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透镜和摄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573478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29 09:07
在变焦透镜中,获得了高光学性能,即,不仅为广角、而且实现小Fno.及变焦透镜全长缩短化。该变焦透镜从物体侧顺次由分别具有负、正、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G1)、第二透镜群(G2)、第三透镜群(G3)构成,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中,至少第一透镜群(G1)和第二透镜群(G2)沿光轴移动,并且,第一透镜群(G1)从物体侧顺次由使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透镜而成的第十一透镜(L11)、使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透镜而成的第十二透镜(L12)、使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的第十三透镜(L13)构成,第二透镜群(G2)从物体侧顺次由正透镜、使正透镜和负透镜而成的胶合透镜、正透镜、负透镜构成,并满足规定的条件式。(*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在变焦透镜中,获得了高光学性能,即,不仅为广角、而且实现小Fno.及变焦透镜全长缩短化。该变焦透镜从物体侧顺次由分别具有负、正、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G1)、第二透镜群(G2)、第三透镜群(G3)构成,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中,至少第一透镜群(G1)和第二透镜群(G2)沿光轴移动,并且,第一透镜群(G1)从物体侧顺次由使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透镜而成的第十一透镜(L11)、使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透镜而成的第十二透镜(L12)、使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的第十三透镜(L13)构成,第二透镜群(G2)从物体侧顺次由正透镜、使正透镜和负透镜而成的胶合透镜、正透镜、负透镜构成,并满足规定的条件式。【专利说明】变焦透镜和摄像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变焦透镜和摄像装置,更详细地说,是涉及适合数码照相机和摄影机 等使用的变焦透镜和具备该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个人电脑的面向一般家庭的普及,能够将所拍摄的风景和人像等的 图像信息输入个人电脑的数码照相机广泛普及。于是最近,数码照相机的高功能化推进, 随之而来的是,要求搭载有直至广角域都可以良好地进行拍摄的这种变焦透镜的数码照相 机。 因此,所使用的变焦透镜,例如,如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述的变焦透镜那样, 从物体侧顺次由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具有正光焦度 的第三透镜群构成,且通过改变各群的间隔来进行变倍。另外,作为具有与专利文献1和2 类似的基本构成的变焦透镜,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有一种在广角端具有小的Fno.的变焦 透镜。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3-107348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9-156905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11-81185号公报 但是,近年来,对于不仅为广角、而且可实现小Fno.及变焦透镜总长缩短化的变 焦透镜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述的变焦透镜,因为广角端的Fno. 大,所以要求具有更小的Fno.的透镜。另外,专利文献3所述的变焦透镜,因为透镜全长对 图像尺寸的长度的比例大,所以要求透镜全长的进一步缩短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情况而形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光学性能的变焦透镜 和具备该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其不仅为广角、并且可实现小Fno.及变焦透镜全长缩短 化。 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透镜,实质上由3个透镜群构成,所述3个透镜群从物体侧顺次由 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构 成,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中,按照所述第一透镜群与所述第二透镜群的间隔缩小、且 所述第二透镜群与所述第三透镜群的间隔扩大的方式,至少使第一透镜群和第二透镜群沿 光轴移动,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群,从物体侧顺次由使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具有负光焦度的弯 月透镜而成的第i^一透镜、使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具有负光焦度的弯月透镜而成的第十二 透镜、使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十三透镜构成;所述第二透镜群,从物体侧 顺次由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i^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十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 二十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十四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十五透镜构成,且所述第 二十二透镜及第二十三透镜构成胶合透镜,再有,以满足下述条件式(1)和(2)的方式构 成。 1· 75 < (Ndl+Nd2)/2... (1) 1.9<Nd3 …(2) 其中, Ndl :所述第^^一透镜的在d线下的折射率 Nd2 :所述第十二透镜的在d线下的折射率 Nd3 :所述第十三透镜的在d线下的折射率。 还有,在本专利技术中,各"透镜群"不仅包含由多片透镜构成的情况,也包括由1片透 镜构成的情况。 还有,上述所谓"实质上由3个透镜群构成,",意思是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透镜,除了 3个 透镜群以外,也包含拥有如下等机构部分的情况:实质上不具有光焦度的透镜、光阑和保护 玻璃等透镜以外的光学零件、透镜凸缘、透镜镜筒、摄像元件、手抖补正机构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中,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1)和(2-1)。 1. 80 < (Ndl+Nd2)/2. · · (1-1) 1. 95 < Nd3. · · (2-1) 其中, Ndl :所述第^^一透镜在d线下的折射率 Nd2 :所述第十二透镜在d线下的折射率 Nd3 :所述第十三透镜在d线下的折射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更优选满足下述条 件式(3_1)。 0. 1 < D4/fw < 0. 5. . . (3) 0. 20 < D4/fw < 0. 44. . . (3-1) 其中, D4 :所述第十二透镜与所述第十三透镜的轴上的间隔 fw :透镜系统整体的在广角端的焦距。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更优选满足下述条 件式(4-1)。 -1. 6 < (R5+R6) / (R5-R6) < -1. 0. . . (4) -1. 45 < (R5+R6) / (R5-R6) < -1. 10. . . (4-1) 其中, R5 :所述第十三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R6 :所述第十三透镜的像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中,优选所述第十三透镜至少一面是非球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 ω > 38 …(5) 其中, ω:在广角端的半视场角。 本专利技术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记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透镜。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透镜,从物体侧顺次由分别具有负、正、正光焦度的第一至第三 透镜群构成,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中,按照第一透镜群与第二透镜群的间隔缩小、且 第二透镜群与第三透镜群的间隔扩大的方式,至少使第一透镜群和第二透镜群沿光轴移 动,该变焦透镜中,第一透镜群从物体侧顺次由使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具有负光焦度的弯月 透镜而成的第i^一透镜、使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具有负光焦度的弯月透镜而成的第十二透 镜、使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十三透镜构成;第二透镜群从物体侧顺次由具 有正光焦度的第二i^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十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十三透 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十四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十五透镜构成,且所述第二十二透 镜及所述第二十三透镜构成胶合透镜,从而能够获得不仅为广角、且能够实现小Fno.和变 焦透镜全长缩短化的高光学性能。其结果是,能够提供一种既可实现变焦透镜的全长的缩 短化、又可实现相对于变焦透镜的全长而图像尺寸比以往更大的变焦透镜。 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透镜,通过满足条件式(1),能够一边抑制第十一透镜和 第十二透镜的厚度的增大,一边良好地维持第十一透镜和第十二透镜的光焦度,因此能够 实现变焦透镜的全长的缩短化。还有,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透镜,在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焦透镜,实质上由3个透镜群构成,所述3个透镜群从物体侧顺次由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构成,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中,按照所述第一透镜群与所述第二透镜群的间隔缩小、且所述第二透镜群与所述第三透镜群的间隔扩大的方式,至少使第一透镜群和第二透镜群沿光轴移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镜群,从物体侧顺次由使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具有负光焦度的弯月透镜而成的第十一透镜、使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具有负光焦度的弯月透镜而成的第十二透镜、使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十三透镜构成, 所述第二透镜群,从物体侧顺次由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十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十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十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十四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十五透镜构成,并且由所述第二十二透镜及所述第二十三透镜构成胶合透镜, 满足下述条件式(1)和(2), 1.75<(Nd1+Nd2)/2…(1) 1.9<Nd3…(2) 其中, Nd1:所述第十一透镜的在d线的折射率 Nd2:所述第十二透镜的在d线的折射率 Nd3:所述第十三透镜的在d线的折射率。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野田大雅长伦生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