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越光水稻的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536426 阅读:3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15 14: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越光水稻的栽培方法,包括整地、播种、育苗、移栽、施肥、水分管理,采用“适期晚播、稀播、前促、后控”的播种和秧田管理措施;“一”字施肥法,在总施N量不变的情况下,基肥、蘖肥、穗肥、粒肥的施N比例为1:1:1:1;改进施K方法,K即作为底肥施用,也作为追肥施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把越光生长发育规律与黄淮稻区的耕作制度、生态条件、土壤条件、生产条件进行耦合,形成了特定的栽培方法,有效解决了越光水稻倒伏和早衰的问题,从而获得高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包括整地、播种、育苗、移栽、施肥、水分管理,采用“适期晚播、稀播、前促、后控”的播种和秧田管理措施;“一”字施肥法,在总施N量不变的情况下,基肥、蘖肥、穗肥、粒肥的施N比例为1:1:1:1;改进施K方法,K即作为底肥施用,也作为追肥施用。本专利技术把越光生长发育规律与黄淮稻区的耕作制度、生态条件、土壤条件、生产条件进行耦合,形成了特定的栽培方法,有效解决了越光水稻倒伏和早衰的问题,从而获得高产。【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农作物的栽培方法,尤其涉及。
技术介绍
中国是世界水稻生产和消费大国,60%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经济的快速发展 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饮食生活的变化,人们对稻米的需求也开始由数量型向品 质、食味型转变。提高稻米的品质尤其是食味品质已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近年来中国 优质水稻育种和生产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与日本王牌品种"越光"稻米在食味品质 方面仍有很大的差距。越光稻原产于日本新泻县,是世界公认的顶级优质水稻品种,"越光" 大米外观好看,米饭光亮晶莹,气味自然清香,口感柔软而富有弹性。2007年在上海市每公 斤销售价格高达99元,市场前景很好,引进试种者很多。但由于引入中国后生长环境的改 变,越光品种具有易倒伏、抗病性差等缺点,在生产过程中,往往因此而造成严重减产、品质 下降。特别是在黄淮稻区,按照传统方法进行栽培,不但容易出现倒伏,而且容易出现早衰, 单产一般只有200_300kg/亩。因此,在栽培过程中如何防止倒伏和早衰是提高越光单产和 品质的关键。 水稻栽培技术的核心是肥水调控,肥水调控技术的核心是N肥调控。越光原产地 日本新泻的生态条件和耕作制度与我国黄淮稻区有明显的差异,日本水田土壤肥沃,有机 质含量高,一季春稻小苗移栽,移栽后大田营养生长期长,为抑制前期生长过盛,防止倒伏, 继"V"字栽培技术之后,产生了基肥少氮(或基肥无氮)的逆"V"字栽培技术。而黄淮稻区 土壤肥力相对较低,稻麦两熟季节争夺矛盾突出,光热资源一季有余两季不足,主要采用长 龄大秧移栽(人工插秧秧龄7-9叶,机插秧秧龄5-6叶),移栽后本田营养生长期短,因此对 于生育期偏长、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移栽后必须采取前重、中稳、后轻的施肥方法。但越光 在黄淮稻区栽培,有其独特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生物学特性,突出表现在生育期短,基部节间 较长,生长后期(9月20日前后成熟)处于高温季节,如果采用当地传统的"前重、中稳、后 轻"施肥方法或日本"V"字施肥法,则对前期生长促进过猛,对后期N肥供应不足,容易导致 倒伏和早衰;采用逆"V"字施肥法,则对前期生长抑制过重,中期促进过猛,导致群体不足, 上部叶片过长,产量降低。因此在黄淮稻区,以上这些施肥方法都不能适用于越光,迄今还 没有形成完善的越光高产施肥方法。 传统旱育秧采取的是"前控、后促"的方法,即水稻出苗后一般不追肥、不浇水,过 分控制生长,而在起苗前1周左右,进行肥水猛促,导致秧苗徒长、组织柔嫩、分蘖少,移栽 后返青慢、发根少、分蘖迟、产量低。