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腔体医用复合塑型修复材料层,其有益效果是安全、能有效止血促愈合、吸附分泌物、脐部塑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医用PU海绵层、包覆在所述医用PU海绵层外围的吸附层以及位于所述吸附层外围的抗菌防护层,所述医用PU海绵层通过模具热压制成与腔体病灶部位的形状相吻合的形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应用于医疗器械领域。(*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腔体医用复合塑型修复材料层,其有益效果是安全、能有效止血促愈合、吸附分泌物、脐部塑型。本技术包括医用PU海绵层、包覆在所述医用PU海绵层外围的吸附层以及位于所述吸附层外围的抗菌防护层,所述医用PU海绵层通过模具热压制成与腔体病灶部位的形状相吻合的形状。本技术可应用于医疗器械领域。【专利说明】
本技术涉及一种腔体修复材料层,尤其涉及一种新生儿脐带医用复合塑型修 复材料层。 一种腔体医用复合塑型修复材料层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医疗水平和设备的不断提高,各种物理手术在各个医疗单位的不同科室 大量的开展。而术后传统护创材料的技术落后,无法同步先进设备给患者带来的福音。普 遍存在着如下问题:进口胶类原材料无吸附大量创面渗出液性能,且价格居高不下,多数患 者无法承受,传统护创材料止血促使创面愈合效果不理想,且特殊创面如;凹陷创面(如儿 童脐带部位),腔体内(如鼻腔、耳腔、阴道等),术后创面难以治疗,愈合缓慢同时容易造成 二次感染等问题增加患者精神和经济负担。由于身体上每个腔体的特殊性,其形成创面也 具有特殊性,传统护理方法很难使药物有效作用于病灶部位,对于创面的止血促愈合、吸附 分泌物基本起不到作用,所以目前市面尚无一种能够起到止血促愈合、吸附分泌物,又能适 用于各种腔体创面护理的新型护理产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安全、能有效 止血促愈合、吸附分泌物、脐部塑型的腔体医用复合塑型修复材料层。 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所述材料层包括医用PU海绵层、包 覆在所述医用PU海绵层外围的吸附层以及位于所述吸附层外围的抗菌防护层,所述医用 PU海绵层通过模具热压制成与腔体病灶部位的形状相吻合的形状。 进一步地,所述医用TO海绵层、所述吸附层以及所述抗菌防护层经热压成为一 体。 进一步地,所述抗菌防护层为改性壳聚糖抗菌材料层、纳米银抗菌材料层、碘酮抗 菌材料层或季铵盐抗菌材料层。 进一步地,所述抗菌防护层为改性壳聚糖抗菌材料层,所述改性壳聚糖抗菌材料 层由壳聚糖纤维层与无纺布层经混纺而成。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利用医用TO海绵的慢回弹性,将抗菌材料 送抵腔体创面的特殊及不定型病灶部位达到抗菌消炎促使愈合的作用,同时吸附材料吸附 创面不良分泌物,为特殊部位创面愈合提供积极良好的恢复环境,有效加速创面愈合,抑制 病菌的生长,对糜烂、溃疡等难愈性创面加速愈合有着显著意义,并且有效防止传统材料粘 连创面造成的二次感染,最大程度减少了腔体内特殊创面疤痕形成。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的简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医用PU海绵层1、包覆在所述医用PU海绵层1外围 的吸附层2以及位于所述吸附层2外围的抗菌防护层3,所述医用PU海绵层1通过模具压 制成与腔体病灶部位的形状相吻合的形状。整个修复材料层通过设置在所述医用PU海绵 层1侧面的胶贴固定层4进行固定。所述医用PU海绵层1、所述吸附层2以及所述抗菌防 护层3经热压成为一体。所述抗菌防护层3为改性壳聚糖抗菌材料层、纳米银抗菌材料层、 碘酮抗菌材料层或季铵盐抗菌材料层。在本技术中,所述吸附层2为医用吸附材料层, 所述医用吸附材料层的碘吸附值为1200?3000mg/g,具体选取碘吸附值为1300 mg/g的医 用吸强附材料层。