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流控芯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87742 阅读:1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29 15: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流控芯片。它包括加样孔、进样池、检测池、流体控制阀和出气孔;所述加样孔设于所述进样池上;所述进样池通过微流体通道与至少一个所述检测池相连通;所述检测池的另一端与至少一个所述出气孔相连通,且所述检测池与所述出气孔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所述流体控制阀;所述进样池的容积不小于所述检测池的容积之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微流控芯片对输入压力的范围及变化精度要求低。无需精密的外联控制设备,只需外界输入压力小于阀体控制压力就可实验液体不溢出的目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微流控芯片达到控制液体不溢出,可以保证芯片内反应的稳定,保证定量测试的准确性及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微流控芯片。它包括加样孔、进样池、检测池、流体控制阀和出气孔;所述加样孔设于所述进样池上;所述进样池通过微流体通道与至少一个所述检测池相连通;所述检测池的另一端与至少一个所述出气孔相连通,且所述检测池与所述出气孔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所述流体控制阀;所述进样池的容积不小于所述检测池的容积之和。本技术微流控芯片对输入压力的范围及变化精度要求低。无需精密的外联控制设备,只需外界输入压力小于阀体控制压力就可实验液体不溢出的目的。本技术微流控芯片达到控制液体不溢出,可以保证芯片内反应的稳定,保证定量测试的准确性及稳定性。【专利说明】一种微流控芯片
本技术涉及一种微流控芯片,属于微流控芯片

技术介绍
微流控芯片由微通道在芯片上形成网络,以可控微流体贯穿整个系统并完成各种 生物和化学过程的一种技术。由于具备低消耗、易集成、高通量和分析速度快等优点,微流 控芯片已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并且已开始从实验室研究阶段开始逐步向商 品化应用发展。 目前,常见的微流控芯片流体驱动方式主要有:电力驱动、压力驱动。其中压力驱 动又可以分为手动驱动和自动驱动。 手动驱动是由实验者来控制,分步操作,手动完成流体控制。这类驱动方式较简 陋,且难以实现自动化连续作业。同时,由于目前手动驱动的设计多为:储液池静压力差 (包括垂直重力落差)、通道界面双侧浓差压、出口吸负压等,导致对微流控芯片的加工制 作要求较高,难以实现廉价、工业化生产。 自动驱动需要一套专门的压力调节器用于调节气压。由于需要对压力的变化进行 精确控制,导致这些设备往往较复杂,体积大,制造成本高、能耗高,不能以简便可靠的工作 方式,廉价的制造成本,满足各种现场环境的微分析要求。 近年来随着微流控芯片在POCT(Point-〇f-Care Testing,现场即时检测)技术 中的应用日益发展,人们对于小型化、集成化、自动化程度更高的微流控器件的需求与日俱 增。为实现上述功能,对于流体控制技术而言,人们不仅希望其结构简单、容易集成,而且希 望外部关联设备也尽可能的小型而简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微流控芯片,其结构简单,容易实现廉价工业化生 产,且能够降低对外部关联设备的要求。 本技术所提供的微流控芯片,包括加样孔、进样池、检测池、流体控制阀和出 气孔; 所述加样孔设于所述进样池上; 所述进样池通过微流体通道与至少一个所述检测池相连通; 所述检测池的另一端与至少一个所述出气孔相连通,且所述检测池与所述出气孔 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所述流体控制阀; 所述进样池的容积不小于所述检测池的容积之和。 上述的微流控芯片中,所述进样池与多个所述检测池相连通,且多个所述检测池 与一个所述出气孔相连通。 上述的微流控芯片中,所述检测池与所述出气孔之间设有一个所述流体控制阀。 上述的微流控芯片中,所述检测池与所述出气孔之间设有多个所述流体控制阀, 且所述流体控制阀的数量与所述检测池的数量相等。 上述的微流控芯片中,所述进样池与多个所述检测池相连通,且多个所述检测池 与多个所述出气孔相连通,所述检测池的数量与所述出气孔的数量相等。 上述的微流控芯片中,所述进样池与一个所述检测池相连通。 上述的微流控芯片中,所述进样池上还设有一进气孔。 