呼吸软管等,该装置仅能进行单一的呼气或吸气训练,无法模拟正常人一呼一吸的呼吸模式。201020639070.9公开了一种呼吸双效肺功能训练器,该装置包括底座,底座上设有浮子管及气道,气道顶部设有呼气底座,气道底部设有吹孔,顶部设有通孔与浮子管相连通,浮子管内设有活动的浮子,其底部设有通气孔,浮子管上设有正反双面刻度,吸气训练时,将底座朝下,吸气使浮子升起;呼气训练时,将装置倒置,保持呼气底座朝下,呼气使浮子升起。该装置能够进行呼气和吸气训练,但需要将装置倒置,仍旧无法模拟人正常一呼一吸的呼吸模式。另外,由于空气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粉尘、微生物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而呼吸训练的潮气量与平静呼吸时相差悬殊,污染的空气被大量吸入肺部极易导致吸入性肺炎;大量吸入干燥的空气也会对肺泡及各级气管的纤毛粘液组织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进一步降低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侵袭的能力,感染风险进一步加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呼吸训练装置,该呼吸训练装置不仅具有加强肺部呼吸训练,提高肺活量的功能,其上还设有指示呼吸量大小的浮子以及可过滤空气中PM2.5微粒的呼吸终端,可以让使用者在健康的呼吸环境下进行肺部呼吸训练。 本技术提供一种吸气训练装置,包括吸气训练组件、气体引流组件以及呼吸终端,其中:吸气训练组件,包括吸气容纳部件和吸气浮动部件,所述吸气容纳部件为内部中空的筒状,吸气容纳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外壁透明,其内部中空为吸气腔,吸气容纳部件底端设有与吸气腔相连通的吸气容纳部件进气孔,靠近吸气容纳部件顶端的部分设有吸气容纳部件出气孔;所述吸气浮动部件位于吸气容纳部件吸气腔内部,吸气浮动部件的外壁与吸气容纳部件的内壁之间贴合,该吸气浮动部件可在吸气容纳部件底端和吸气容纳部件顶端之间的吸气腔内上下位移;气体引流组件,该气体引流组件包括气体引流管,该气体引流管为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管状,气体引流管的一端通过吸气容纳部件出气孔与吸气腔相连通,另一端与呼吸终端相连通;呼吸终端,该呼吸终端为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组件,其一端开口为密封口,另一端开口为连通口,密封口边缘与人体口部和/或鼻部皮肤适形性密封贴合,连通口与气体引流管相连通;所述吸气浮动部件上设有垂直贯穿吸气浮动部件的吸气通气管,该吸气通气管为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管状,底端一侧的开口为吸气浮动部件进气口,顶端一侧的开口为吸气浮动部件出气口。上述吸气浮动部件的外壁与吸气容纳部件的内壁之间贴合,也可以具有一定间隙,如吸气浮动部件的外壁与吸气容纳部件的内壁之间的单边间隙在0.lmm-0.2mm之间,优选单边间隙0.15mm。 所述气体引流管将吸气训练组件和呼吸终端连通,具体为气体引流管的一端通过吸气容纳部件出气孔与吸气腔相连通,另一端通过呼吸终端的连通口与呼吸终端相连通,并最终与人体口部和/或鼻部呼吸系统相连通。气体经吸气容纳部件底端的吸气容纳部件进气孔进入吸气腔,部分气体推动吸气浮动部件在吸气容纳部件底端至吸气容纳部件顶端之间位移,另外一部分气体经吸气浮动部件上的吸气通气管从吸气容纳部件出气孔进入气体引流管,再由气体引流管进入呼吸终端,最终进入人体呼吸系统,完成一个吸气训练过程。 为指示吸气量的大小,所述吸气浮动部件的至少一部分透明,吸气通气管内部中空设有吸气指示浮子,该吸气指示浮子的外径小于吸气通气管的内径,并可在吸气浮动部件进气口至吸气浮动部件出气口之间上下位移,吸气通气管两端设有限制吸气指示浮子的限位结构,外界可通过吸气浮动部件透明部分观察吸气指示浮子的位置。当然,吸气浮动部件也需要有透明区域,方便观察吸气指示浮子的位置。为精确测量吸气量,还可在吸气浮动部件和/或吸气通气管的侧壁上设置刻度和/或数字。 