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先导式呼吸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64702 阅读:2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22 16: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先导式呼吸阀,包括呼阀、呼阀导阀、限流阀、气管、吸阀导阀和吸阀。先导式呼吸阀用于自动调节储油罐罐内气体空间压力,以保证储罐呼吸系统的安全。它克服了传统呼吸阀易卡盘、漏气、弹簧易锈蚀等缺点,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储罐呼吸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出一种先导式呼吸阀,包括呼阀、呼阀导阀、限流阀、气管、吸阀导阀和吸阀。先导式呼吸阀用于自动调节储油罐罐内气体空间压力,以保证储罐呼吸系统的安全。它克服了传统呼吸阀易卡盘、漏气、弹簧易锈蚀等缺点,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储罐呼吸装置。【专利说明】
本技术涉及一种呼吸阀,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储油罐自动平衡罐内气压的安全 装直。 一种先导式呼吸阀
技术介绍
目前常用的机械呼吸阀的结构形式,通常按压力控制方式分为重力式、弹簧式和 重力弹簧复合式等。重力式机械呼吸阀在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冬季低温时,阀座由 于结露易发生冻卡失灵现象,影响储油罐呼吸系统的安全;其次是阀盘密封严密性不太好, 在未达到启动压力时常有微量泄漏。弹簧式呼吸阀存在的主要问题则是:长期使用后弹簧 易锈蚀,阀盘易变形,使其密封性降低。另外,弹簧式呼吸阀用于寒冷地区时,弹簧尚易结露 而影响弹簧的活动,使阀盘不能按规定的控制压力开启。重力弹簧复合式兼有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传统呼吸阀易卡盘、漏气、弹簧易锈蚀等缺点。 为实现本技术目的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先导式呼吸阀,其特征 在于:包括呼阀、呼阀导阀、限流阀、气管、吸阀导阀和吸阀。 -种先导式呼吸阀,其特征在于:包括呼阀、呼阀导阀、限流阀、气管、吸阀导阀和 吸阀。 所述呼阀包括呼阀阀体、呼阀阀盘和膜片。所述呼阀阀体的上端、下端和侧壁均有 通孔。所述呼阀阀体内设有第一通道。所述呼阀阀体下端通孔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 呼阀阀盘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上端。所述呼阀阀盘上表面与所述膜片的中心粘成一体。所 述膜片外圈安装在呼阀阀体顶部内周沿。所述呼阀阀体、呼阀阀盘和膜片围成所述第一空 腔。 所述呼阀导阀包括第一活门、第一连接杆、第一膜片、呼阀导阀体和第二弹簧。所 述呼阀导阀具有安装所述第一活门的活门座。所述第一活门抵靠在所述活门座侧面。所述 第一活门和所述第一膜片将所述呼阀导阀依次隔开成左室、中室和右室。所述第二弹簧位 于所述呼阀导阀左室。所述第二弹簧一端固定在所述呼阀导阀体,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活 门。所述呼阀导阀中室具有通孔。 所述气管为若干根。所述呼阀导阀左室通过气管与所述第一空腔相通。所述呼阀 导阀右室通过气管与所述第一通道相通。所述连接呼阀导阀的两根气管经限流阀相连通。 所述吸阀包括吸阀阀体、吸阀阀盘、上膜片、下膜片、气囊、软管和第三弹簧。所述 吸阀阀体上端、下端和侧壁均有通孔。所述吸阀阀体内设有第二通道。所述吸阀阀体下端 通孔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侧壁具有通孔。所述吸阀阀盘为一碗状,扣在所 述第二通道上。所述吸阀阀盘上表面与所述上膜片的中心粘成一体。所述上膜片外圈连接 于所述吸阀阀体内周沿。所述吸阀阀体、吸阀阀盘和上膜片围成第二空腔。所述气囊位于 所述第二空腔内。所述气囊下表面连接在所述吸阀阀盘。