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64868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22 16:40
一种扣具,其包括扣座和卡掣栓。所述扣座包括前杆、后杆、左杆及右杆以及在其中界定的贯穿上下的穿槽;卡掣栓是横跨于穿槽设置于其中,且具有能接合左杆并沿左杆前后滑动的第一滑槽、能接合右杆并沿右杆前后滑动的第二滑槽,使此卡掣栓前侧能与前杆背侧配合,用以夹固通遇的带体而形成第一段固定;此卡掣栓前侧底端具有突出的止挡块,止挡块顶面根部能与前杆背侧下方角落相对置,用以夹固通过带体而形成第二段固定;再则,此止挡块顶面能与前杆底侧相对而形成夹槽,用以夹固通过的带体而形成第三段固定。藉此种三段固定带体之配置,使得扣具足以因应复杂之应力变化,进而将带体松脱情形降至最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扣具,其包括扣座和卡掣栓。所述扣座包括前杆、后杆、左杆及右杆以及在其中界定的贯穿上下的穿槽;卡掣栓是横跨于穿槽设置于其中,且具有能接合左杆并沿左杆前后滑动的第一滑槽、能接合右杆并沿右杆前后滑动的第二滑槽,使此卡掣栓前侧能与前杆背侧配合,用以夹固通遇的带体而形成第一段固定;此卡掣栓前侧底端具有突出的止挡块,止挡块顶面根部能与前杆背侧下方角落相对置,用以夹固通过带体而形成第二段固定;再则,此止挡块顶面能与前杆底侧相对而形成夹槽,用以夹固通过的带体而形成第三段固定。藉此种三段固定带体之配置,使得扣具足以因应复杂之应力变化,进而将带体松脱情形降至最低。【专利说明】
本技术提供一种较不易松脱之扣具的技术方案。 扣具
技术介绍
-般来说,扣具大多是提供带体与连接物中介之用,可广泛应用于货物捆绑、肩背 带或其他地方。 请参看附图1-3,其揭示一种最简单的常用扣具,该扣具是由扣座91及卡掣栓92 组成。 扣座91包括相对的前杆911及后杆912、相对的左杆913及右杆914,用以界定出 贯穿上下的穿槽915; 卡掣栓92是横跨于穿槽915,且具有能接合左杆并且沿左杆913前后滑动的第一 滑槽921、能接合右杆且沿右杆914前后滑动的第二滑槽922,用以使此卡掣栓92前侧能配 合前杆911背侧,而此卡掣栓92前侧设有若干突出啮齿924,后侧923的上部、下部是采对 称弧面设置。 带体93的一端依次序朝后通过前杆911、卡掣栓92下方,然后沿卡掣栓92后侧 923而逆时针绕至啮齿924底端,然后才由前杆911下方而朝前拉出。因此,使用者只要朝 前拉动带体93,即可使啮齿924将带体93咬合固定于前杆911背侧。 但是,该种固定方式,受限于带体93只能单纯夹固于前杆911背侧,造成卡掣栓 92、带体93在因应行走或运动而产生之复杂应力变化时,卡掣栓92、带体93会出现时紧时 松之问题,因此会有带体93发生意外松脱的情况。 本专利技术人有鉴于现有该种简式扣具结构设计不够完善,乃精心加以研究改良,经 多年从事于此一行业之经验,于是研发出本技术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提供一种扣具,其至少包括: 扣座,其包括相对之前杆及后杆、相对之左杆及右杆,用以界定一贯穿上下的穿 槽;以及 卡掣栓,其横跨于穿槽安装,且具有能接合左杆并沿左杆前后滑动的第一滑槽、能 接合右杆并沿右杆前后滑动的第二滑槽,此卡掣栓前侧能与前杆背侧配合,用以夹固通过 的带体而形成第一段固定;此卡掣栓前侧底端朝前设有一止挡块,止挡块顶面根部能够与 前杆背侧下方角落相对置,用以夹固通过的带体而形成第二段固定;此止挡块顶面与前杆 底侧相对而形成夹槽,用以夹固通过的带体而形成第三段固定。 本技术主要是将带体三段固定于扣具之前杆与卡掣栓之间,使带体意外松脱 之情形可以有效降至最低,进而大幅改善现有扣具所存在之缺点,而为扣具安全性提出有 效解决之新颖技术方案。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扣具之组合外观示意图。 图2是现有扣具之实施示意图。 图3是图2之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之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之组合外观示意图。 图6是本技术之实施示意图。 图7是图6之剖面示意图。 图8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之分解示意图。 图9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之组合外观示意图。 