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该方法把越光生长发 育规律与黄淮稻区的耕作制度、生态条件(主要指气象条件)、土壤条件、生产条件(生产习 惯)进行耦合,以N肥调控为核心的轻简高产栽培方法,解决了越光倒伏和早衰问题,从而 获得商广和品质优良的水稻。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包括整地、播种、育苗、移栽、施肥、水分管理,还具有以下栽培方法:采用"适期晚播、稀播、 前促、后控"的播种和秧田管理措施;"一"字施肥法,在总施N量不变的情况下(越光栽培 本田的总施N量一般为10kg/亩左右),基肥、蘖肥、穗肥、粒肥的施N比例为1:1:1:1 ;改进 施K方法,K即作为底肥施用,也作为追肥施用。 因基肥、蘖肥、穗肥、粒肥的施N量相同,施N比列为1:1:1: 1,图线呈"一"字形,故 命名为"一"字施肥法。 所述适期晚播、稀播培育适龄旱育壮秧为将传统的5月5日前后播种,调整为5月 20日前后播种(秧龄为30-35天),播种量由传统的40-50kg/亩,调整为20-30kg/亩。 所述肥水"前促、后控",促进壮苗形成是指水稻苗在2叶1心期进行浇水施肥,进 行前期促进,有利于低位分蘖和鞘蘖的形成,且前期生长健壮,植株体内积累营养物质多, 在移栽前5-9d采取干旱锻炼,使植株组织细胞处于对水分的饥饿状态,移栽后没有返青 期,迅速喷发出新根和新蘖,植株敦实抗倒,有利于高产。 适时稀植:黄淮稻麦两熟区,越光作麦茬夏稻栽培适宜移栽期为6月20-25日;栽 插密度由传统的2. 4万墩/亩,减少至2. 0万墩/亩,墩苗数3-5苗;适当加大行距,由传统 20-24cm扩大到26-28cm,以利通风透光,增强抗倒伏能力。亩穗数稳定在20万/亩。 "多米诺骨牌"播种法:播种时先把畦面搂平,将本畦1cm厚的表层土取出,然后浇 足底墒水,撒种完毕后,取另一畦lcm厚的表层土一次性覆盖,依次传递进行,最后一畦用 从开始第一畦取出的土进行覆盖,覆土完毕后用地膜覆盖,出苗后揭膜,如同"多米诺骨牌" 传递,故称之为"多米诺骨牌"播种法。其播种模式为"底墒水一撒种一一次性覆土 lcm厚 -盖地膜"。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1.本专利技术把越光生长发育规律与黄淮稻区的耕作制度、生态条件(主要指气象条 件)、土壤条件、生产条件(生产习惯)进行耦合,形成了特定的栽培方法,有效解决了越光 水稻倒伏和早衰的问题,从而获得高产。 2.采用"适期晚播、稀播、前促、后控"的播种和秧田管理措施,培育适龄旱育壮秧, 避免因秧龄过长、密度过大、后期徒长而导致秧苗细弱、叶鞘加长,增加倒伏的潜在危险性。 3. "一"字施肥法,在总施N量不变的情况下,将基肥、蘖肥、穗肥、粒肥的施N比例 由传统的5:2:3:0优化为1:1:1:1,防止前期生长过盛引起倒伏,避免后期脱肥出现早衰。 4.改进施K方法,将传统的K肥只作基肥不作追肥改变为基追并重,增强水稻的抗 病抗倒能力、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 5.适期晚播、稀播避免因秧龄过长、密度过大而导致秧苗细弱、叶鞘加长,增加倒 伏的潜在危险性。 6.前促、后控"的肥水管理措施,即在2叶1心期进行浇水施肥,进行前期促进,有 利于低位分蘖和鞘蘖的形成,且前期生长健壮,植株体内积累营养物质多。在移栽前1周左 右采取干旱锻炼,使植株组织细胞处于对水分的饥饿状态,移栽后没有返青期,迅速喷发出 新根和新蘖,植株敦实抗倒,有利于高产。 7. "多米诺骨牌"播种法能够保墒、提高地温,出苗齐、分蘖早、蘖位低、苗全苗壮, 克服了传统育秧"厚盖浅长"地中茎长、苗弱等弊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本专利技术在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郑旺镇以日本优质粳稻品种越光为材料,2012年进 行田间试验。 实施地点多年稻麦轮作,土壤肥力中等,年降水量700_左右,年平均气温13°C, 无霜期200d左右。一般5月上中旬播种,6月中下旬移栽,10月10日前后成熟。多为旱育 秩。 "一,,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越光水稻的栽培方法,包括整地、播种、育苗、移栽、施肥、水分管理,其特征在于,采用“适期晚播、稀播、前促、后控”的播种和秧田管理措施;“一”字施肥法,在总施N量不变的情况下,基肥、蘖肥、穗肥、粒肥的施N比例为1:1:1:1;K既作为底肥施用,也作为追肥施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理史春余王新娟周广财郭希娟
申请(专利权)人:临沂同德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