所述第三弹簧一端与所述气囊上 表面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吸阀阀体连接。所述软管连通所述气囊和所述第二通道。 所述下膜片的中心与所述第二通道顶部连接。所述下膜片外圈连接在所述吸阀阀 盘内周沿。所述吸阀阀盘、膜片和所述第二通道顶部围成第三空腔。所述吸阀阀盘筒壁上 部具有通气小孔。所述第三空腔经所述吸阀阀盘通气小孔与外部大气相通。 所述吸阀导阀包括第二活门、第二连接杆、第二膜片、吸阀导阀体、限流孔和第四 弹簧。所述吸阀导阀左端开口,内有活门座。所述第二膜片覆盖所述吸阀导阀左端开口。所 述第二活门安置在活门座上。所述第二活门将所述吸阀导阀隔开成左室和右室。所述限流 孔位于所述吸阀导阀右室。所述第四弹簧位于所述吸阀导阀右室。所述第四弹簧一端与所 述吸阀导阀体,另一端顶在所述第二活门。 所述气管连通所述吸阀导阀左室与所述第二通道。所述气管连通所述吸阀导阀右 室与所述第二空腔。 进一步地,所述呼阀还包括所述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位于所述第一空腔内。所 述第一弹簧一端连接所述呼阀阀体,另一端顶在所述呼阀阀盘上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呼阀还包括导筒和导杆。所述导筒安装在所述呼阀阀体内壁上方。 所述导杆一端与所述呼阀阀盘上表面固接,另一端套在所述导筒内。 作为优选,所述吸阀还包括滑槽和阀座。所述吸阀阀盘下端位于阀座上,侧壁套在 所述滑槽内。 本技术的技术效果是毋庸置疑的,先导式呼吸阀通过呼阀导阀来控制呼阀, 通过吸阀导阀来控制吸阀,达到根据罐的控制压力用导阀来巧妙地控制呼、吸阀的目的。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先导式呼吸阀的配置图; 图2为先导式呼阀示意图; 图3为先导式吸阀示意图; 图4先导式呼阀的呼气示意图; 图5先导式吸阀的吸气示意图。 图中:1-呼阀,2-呼阀导阀,3-限流阀,4-气管,5-吸阀导阀,6-吸阀,101-呼阀 阀体,102-第一通道,103-呼阀阀盘,104-导筒,105-膜片,106-导杆,201-呼阀导阀体, 501-吸阀导阀体,502-限流孔,701-第一活门,702-第一连接杆,703-第一膜片,704-第 二活门,705-第二连接杆,706-第二膜片,801-第一弹簧,802-第二弹簧,803-第三弹簧, 804-第四弹簧,90-第一空腔,91-第二空腔,92-第三空腔,601-吸阀阀体,602-第二通道, 603-吸阀阀盘,604-滑槽,605-上膜片,606-下膜片,607-气囊,608-软管,609-阀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应该理解为本技术 上述主题范围仅限于下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技术上述技术思想的情况下,根据本领 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各种替换和变更,均应包括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种先导式呼吸阀,其特征在于:包括呼阀1、呼阀导阀2、限流阀3、气管4、吸阀导 阀5和吸阀6。 所述呼阀1包括呼阀阀体101、呼阀阀盘103和膜片105。所述呼阀阀体101的上 端、下端和侧壁均有通孔,见图2。所述呼阀阀体101内设有第一通道102。所述呼阀阀体 101下端通孔与所述第一通道102连通。所述呼阀阀盘103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102上端。 所述呼阀阀盘103上表面与所述膜片105的中心粘成一体。所述膜片105外圈安装在呼阀 阀体101顶部内周沿。所述呼阀阀体101、呼阀阀盘103和膜片105围成所述第一空腔90。 所述呼阀导阀2包括第一活门701、第一连接杆702、第一膜片703、呼阀导阀体 201和第二弹簧802,见图2。所述呼阀导阀2具有安装所述第一活门701的活门座。所述 第一活门701抵靠在所述活门座侧面。所述第一活门701和所述第一膜片703将所述呼阀 导阀2依次隔开成左室、中室和右室。所述第二弹簧802位于所述呼阀导阀2左室。所述 第二弹簧802 -端固定在所述呼阀导阀体201,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活门701。