上述的微流控芯片中,所述微流控芯片包括芯片层与盖片层,所述进样池、所述检 测池和所述流体控制阀设于所述芯片层上; 所述加样孔、所述出气孔和所述进气孔设于所述盖片层上。 上述的微流控芯片中,所述流体控制阀为结构阻力阀。 上述的微流控芯片中,所述结构阻力阀包括设于所述微流控芯片上的控制槽,所 述控制槽设于所述微流体通道上,且与所述微流体通道为交叉配合,述微流体通道的两端 分别与加压孔和泄压孔相连通; 所述微流体通道与所述控制槽之间存在高度差。 上述的微流控芯片中,所述微流体通道与所述控制槽之间的夹角为0°?180°, 但不等于0°或180°。 上述的微流控芯片中,所述控制槽为凹槽或凸槽。 上述的微流控芯片中,所述微流体通道与所述控制槽之间的高度差至少为 0. 05mm〇 上述的微流控芯片中,所述微流体通道上设有一个或多个所述控制槽。 上述的微流控芯片中,所述控制槽的高度为0mm?10mm,但本等于零; 所述控制槽的宽度为0mm?100mm,但不等于零; 所述控制槽的长度为0mm?100mm,但不等于零。 本技术的微流控芯片可以由聚乙烯、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二甲基 硅氧烷、聚丙烯、玻璃或石英等材料加工而成。 本技术微流控芯片的检测池中可以预固定生物检测所使用的酶、抗体、引物 等,用于进行生化、免疫、核酸等项目检测。 本技术微流控芯片具有如下优点: 本技术微流控芯片的结构简单,且可以进行一次注塑成型,对模具要求低,实 现廉价的工业化批量生产。使用本技术时,无需通过对外联设备开关的控制达到液体 不溢出的目的。本技术微流控芯片对输入压力的范围及变化精度要求低。无需精密的 外联控制设备,只需外界输入压力小于阀体控制压力就可实验液体不溢出的目的。本实用 新型微流控芯片达到控制液体不溢出,可以保证芯片内反应的稳定,保证定量测试的准确 性及稳定性。本技术微流控芯片可以满足单样本进样,多项目多孔同时检测,同时保证 各种液体均不溢出,满足多孔定量测试的目的。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微流控芯片的结构示意图,图1 (a)为该芯片的俯视 图,图1(b)为该芯片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微流控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提供的微流控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提供的微流控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5提供的微流控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6提供的微流控芯片的结构示意图,图6 (a)为该芯片的俯视 图,图6(b)和图6(c)为该芯片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专利技术微流控芯片中流体控制阀的结构示意图,图7(a)为俯视图,图7(b) 为侧剖视图。 图中各标记如下: 1进样池、2加样孔、3微流体通道、4检测池、5流体控制阀、6出气孔、7进气孔、8 芯片层、9盖片层、10控制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但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 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的微流控芯片俯视图如图1(a)所示,该芯片包括加样孔2、进样池 1、检测池4、流体控制阀5和出气孔6及微流体通道3,其立体组成如图1 (b)所示,由芯片 层8与盖片层9构成,进样池1、检测池4、流体控制阀5和微流体通道3分布于芯片层8,加 样孔2和出气孔6分布于盖片层9。加样孔2设于进样池1上,进样池1通过4条微流体通 道3与4个检测池4相连通;这4个检测池4与一个出气孔6相连通,且检测池4与出气孔 6之间设有一个流体控制阀5 ;进样池1的容积不小于4个检测池4的容积之和。 本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加样孔、进样池、检测池、流体控制阀和出气孔;所述加样孔设于所述进样池上;所述进样池通过微流体通道与至少一个所述检测池相连通;所述检测池的另一端与至少一个所述出气孔相连通,且所述检测池与所述出气孔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所述流体控制阀;所述进样池的容积不小于所述检测池的容积之和。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铖薛源张冠斌张宏星赵凯军邢婉丽程京
申请(专利权)人: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