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24567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8 20: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处理筒,即使进行脱粒的谷物杆为长杆或者濡湿的谷物杆,也可降低收获损失并且能够顺畅地进行脱粒处理。该处理筒通过处理筒轴(12)旋转自如地支撑在脱粒装置(3)的处理室(10)内,在处理筒(11)的前部具备扒搂部(118),该扒搂部具有将脱粒对象的谷物杆取入到处理室(10)内的搬运螺旋(119),在处理筒的外周面,交替地形成沿处理筒轴(12)的轴心方向的凸部(114)和凹部(115)。另外,具备从凸部的上表面向凹部的底面连续的第一板体(112)。另外,具备闭塞凹部的装卸自如的第二板体(121)。并且,在装配第二板体而闭塞了凹部的状态下,上述处理筒成为圆筒形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处理筒
本技术涉及处理筒。
技术介绍
以往,曾尝试在固定于在机体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处理筒轴的前端部、中间部、以 及后端部的支撑部件上架设坚立设置有多个处理齿的前后方向的横档部件的处理筒(参 照专利文献1)。 另外,曾尝试在固定于在机体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处理筒轴的前端部、中间部、以 及后端部的大致六边形状的支撑部件的顶点部,架设坚立设置有多个处理齿的前后方向的 横档部件,并用遮蔽板闭塞在圆周方向上邻接的横档部件间的空隙的处理筒(参照专利文 献2)。 另外,曾尝试在固定于在机体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处理筒轴的前端部、中间部、以 及后端部的支撑部件上,架设坚立设置有多个处理齿的前后方向的方管的处理筒(参照专 利文献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11 - 28019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11 - 182654号公报 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12 - 16566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的处理筒存在如下可能性,即、供给至处理室的谷 物杆缠绕在横档部件上,使脱粒性能、向后方的搬运性能降低。 另外,专利文献2记载的技术中的处理筒由于筒主体部的剖面形状为六边形状, 因此,顶点部间的平面部(遮蔽板)的强度较低,在向处理室供给了大量的谷物杆的情况 下,存在处理筒外周的平面部因从该谷物杆受到的反作用力而变形的可能性。 另外,专利文献3记载的技术中的处理筒由于坚立设置有处理齿的部件为方管, 因此存在谷物粒因该方管的角部而损伤、或者大量地产生稻草屑的问题。 另外,特别是,在上述那样的以往的处理筒中,在处理室内,向后方搬运脱粒处理 物的能力低,而且处理室内的容积小,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即、在进行脱粒的谷物杆的长度 为较长的长杆、或者谷物杆被雨露濡湿那样的条件下,在处理室内发生脱粒处理物的堵塞、 或者在处理室内产生的稻草屑中混入谷物粒的状态下向外部排出,造成收获损失。 因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进行脱粒的谷物杆为长杆或者濡湿的 谷物杆,也可降低收获损失并且能够顺畅地进行脱粒处理的处理筒。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即、方案1所述的技术是一种处理筒,通过处理筒轴旋转自如地支撑在脱粒 装置的处理室内,其特征在于, 在该处理筒的前部具备扒搂部,该扒搂部具有将脱粒对象的谷物杆取入到处理室 内的搬运螺旋,在该处理筒的外周面,交替地形成沿上述处理筒轴的轴心方向的凸部和凹 部。 方案2所述的技术为根据方案1所述的处理筒,具备从上述凸部的上表面向 凹部的底面连续的第一板体。 方案3所述的技术为根据方案2所述的处理筒,具备闭塞上述凹部的装卸自 如的第二板体。 方案4所述的技术为根据方案3所述的处理筒,在装配上述第二板体而闭塞 了凹部的状态下,上述处理筒成为圆筒形状。 方案5所述的技术为根据方案1?4任一项所述的处理筒,在上述凸部上坚 立设置有处理齿。 方案6所述的技术为根据方案5所述的处理筒,在上述处理齿的处理筒的旋 转方向下游侧的部位,具备加强该处理齿的加强支柱。 本技术的效果如下。 根据方案1所述的技术,在该处理筒的前部具备扒搂部,该扒搂部具有将脱 粒对象的谷物杆取入到处理室内的搬运螺旋,因此即使是长杆或濡湿的谷物杆,也能够顺 畅地取入到处理室内,而且,在该处理筒的外周面交替地形成沿处理筒轴的轴心方向的凸 部和凹部,因此处理室内的容积通过该凹部而扩大,即使向该处理室内供给长杆或濡湿的 谷物杆,例如成为块的稻草向凹部内退避等,使脱粒处理物进入凹部内,从而减少在处理室 内的堵塞或过负荷的发生,能够顺畅地进行脱粒作业,从而能够降低谷物粒的收获损失。 