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弹头盔全自动铺片机的控制电路,包括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开关电源U3、步进电机驱动器U2、步进电机M、光电开关SQ6、磁感应开关SQ7、磁感应开关SQ10-SQ17、磁感应开关SQ20-SQ24、启动开关SB0、停止开关SB1、急停开关SB2、复位开关SB3、手动/自动转换开关SB4、手动步进开关SB5、继电器J4-J7、继电器J10-J13、继电器J14-J17、继电器J20-J27、二极管D1-D20、指示灯L1-L2、报警器HA和电磁阀HV1-HV12;其有益效果是减少了用工,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防弹头盔全自动铺片机的控制电路,包括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开关电源U3、步进电机驱动器U2、步进电机M、光电开关SQ6、磁感应开关SQ7、磁感应开关SQ10-SQ17、磁感应开关SQ20-SQ24、启动开关SB0、停止开关SB1、急停开关SB2、复位开关SB3、手动/自动转换开关SB4、手动步进开关SB5、继电器J4-J7、继电器J10-J13、继电器J14-J17、继电器J20-J27、二极管D1-D20、指示灯L1-L2、报警器HA和电磁阀HV1-HV12;其有益效果是减少了用工,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专利说明】一种防弹头盔全自动铺片机的控制电路
本技术属于防弹头盔布料铺设
,涉及一种防弹头盔全自动铺片机 的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士兵的防弹头盔的制作由多个大料片和多个小料片铺片组成,大、小料 片为浸胶芳纶布经过按尺裁剪而成,每个大料片上均匀的有四个剪缝,在制作过程中依次 铺4片大料片然后再铺1片小料片,铺片工序全部采用人工手动铺布,需要大量的人工,而 且这样的手工铺片不能保证每个料片之间准确间隔固定角度,不能使接缝处均匀散开,使 铺好的料片之间不均匀,造成铺片不均,导致成品头盔上的各点薄厚不一致,使头盔防弹各 个部位性能不一致,影响了产品质量,费时费力,工作效率低不能适应大规模生产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性能稳定、铺片均匀、节能高效的防 弹头盔全自动铺片机的控制电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弹头盔全自动铺片机的控制 电路,包括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开关电源U3、步进电机驱动器U2、步进电机M、光电开关 SQ6、磁感应开关SQ7、磁感应开关SQ10-SQ17、磁感应开关SQ20-SQ24、启动开关SB0、停止开 关SB1、急停开关SB2、复位开关SB3、手动/自动转换开关SB4、手动步进开关SB5、继电器 J4-J7、继电器J10-J13、继电器J14-J17、继电器J20-J27、二极管D1-D20、指示灯L1-L2、报 警器HA和电磁阀HV1-HV12 ; 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第一公共端C0M1接所述开关电源U3的第一公共端 C0M1 ;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第二只第五公共端C0M2-C0M5分别接所述开关电源U3 的第二公共端COM2 ;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Y0端接所述步进电机驱动器U2的负向 脉冲输入端2脚;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Y1端接所述步进电机驱动器U2的负向方向 输入端4脚; 所述开关电源U3的交流火线电源端L1接220V交流电源火线;所述开关电源U3 的交流零线电源端N1接220V交流电源零线; 所述步进电机驱动器U2的正向脉冲输入端1脚和正向方向输入端3脚分别接所 述开关电源U3的+5V直流电压输出端;所述步进电机驱动器U2的输出端01-03分别接所 述步进电机Μ的三相电压输入端; 所述继电器J4的线圈与所述二极管D1并联后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 Υ4端与所述开关电源U3的+24V直流电压输出端之间;所述继电器J5的线圈与所述二极 管D2并联后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Υ5端与所述开关电源U3的+24V直流电压 输出端之间;所述继电器J6的线圈与所述二极管D3并联后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 的Υ6端与所述开关电源U3的+24V直流电压输出端之间;所述继电器J7的线圈与所述二 极管D4并联后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Y7端与所述开关电源U3的+24V直流电 压输出端之间; 所述继电器J10的线圈与所述二极管D5并联后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 Y10端与所述开关电源U3的+24V直流电压输出端之间;所述继电器J11的线圈与所述二 极管D6并联后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Y11端与所述开关电源U3的+24V直流电 压输出端之间;所述继电器J12的线圈与所述二极管D7并联后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U1的Y12端与所述开关电源U3的+24V直流电压输出端之间;所述继电器J13的线圈与所 述二极管D8并联后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Y13端与所述开关电源U3的+24V直 流电压输出端之间; 所述继电器J14的线圈与所述二极管D9并联后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 Y14端与所述开关电源U3的+24V直流电压输出端之间;所述继电器J15的线圈与所述二 极管D10并联后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Y15端与所述开关电源U3的+24V直流 电压输出端之间;所述继电器J16的线圈与所述二极管D11并联后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 制器U1的Y16端与所述开关电源U3的+24V直流电压输出端之间;所述继电器J17的线 圈与所述二极管D12并联后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Y17端与所述开关电源U3的 +24V直流电压输出端之间; 所述继电器J20的线圈与所述二极管D13并联后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 的Y20端与所述开关电源U3的+24V直流电压输出端之间;所述继电器J21的线圈与所述 二极管D14并联后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Y21端与所述开关电源U3的+24V直 流电压输出端之间;所述继电器J22的线圈与所述二极管D15并联后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 控制器U1的Y22端与所述开关电源U3的+24V直流电压输出端之间;所述继电器J23的线 圈与所述二极管D16并联后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Y23端与所述开关电源U3的 +24V直流电压输出端之间; 所述继电器J24的线圈与所述二极管D17并联后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 的Y24端与所述开关电源U3的+24V直流电压输出端之间;所述继电器J25的线圈与所述 二极管D18并联后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Y25端与所述开关电源U3的+24V直 流电压输出端之间;所述继电器J26的线圈与所述二极管D19并联后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 控制器U1的Y26端与所述开关电源U3的+24V直流电压输出端之间;所述继电器J27的线 圈与所述二极管D20并联后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Y27端与所述开关电源U3的 +24V直流电压输出端之间; 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交流火线电源端L接220V交流电源火线;所述可编 程逻辑控制器U1的交流零线电源端N接220V交流电源零线; 所述启动开关SB0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X0端与COM端之间; 所述停止开关SB1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XI端与COM端之间; 所述急停开关SB2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X2端与COM端之间; 所述复位开关SB3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X3端与COM端之间; 所述手动/自动转换开关SB4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X4端与COM端之 间; 所述手动步进开关SB5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X5端与COM端之间; 所述光电开关SQ6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X6端与COM端之间; 所述磁感应开关SQ7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X7端与COM端之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弹头盔全自动铺片机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开关电源U3、步进电机驱动器U2、步进电机M、光电开关SQ6、磁感应开关SQ7、磁感应开关SQ10‑SQ17、磁感应开关SQ20‑SQ24、启动开关SB0、停止开关SB1、急停开关SB2、复位开关SB3、手动/自动转换开关SB4、手动步进开关SB5、继电器J4‑J7、继电器J10‑J13、继电器J14‑J17、继电器J20‑J27、二极管D1‑D20、指示灯L1‑L2、报警器HA和电磁阀HV1‑HV12;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第一公共端COM1接所述开关电源U3的第一公共端COM1;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第二只第五公共端COM2‑COM5分别接所述开关电源U3的第二公共端COM2;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Y0端接所述步进电机驱动器U2的负向脉冲输入端2脚;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Y1端接所述步进电机驱动器U2的负向方向输入端4脚;所述开关电源U3的交流火线电源端L1接220V交流电源火线;所述开关电源U3的交流零线电源端N1接220V交流电源零线;所述步进电机驱动器U2的正向脉冲输入端1脚和正向方向输入端3脚分别接所述开关电源U3的+5V直流电压输出端;所述步进电机驱动器U2的输出端O1‑O3分别接所述步进电机M的三相电压输入端;所述继电器J4的线圈与所述二极管D1并联后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Y4端与所述开关电源U3的+24V直流电压输出端之间;所述继电器J5的线圈与所述二极管D2并联后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Y5端与所述开关电源U3的+24V直流电压输出端之间;所述继电器J6的线圈与所述二极管D3并联后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Y6端与所述开关电源U3的+24V直流电压输出端之间;所述继电器J7的线圈与所述二极管D4并联后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Y7端与所述开关电源U3的+24V直流电压输出端之间;所述继电器J10的线圈与所述二极管D5并联后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Y10端与所述开关电源U3的+24V直流电压输出端之间;所述继电器J11的线圈与所述二极管D6并联后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Y11端与所述开关电源U3的+24V直流电压输出端之间;所述继电器J12的线圈与所述二极管D7并联后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Y12端与所述开关电源U3的+24V直流电压输出端之间;所述继电器J13的线圈与所述二极管D8并联后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Y13端与所述开关电源U3的+24V直流电压输出端之间; 所述继电器J14的线圈与所述二极管D9并联后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Y14端与所述开关电源U3的+24V直流电压输出端之间;所述继电器J15的线圈与所述二极管D10并联后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Y15端与所述开关电源U3的+24V直流电压输出端之间;所述继电器J16的线圈与所述二极管D11并联后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Y16端与所述开关电源U3的+24V直流电压输出端之间;所述继电器J17的线圈与所述二极管D12并联后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Y17端与所述开关电源U3的+24V直流电压输出端之间; 所述继电器J20的线圈与所述二极管D13并联后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Y20端与所述开关电源U3的+24V直流电压输出端之间;所述继电器J21的线圈与所述二极管D14并联后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Y21端与所述开关电源U3的+24V直流电压输出端之间;所述继电器J22的线圈与所述二极管D15并联后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Y22端与所述开关电源U3的+24V直流电压输出端之间;所述继电器J23的线圈与所述二极管D16并联后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Y23端与所述开关电源U3的+24V直流电压输出端之间;所述继电器J24的线圈与所述二极管D17并联后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Y24端与所述开关电源U3的+24V直流电压输出端之间;所述继电器J25的线圈与所述二极管D18并联后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Y25端与所述开关电源U3的+24V直流电压输出端之间;所述继电器J26的线圈与所述二极管D19并联后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Y26端与所述开关电源U3的+24V直流电压输出端之间;所述继电器J27的线圈与所述二极管D20并联后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Y27端与所述开关电源U3的+24V直流电压输出端之间;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交流火线电源端L接220V交流电源火线;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交流零线电源端N接220V交流电源零线;所述启动开关SB0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1的X0端与COM端之间;所述停止开关SB1接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U...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海涛,马永树,吴彦君,
申请(专利权)人:际华三五零二职业装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