所述至少一部分吸气通气管裸露于吸气浮动部件上端面和/或吸气浮动部件下端面外,该裸露部分至少有一透明区域,吸气通气管的内部中空设有吸气指示浮子,该吸气指示浮子的外径小于吸气通气管的内径,并可在吸气浮动部件进气口至吸气浮动部件出气口之间上下位移,吸气通气管两端设有限制吸气指示浮子的限位结构,外界可通过吸气通气管裸露于吸气浮动部件的部分观察吸气指示浮子的位置。当然,为精确测量吸气量,可以在吸气通气管裸露于吸气浮动部件上端面和/或吸气浮动部件下端面外的侧壁上设置刻度和/或数字。 所述吸气通气管的吸气浮动部件进气口至吸气浮动部件出气口之间的直径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大。 所述呼吸终端包括壳体、过滤组件、口鼻部贴合部件,所述壳体上设有连通口,该连通口与气体引流组件的气体引流管密封连通;所述口鼻部贴合部件与人体口部和/或鼻部皮肤轮廓相适形,口鼻部贴合部件的开口为密封口,该密封口与人体口鼻部周边皮肤表面密封贴合后,将人体口鼻部容纳其内,此空间为口鼻部外腔;所述过滤组件位于口鼻部贴合部件密封口与壳体连通口之间。所述壳体与口鼻部贴合部件密封连接形成一个可容纳过滤组件的内腔,该内腔对外界隔离式密封,上述过滤组件位于该内腔内部。 为使人体呼吸系统的口部和鼻部均获得吸气训练的机会,所述口鼻部贴合部件还包括中间贴合部分,该中间贴合部分位于人体口部和鼻部之间,将口鼻部外腔分隔为口外腔和鼻外腔。所述口鼻部贴合部件上设有气流控制阀,该气流控制阀可单独关闭口外腔与吸气通气管的连通,或单独关闭鼻外腔与吸气通气管的连通,或同时保持口外腔和鼻外腔与吸气通气管的连通。具体地,该中间贴合部分位于口鼻部贴合部件的内部,在人体口部和鼻部之间的鼻唇沟横向一线设置,将口鼻部外腔分隔为口外腔和鼻外腔;为保证口外腔和鼻外腔可单独对外关闭,在口鼻部贴合部件上设有气流控制阀,该气流控制阀为一旋转阀,口外腔和鼻外腔上均设有连通容纳过滤组件内腔的开口,所述气流控制阀位于该开口处,通过旋转气流控制阀,可关闭口外腔与容纳过滤组件内腔的连通,或关闭鼻外腔与容纳过滤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吸气训练装置,包括吸气训练组件(4)、气体引流组件(5)以及呼吸终端(6),其中:吸气训练组件(4),包括吸气容纳部件(41)和吸气浮动部件(42),所述吸气容纳部件(41)为内部中空的筒状,吸气容纳部件(41)的至少一部分外壁透明,其内部中空为吸气腔(411),吸气容纳部件底端(412)设有与吸气腔(411)相连通的吸气容纳部件进气孔(414),靠近吸气容纳部件顶端(413)的部分设有吸气容纳部件出气孔(415);所述吸气浮动部件(42)位于吸气容纳部件(41)吸气腔(411)内部,吸气浮动部件(42)的外壁与吸气容纳部件(41)的内壁之间贴合,该吸气浮动部件(42)可在吸气容纳部件底端(412)和吸气容纳部件顶端(413)之间的吸气腔(411)内上下位移;气体引流组件(5),该气体引流组件(5)包括气体引流管(51),该气体引流管(51)为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管状,气体引流管(51)的一端通过吸气容纳部件出气孔(415)与吸气腔(411)相连通,另一端与呼吸终端(6)相连通;呼吸终端(6),该呼吸终端(6)为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组件,其一端开口为密封口(631),另一端开口为连通口(611),密封口(631)边缘与人体口部和/或鼻部皮肤适形性密封贴合,连通口(611)与气体引流管(51)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浮动部件(42)上设有垂直贯穿吸气浮动部件(42)的吸气通气管(421),该吸气通气管(421)为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管状,底端一侧的开口为吸气浮动部件进气口(421a),顶端一侧的开口为吸气浮动部件出气口(421b)。...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东生杜娥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万生人和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