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槽浮顶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19200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8 17: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油槽浮顶单元,其包含一壳体及一盖合在壳体的盖体,该壳体的顶缘处设置具有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的组接翼,该盖体的外缘处设置配合组接翼的压板,所述压板具有一第一板部及一第二板部,该第一板部邻接组接翼的第一侧面,第二板部邻接组接翼的第二侧面,压板弯折地夹压包覆组接翼而形成组接板,由于该压板弯折地夹压包覆组接翼,使油气不易通过压板与组接翼之间而进入该壳体内,防止重量增加与壳体内的黏胶变质,进而提高稳定性并可提升维修安全性。(*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油槽浮顶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组设在框架并浮在油槽的油液 面上的油槽浮顶单元。 油槽淳顶单元
技术介绍
油槽的油液面上会设置浮顶装置以利操作人员行走并进行维修作业,该浮顶装置 包含一具有容置槽的框架及多个油槽浮顶单元,该些油槽浮顶单元放置在容置槽并锁组在 框架上,其中,所述油槽浮顶单元包含一中空的壳体及一盖体,该壳体内设置蜂窝芯,该壳 体的外缘处设置第一组接翼,该盖体盖合在该壳体上,以及该盖体的外缘设置对应第一组 接翼的第二组接翼,其中,第一组接翼与第二组接翼对贴而形成双层组接板,其中,蜂窝芯 与盖体之间设置黏胶以黏结固定。 其中,对贴的第一组接翼与第二组接翼之间形成间隙,并在第一组接翼与第二组 接翼的外端缘处形成开口,油槽内的油气容易经由开口并通过间隙而进入该壳体中,造成 油槽浮顶单元的重量增加。 另外,进入壳体中的油气会造成黏固蜂窝芯的黏胶变质、脱落,导致蜂窝芯松动而 影响稳定性,此外,操作人员在浮顶装置上进行维修作业且维修用具产生火花时,进入壳体 内的油气遇到维修用具所产生的火花,容易产生起火等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油槽浮顶装置,改善油气容易进入油 槽浮顶单元的壳体而造成重量增加、黏胶变质与维修安全性下降的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油槽浮顶单元,其中该油槽浮顶单元包含: -壳体,其内部设置一蜂窝芯,以及该壳体的顶缘处设置组接翼,所述组接翼具有 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以及 -盖体,其是盖合在该壳体,该盖体的外缘处设置配合组接翼的压板,所述压板具 有一第一板部及一第二板部,该第一板部邻接组接翼的第一侧面,第二板部邻接组接翼的 第二侧面,压板弯折地夹压包覆组接翼而形成组接板。 上述的油槽浮顶单元,其中该壳体具有二相对的直向组接翼,以及二相对的横向 组接翼。 上述的油槽浮顶单元,其中该壳体具有四横向组接翼。 上述的油槽浮顶单元,其中该壳体具有一环形的横向组接翼。 上述的油槽浮顶单元,其中该油槽浮顶单元在组接板上穿设多个穿孔。 上述的油槽浮顶单元,其中位在组接板的端部的组接翼与第一板部、第二板部焊 接。 上述的油槽浮顶单元,其中位在组接板的端部的组接翼与第一板部、第二板部焊 接。 本技术的优点是:该油槽浮顶单元在盖体设置的压板是弯折地夹压包覆组 接翼,第一板部与第二板部紧密夹压组接翼,形成三层式的组接板,使油气不易通过第一板 部、第二板部与组接翼之间的间隙而进入该壳体,使油槽浮顶单元的重量不会增加而影响 上浮能力,以及油气不进入壳体,可防止壳体内黏结蜂窝芯的黏胶变质,进而提高蜂窝芯的 稳定性,以及提高操作人员在维修过程中的安全性。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技术 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油槽浮顶装置的第一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油槽浮顶装置的第二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油槽浮顶装置的第三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油槽浮顶装置的第一具体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油槽浮顶装置的第二具体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6为本技术油槽浮顶装置的第一具体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技术油槽浮顶装置的第二具体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壳体 