图10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之实施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4-7,下面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 其中示出了扣座10,包括相对的前杆11及后杆12、相对的左杆13及右杆14,用以 界定出贯穿上下的穿槽15 ;该左杆13、右杆14的后缘顶面是以斜面131、141衔接后杆12。 也就是说,左杆和右杆的中间部分厚度较薄,而其后缘部分的厚度逐渐增加。在左杆13及 右杆14的前缘顶面上外侧处设有坚立部分132、142。 图中还示出了卡掣栓20,其安装于穿槽15中。卡掣栓20在其左侧设置有突出的 上翼部21和下翼部211,在上翼部21和下翼部211之间形成有第一滑槽。卡掣栓20在其 右侧设置有突出的上翼部22和下翼部221,在上翼部22和下翼部221之间形成有第二滑 槽。卡掣栓20的左、右两侧优选对称设置。该上翼部21、22俯视可呈梯状,且呈朝下渐扩 设置。左侧的上翼部21和下翼部211之间的第一滑槽贯穿前后且能接合左杆13并沿左杆 13前后滑动,右侧的上翼部22和下翼部221之间的第二滑槽贯穿前后且能接合右杆并沿右 杆14前后滑动。卡掣栓20的前侧24适于与前杆11背侧配合,此时,令两上翼部21、22恰 位于两坚立部分132U42之间,以隔绝卡掣栓20左、右两侧。该卡掣栓20前侧24底端设 有朝前突出的止挡块25,止挡块25顶面251可呈倾斜设置,使顶面251根部与前杆11背 侧下方角落相对置,而顶面251与前杆11底侧相对而形成一开口渐扩之夹槽。前述卡掣栓 20后侧23上部和下部可采对称弧面设置,且在后侧23接合后杆12时,上翼部21和下翼 部211之间的第一滑槽以及上翼部22和下翼部221之间的第二滑槽能定位在相应之斜面 131、141 上。 提供一带体30,其一端朝后依次序通过前杆11、卡掣栓20下方,然后沿卡掣栓20 后侧23而逆时针绕至前侧24底端,然后才由前杆11下方而朝前拉出。因此,卡掣栓20前 侧24能与前杆11背侧配合,用以夹固通过的带体30而形成第一段固定。止挡块25顶面 251根部与前杆11背侧下方角落则形成夹固通过的带体30之第二段固定。最后,止挡块 25顶面251与前杆11底侧形成之夹槽,则夹固通过的带体30而形成第三段固定。因此,使 用者只要朝前拉动带体30,即可通过该三段固定将带体30紧固于前杆11背侧。 由上述之结构说明得知,本技术主要是以三段固定方式将带体30夹固于扣 座10的前杆11与卡掣栓20之间,以便在由于行走或运动而产生之复杂应力变化时,也就 是带体30相对上下或前后震动时,令第二段固定能成为支点,使第一段固定能适应带体30 前后震动,而第三段固定能适应带体上下震动,令卡掣栓20能呈"翘翘板"的平衡方式保持 带体30处于固定状态,如此就可以改善现有带体容易松脱之缺点,进而确保扣具与带体30 之使用安全性。 参照附图8-10,其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卡掣栓20前侧24上 设有至少一列第一齿块241,且在第一齿块241下方布设有一列第二齿块242,令第二齿块 242大于第一齿块241,且令该第一齿块241及第二齿块242能与前杆11背侧配合,用以能 进一步的咬合带体30,使带体30与卡掣栓20能连结成一体地固定于前杆11背侧。 综上所述,本新型之整体结构确能使带体意外松脱的情形降至最低,是一技术理 念上的高度创作,应符专利申请要件。然而上述的描述,仅是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 描述而已,而不应该被视为限定本技术的范围。依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所作之均等 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技术涵盖的范围内。 附图标记说明 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扣具,包括:扣座,其包括相对的前杆及后杆、相对的左杆及右杆,用以界定贯穿上下的穿槽;以及卡掣栓,其安装于穿槽中,且具有能接合左杆且沿左杆前后滑动的第一滑槽、能接合右杆且沿右杆前后滑动的第二滑槽,其特征在于:该卡掣栓前侧能与前杆的背侧配合,用以夹固通过的带体而形成第一段固定;该卡掣栓在其前侧底端具有突出的止挡块,止挡块的顶面根部能与前杆背侧下方角落相对置配合,用以夹固通过的带体而形成第二段固定;该止挡块顶面能与前杆底侧相对而形成夹槽,用以夹固通过的带体而形成第三段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萧少鹏
申请(专利权)人:宏展商品推广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香港;8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