根据方案2所述的技术,除了上述方案1所述的技术的效果以外,通过具 备从凸部上表面向凹部的底面连续的第一板体,从而能够将进入到凹部内的脱粒处理物引 导至凸部上而顺畅地进行脱粒处理。 根据方案3所述的技术,除了上述方案2所述的技术的效果以外,通过用 第二板体闭塞凹部,从而能够缩小处理室的容积、对脱粒处理物充分地给与脱粒作用以促 进脱粒,降低谷物粒的收获损失。 根据方案4所述的技术,除了起到上述方案3所述的技术的效果以外,在 装配第二板体而闭塞了凹部的状态下,处理筒成为圆筒形状,因此脱粒处理物相对于凸部 的勾挂变少,能够对该脱粒处理物良好地给与脱粒作用。 根据方案5所述的技术,除了起到上述方案1?4任一项中所述的技术 的效果以外,通过坚立设置在凸部上的处理齿,能够对脱粒处理物充分地给与脱粒作用以 促进脱粒,从而降低谷物粒的收获损失。 根据方案6所述的技术,除了起到上述方案5所述的技术的效果以外,由 加强支柱加强处理齿,因此能够对脱粒处理物良好地给与处理齿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联合收割机的左侧视图。 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3是脱粒装置的纵剖主视图。 图4是脱粒装置的纵剖左侧视图。 图5是脱粒装置的纵剖后视图。 图6是处理筒和处理网的纵剖左侧视图。 图7是处理筒和处理网的后视图。 图8是处理筒的纵剖左侧视图。 图9是处理筒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0是处理筒的主要部分放大左侧视图。 图11是图8的A-A剖视图。 图12是图8的B-B剖视图。 图13是具备8列金属板的处理筒的后视图。 图14是其他处理齿的安装方法的第一说明图。 图15是其他处理齿的安装方法的第二说明图。 图16是具备前后分割成两部分的金属板的处理筒的纵剖左侧视图。 图17是处理齿的高度调整方法的第一说明图。 图18是处理齿的高度调整方法的第二说明图。 图1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处理筒的主要部分左侧视图。 图20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处理筒的主要部分左侧视图。 图21是处理筒的立体图。 图22(a)是处理筒的俯视图,图22(b)是处理筒的主视图,图22(c)是处理筒的左 侧视图,图22(d)是处理筒的后视图,图22(e)是处理筒的右侧视图,图22(f)是处理筒的 仰视图。 图23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脱粒装置的纵剖侧视图。 图24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处理筒的侧视图。 图25是从处理筒轴的轴心方向观察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处理筒的主视图。 图26是从处理筒轴的轴心方向观察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处理筒的后视图。 图27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处理筒的俯视图。 图28是从处理筒轴的轴心方向观察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处理筒的旋转体的后 视图。 图29是在图28的旋转体上装配有闭塞外周面的凹部的第二板体的状态的说明 图。 图中:3-脱粒装置,10-处理室,11-处理筒,12-处理筒轴,60A-处理齿,112- 钢板(第一板体),114一凸部,115 -凹部,117-加强支柱,118-扒搂部,119一搬运螺旋, 121-圆弧状钢板(第二板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从基本结构开始进行详细说明。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处理筒,通过处理筒轴(12)旋转自如地支撑在脱粒装置(3)的处理室(10)内,其特征在于,在该处理筒(11)的前部具备扒搂部(118),该扒搂部(118)具有将脱粒对象的谷物杆取入到处理室(10)内的搬运螺旋(119),在该处理筒(11)的外周面,交替地形成沿上述处理筒轴(12)的轴心方向的凸部(114)和凹部(115)。

【技术特征摘要】
2013.11.20 JP 2013-2404811. 一种处理筒,通过处理筒轴(12)旋转自如地支撑在脱粒装置(3)的处理室(10)内, 其特征在于, 在该处理筒(11)的前部具备扒搂部(118),该扒搂部(118)具有将脱粒对象的谷物杆 取入到处理室(10)内的搬运螺旋(119),在该处理筒(11)的外周面,交替地形成沿上述处 理筒轴(12)的轴心方向的凸部(114)和凹部(115)。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筒,其特征在于, 具备从上述凸部(114)的上表面向凹部(115)的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原一志秋山尚文
申请(专利权)人: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