11a直向组接翼 lib、11c、lid横向组接翼 12第一侧面 13第二侧面 14蜂窝芯 20盖体 21第一板部 22第二板部 30组接板 31穿孔 40框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附图及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实 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请参阅图1至图3,为本技术油槽浮顶单元的多种较佳实施例,其是包含一壳 体10及一盖体20。 该壳体10内部设置一蜂窝芯14,以及该壳体10的顶缘处设置组接翼11,所述组 接翼lla、llb、llc、lld具有一第一侧面12及一第二侧面13。 请参阅图4、图5所示,该盖体20是盖合在该壳体10,该盖体20的外缘处设置配 合组接翼lla、llb、llc的压板,所述压板具有一第一板部21及一第二板部22,该第一板部 21邻接组接翼11a、lib、11c的第一侧面12,第二板部22邻接组接翼11a、lib、11c的第二 侧面13,压板弯折地夹压包覆组接翼lla、llb、llc而形成三层式的组接板30,且在组接板 30的端部焊接组接翼11a、lib、11c与第一板部21、第二板部22。 如图1所示,该壳体10具有二相对的直向组接翼11a,以及二相对的横向组接翼 1lb,如图2所示,该壳体10具有四横向组接翼1lc,如图3所示,该壳体10具有一环形的横 向组接翼lld,上述中,该油槽浮顶单元在组接板30上穿设多个穿孔31。 请参阅图6、图7所示,油槽浮顶装置设置在框架40,进而形成漂浮在油槽的油液 面上的浮顶装置,操作人员在维修时,可行走在油槽浮顶装置上。 再参阅图4、图5,该油槽浮顶单元的盖体20的压板弯折地夹压包覆组接翼11a、 llb、llc,第一板部21、第二板部22与组接翼lla、llb、llc之间形成弯折路径的间隙,以及 组接板30的端部的组接翼lla、llb、llc与第一板部21、第二板部22焊接,封闭侧向间隙, 让油气不易进入压板与组接翼lla、llb、llc之间的间隙。 综上所述,该油槽浮顶单元在盖体20设置的压板以第一板部21、第二板部22夹压 包覆组接翼lla、llb、llc、lld,以及组接板30的端部焊接并封闭侧向间隙,使油气不易通 过组接翼11a、lib、11c、lid与压板之间的间隙而进入该壳体10内,有效阻挡油气,进而使 油槽浮顶单元的重量不会因油气的进入而增加,让油槽浮顶单元具有良好的上浮能力,另 夕卜,阻挡油气进入壳体10,让壳体10内黏结蜂窝心的黏胶不会与油气接触而变质,以提升 蜂窝芯14在壳体10内的稳定性,此外,阻挡油气进入壳体10,在操作人员在维修过程中所 使用的工具产生火花时,不会产生危险,达到提高安全性的目的。 当然,本技术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技术精神及其实质的 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技术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 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技术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油槽浮顶单元,其特征在于,该油槽浮顶单元包含:一壳体,其内部设置一蜂窝芯,以及该壳体的顶缘处设置组接翼,所述组接翼具有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以及一盖体,其是盖合在该壳体,该盖体的外缘处设置配合组接翼的压板,所述压板具有一第一板部及一第二板部,该第一板部邻接组接翼的第一侧面,第二板部邻接组接翼的第二侧面,压板弯折地夹压包覆组接翼而形成组接板。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油槽浮顶单元,其特征在于,该油槽浮顶单元包含: 一壳体,其内部设置一蜂窝芯,以及该壳体的顶缘处设置组接翼,所述组接翼具有一第 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以及 一盖体,其是盖合在该壳体,该盖体的外缘处设置配合组接翼的压板,所述压板具有一 第一板部及一第二板部,该第一板部邻接组接翼的第一侧面,第二板部邻接组接翼的第二 侧面,压板弯折地夹压包覆组接翼而形成组接板。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槽浮顶单元,其特征在于,该壳体具有二相对的直向组接 翼,以及二相对的横向组接翼。3.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进发
申请(专利权)人:上原国际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