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02097 阅读:1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05 14: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具有凹形结构,所述第一壳体包括位于所述凹形结构的底部的底部壳体,以及位于所述底部壳体两侧的第一侧部壳体和第二侧部壳体;背光模组,设置在所述底部壳体上,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设置在所述底部壳体上的导光板,及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第一侧端与所述第一侧部壳体之间的第一发光单元;显示模组,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上;其中,所述导光板能够将所述第一发光单元朝向所述导光板发的光转变为朝向所述显示模组的面光源,所述显示模组根据所述面光源能够进行显示。通过直接将背光模组设置在第一壳体的底部壳体上,省去了用于设置背光模组的模组框,减小了电子设备整体的厚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具有凹形结构,所述第一壳体包括位于所述凹形结构的底部的底部壳体,以及位于所述底部壳体两侧的第一侧部壳体和第二侧部壳体;背光模组,设置在所述底部壳体上,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设置在所述底部壳体上的导光板,及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第一侧端与所述第一侧部壳体之间的第一发光单元;显示模组,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上;其中,所述导光板能够将所述第一发光单元朝向所述导光板发的光转变为朝向所述显示模组的面光源,所述显示模组根据所述面光源能够进行显示。通过直接将背光模组设置在第一壳体的底部壳体上,省去了用于设置背光模组的模组框,减小了电子设备整体的厚度。【专利说明】一种电子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
,特别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很多电子产品都具有显示屏,其中,应用广泛的一种显示屏是设置有背光源的被动发光显示屏。参见图1,为电子设备中设置被动发光显示屏的示意图,被动发光显示屏由背光模组10、显示模组20两大部分组成,其中,背光模组用于提供背光源,显示模组根据背光源进行显示,向用户提供显示图像。为了支撑背光模组和显示模组,将背光模组设置在具有一定厚度的模组框30上,而模组框设置在电子设备前壳40上,另外,图1中还包括电子设备的外壳50。 但是本申请专利技术人发现上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上述被动发光显示屏的结构不利于电子设备厚度的进一步减薄,不能满足用户对电子设备的轻薄化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用于解决电子设备中被动发光显示屏的结构制约电子设备减薄的问题。 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具有凹形结构,所述第一壳体包括位于所述凹形结构的底部的底部壳体,以及位于所述底部壳体两侧的第一侧部壳体和第二侧部壳体;背光模组,设置在所述底部壳体上,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设置在所述底部壳体上的导光板,及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第一侧端与所述第一侧部壳体之间的第一发光单元;显示模组,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上;其中,所述导光板能够将所述第一发光单元朝向所述导光板发的光转变为朝向所述显示模组的面光源,所述显示模组根据所述面光源能够进行显示。 可选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二发光单元,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与所述第一侧端相反的第二侧端与所述第二侧部壳体之间。 可选的,所述第一发光单元设置在所述底部壳体的第一位置,所述第二发光单元设置在所述底部壳体的第二位置,所述底部壳体的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的厚度最小。 可选的,所述所述底部壳体背对所述导光板的一面为平面。 可选的,所述底部壳体的第一面正对所述导光板的第二面,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形状相匹配。 可选的,所述导光板的所述第一侧端和所述第二侧端的厚度最大。 可选的,所述导光板的包含所述第一侧端的第一区域的厚度在远离所述第一侧端的方向上递减,所述导光板的包含所述第二侧端的第二区域的厚度在远离所述第二侧端的方向上递减,所述导光板的位于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之间的第三区域的厚度、所述第一区域的与所述第一侧端相反的侧端的厚度、所述第二区域的与所述第二侧端相反的侧端的厚度相等。 可选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背光增强层,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与显示模组之间。 可选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光板,设置在所述底部壳体与所述导光板之间,所述反光板正对所述第一面的面与所述第一面形状匹配,所述反光板正对所述第二面的面与所述第二面形状匹配。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中,直接将背光模组设置在第一壳体的凹形结构的底部壳体上,省去电子设备中用于设置背光模组的模组框,在保证稳固支撑背光模组的情况下减小了电子设备的厚度。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
技术介绍
中电子设备设置显示屏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设置显示屏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设置显示屏的细化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针对现有技术中电子设备中被动发光显示屏的结构制约电子设备减薄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为包含被动发光显示屏,电子设备具体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表,等等。在本申请实施例电子设备中,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用于设置背光模组的模组框,直接将背光模组设置在电子设备前壳上,进而在保障背光模组得到稳定支撑的同时,减轻了电子设备的厚度。 下面通过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技术方案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参见图2至图4,该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壳体100,第一壳体100具有凹形结构,第一壳体100包括位于凹形结构的底部的底部壳体110,以及位于底部壳体两侧的第一侧部壳体120和第二侧部壳体130。 具体来讲,第一壳体100为电子设备的用于设置显不屏的前壳,第一壳体100具有凹形结构,底部壳体110为凹形的底部部分,而第一侧部壳体和第二侧部壳体为凹形的两侧部分,在第一壳体100的凹形区域可以设置显示屏。 背光模组200,设置在底部壳体110上,背光模组200包括设置在底部壳体110上的导光板210,及设置在导光板210的第一侧端211与第一侧部壳体120之间的第一发光单元 221。 具体来讲,背光模组200为提供背光源的模组,具体包括:紧邻第一侧部壳体的侧照式的背光源第一发光单兀221,及紧邻第一发光单兀221的导光板210,导光板210能够将第一发光单兀发出的线光源转化为垂直导光板向上的面光源。第一发光单兀具体可以为发光二极管(LED)、卤钨灯、电致发光(ELD)、冷阴极荧光灯(CCFL)、阴极发射灯(CLL)、金属卤化物灯,等等。实际实施过程中,可以在导光板的紧邻底部壳体的表面上设置调光点阵列,以提高导光板生成面光源时的光利用率,由于调光点阵列的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本申请实施例不予详述。 显不模组300,设置在背光模组200上。其中,导光板能够将第一发光单兀朝向导光板发的光转变为朝向显示模组的面光源,显示模组根据面光源能够进行显示。 具体来讲,显示模组300能够利用背光模组200提供的背光源进行发光显示。例如,显示模组300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模组,主要由透明电极和透明电极之间的液晶分子组成。其具体工作原理为:悬浮于两个透明电极间的一列液晶分子层,两边外侧有两个偏振方向互相垂直的偏振过滤片。如果没有电极间的液晶,光通过其中一个偏振过滤片其偏振方向将和第二个偏振片完全垂直,因此被完全阻挡了。但是如果通过一个偏振过滤片的光线偏振方向被液晶旋转,那么它就可以通过另一个偏振过滤片。液晶对光线偏振方向的旋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具有凹形结构,所述第一壳体包括位于所述凹形结构的底部的底部壳体,以及位于所述底部壳体两侧的第一侧部壳体和第二侧部壳体;背光模组,设置在所述底部壳体上,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设置在所述底部壳体上的导光板,及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第一侧端与所述第一侧部壳体之间的第一发光单元;显示模组,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上;其中,所述导光板能够将所述第一发光单元朝向所述导光板发的光转变为朝向所述显示模组的面光源,所述显示模组根据所述面光源能够进行显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华君
申请(专利权)人: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