所述呼阀导 阀2中室具有通孔。 如图2所示,所述气管4为若干根。所述呼阀导阀2左室通过气管4与所述第一 空腔90相通。所述呼阀导阀2右室通过气管4与所述第一通道102相通。所述连接呼阀 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先导式呼吸阀,其特征在于:包括呼阀(1)、呼阀导阀(2)、限流阀(3)、气管(4)、吸阀导阀(5)和吸阀(6); 所述呼阀(1)包括呼阀阀体(101)、呼阀阀盘(103)和膜片(105);所述呼阀阀体(101)的上端、下端和侧壁均有通孔;所述呼阀阀体(101)内设有第一通道(102);所述呼阀阀体(101)下端通孔与所述第一通道(102)连通;所述呼阀阀盘(103)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102)上端;所述呼阀阀盘(103)上表面与所述膜片(105)的中心粘成一体;所述膜片(105)外圈安装在呼阀阀体(101)顶部内周沿;所述呼阀阀体(101)、呼阀阀盘(103)和膜片(105)围成第一空腔(90); 所述呼阀导阀(2)包括第一活门(701)、第一连接杆(702)、第一膜片(703)、呼阀导阀体(201)和第二弹簧(802);所述呼阀导阀(2)具有安装所述第一活门(701)的活门座;所述第一活门(701)抵靠在所述活门座侧面;所述第一活门(701)和所述第一膜片(703)将所述呼阀导阀(2)依次隔开成左室、中室和右室;所述第二弹簧(802)位于所述呼阀导阀(2)左室;所述第二弹簧(802)一端固定在所述呼阀导阀体(201),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活门(701);所述呼阀导阀(2)中室具有通孔; 所述气管(4)为若干根;所述呼阀导阀(2)左室通过气管(4)与所述第一空腔(90)相通;所述呼阀导阀(2)右室通过气管(4)与所述第一通道(102)相通;所述连接呼阀导阀(2)的两根气管(4)经限流阀(3)相连通; 所述吸阀(6)包括吸阀阀体(601)、吸阀阀盘(603)、上膜片(605)、下膜片(606)、气囊(607)、软管(608)和第三弹簧(803);所述吸阀阀体(601)上端、下端和侧壁均有通孔;所述吸阀阀体(601)内设有第二通道(602);所述吸阀阀体(601)下端通孔与所述第二通道(602)连通;所述第二通道(602)侧壁具有通孔;所述吸阀阀盘(603)为一碗状,扣在所述第二通道(602)上;所述吸阀阀盘(603)上表面与所述上膜片(605)的中心粘成一体;所述上膜片(605)外圈连接于所述吸阀阀体(601)内周沿;所述吸阀阀体(601)、吸阀阀盘(603)和上膜片(605)围成第二空腔(91);所述气囊(607)位于所述第二空腔(91)内;所述气囊(607)下表面连接在所述吸阀阀盘(603);所述第三弹簧(803)一端与所述气囊(607)上表面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吸阀阀体(601)连接;所述软管(608)连通所述气囊(607)和所述第二通道(602); 所述下膜片(606)的中心与所述第二通道(602)顶部连接;所述下膜片(606)外圈连接在所述吸阀阀盘(603)内周沿;所述吸阀阀盘(603)、膜片(606)和所述第二通道(602)顶部围成第三空腔(92);所述吸阀阀盘(601)筒壁上部具有通气小孔;所述第三空腔(92)经所述吸阀阀盘(601)通气小孔与外部大气相通; 所述吸阀导阀(5)包括第二活门(704)、第二连接杆(705)、第二膜片(706)、吸阀导阀体(501)、限流孔(502)和第四弹簧(804);所述吸阀导阀(5)左端开口,内有活门座;所述第二膜片(706)覆盖所述吸阀导阀(5)左端开口;所述第二活门(704)安置在活门座上;所述第二活门(704)将所述吸阀导阀(5)隔开成左室和右室;所述限流孔(502)位于所述吸阀导阀(5)右室;所述第四弹簧(804)位于所述吸阀导阀(5)右室;所述第四弹簧(804)一端与所述吸阀导阀体(501),另一端顶在所述第二活门(704); 所述气管(4)连通所述吸阀导阀(5)左室与所述第二通道(602);所述气管(4)连通所述吸阀导阀(5)右室与所述第二空腔(9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晓刚周毅黄起陆赵健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