所述抗菌防护层3为改性壳聚糖抗菌材料层,所述改性壳聚糖抗菌材料 层由壳聚糖纤维层与无纺布层经混纺而成。所述改性壳聚糖抗菌材料层的纤维含量为3? 99 %。优选地,所述改性壳聚糖抗菌材料层的纤维含量为9 %,脱乙酰度为99. 9 %。 下面以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是通过模具将医用TO海绵压制成和新生儿脐部凹陷部位大小相近的形 状(10±1)X (6±l)mm的柱状,再将长宽尺寸为(11±1)X (7±l)mm的医用强吸附层 (医用碳纤维)粘压于柱状医用PU海绵柱状外层,再将(12 ± 1) X (9 ± 1) mm的改性壳聚糖 材料层粘压于医用强吸附层(医用碳纤维)的外层,将该结合体,按照医疗单位要求,包装, 灭菌待用。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是通过模具将医用TO海绵压制成和成人鼻腔部位大小相近的形状 (12±1)X (5±l)mm的柱状再将长宽尺寸为(13±1)X (6±l)mm的医用强吸附层(医用 碳纤维)粘压于柱状医用PU海绵柱状外层,再将(14± 1) X (7± 1) mm的改性壳聚糖层粘 压于医用强吸附层(医用碳纤维)的外层,将该结合体,按照医疗单位要求,包装,灭菌待用。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是通过模具将医用TO海绵压制成和孕龄妇女阴道内腔道部位大小相近 的形状(48±1)X (13±l)mm的柱状再将长宽尺寸为(49±1)X (14±l)mm的医用强吸 附层(医用碳纤维)粘压于柱状医用PU海绵柱状外层,再将(50±1) X (15±l)mm的改性 壳聚糖材料层粘压于医用强吸附层(医用碳纤维)的外层,将该结合体,按照医疗单位要求, 包装,灭菌待用。 以上实施例中产品主要应用于新生儿脐部止血促愈合、吸附分泌物、脐部塑型以 及特殊外科手术创面如:鼻腔息肉切除术、妇科物理手术、妇科(le印、激光、电环切等)的止 血、引流、促愈合用和腔道物理手术前清洁作用等方面。 临床使用总结如下: 1、新生儿护理方面: 治疗组:36例患者无1例因脐带二次感染。患者监护人自述:脱脐后使用,创面干 爽,无脐炎、脐疝症状发生,使用便捷,新生儿结识度高。术后5天周检查:创面清洁干爽,堆 积疤痕无,比常规治疗愈合时间提前3-4天。 对照组:36例患者12例脱脐后分泌物较多就诊,4例红肿就诊,7例脐炎就诊,多 数患者分泌物较多。术后5天检查:护创材料难以作用创面部位,患者监护人为防止脐带外 翻,自行使用棉球填充发生粘连需要涂抹生理盐水浸润后才勉强取下,部分创口造成二次 出血,有疤痕堆积及脐头外翻前兆。 2、妇科物理手术(le印、激光、电环切等) 治疗组:无1例因术后出血就诊,无1例术后感染。患者自述:术后分泌物较少,阴 道无不适感。术后1周检查:宫颈黏膜无明显充血,可见散在新生上皮覆盖,比常规治疗愈 合时间提前3-4天。 对照组:4例术后出血较多就诊。多数患者术后分泌物较多。术后1周检查:宫颈 黏膜不同程度充血,有6例继发阴道感染。 本技术中,医用TO海绵能根据特殊病灶部位特点压制成任何吻合病灶部位 的形状同时有效将抗菌防护层及吸附层有效送递轻微接触作用到病灶部位,且患者舒适度 极高,兼具塑型作用,改性壳聚糖材料(特定分子量及复配比列的复合材料)分子结构和理 化性质使该材料具有极佳的抗菌、促愈合、防止粘粘等多种作用,与医用强吸附层有机结合 从而使该新型腔体创面医用复合塑型修复材料具备了以下性能及作用机理: 1、医用TO海绵能根据特殊病灶部位特点压制成任何吻合病灶部位的形状,同时 有效将抗菌防护层及吸附层有效送递轻微接触作用到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腔体医用复合塑型修复材料层,其特征在于:该材料层包括医用PU海绵层、包覆在所述医用PU海绵层外围的吸附层以及位于所述吸附层外围的抗菌防护层,所述医用PU海绵层通过模具热压制成与腔体病灶部位的形状相吻合的形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剑峰,
申请(专利权)人:王剑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