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打窝播种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16 阅读:2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农业点播作业的打窝播种器。旨在解决已有点播农具的打窝质量差、劳动强度大的问题。本打窝播种器包含撬嘴和撬窝杆,撬嘴有两个上大下小的半锥形的嘴壳1、2,两个嘴壳在上端铰连形成能开合的上大下小的锥体形,两根撬窝杆4、5的下端分别与两个嘴壳固连。有位于两根撬窝杆之间并与一根撬窝杆相连的播种箱7及其中的播种杆11,撬窝杆上铰连有经拉杆12与播种杆相连的播种把15。特别适用于农作物在田边地角的点播作业。(*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人工打窝播种器本技术涉及农业播种机械,特别是用于点播作业的打窝器。已有的农作物的人工播种,分为四个过程:打窝、播种、施肥、或有覆土。广泛用于点播打窝作业的工具有小麦撬、锄头,播种、施肥大多采用手播,覆土用脚或锄头覆盖。上述的小麦撬的高度大致为操作者的腰高,有Y字形的撬杆,在撬杆上端固连有横置手握横杆,撬杆的下端与撬嘴固连,有横断面为椭圆且上大下小的锥筒形的撬嘴,撬嘴上端的直圆筒形的撬柄与撬杆下端固连。使用时两手分别握持横杆的两端,用力向下压,使撬嘴的一半插入土壤,转动横杆,撬嘴也随之转动,然后将小麦撬提起离地,则打成一个窝孔。继续重复上述动作,上次打孔时进入撬嘴的泥土被下次进入撬孔的泥土顶起,从撬嘴上端口溢出。窝孔打成后,再由人工下种、施肥、覆土。这种小麦撬由于撬嘴下端为环形切口,需要较大的下压力量才能切入土壤,特别是对粘性重或板结土壤打孔时,还需要采用加砖石增加撬的重量,因此操作更加费力,劳动强度大。其次,对杂草、石块等杂质较多地土壤,由于切入阻力太大而不能打出窝孔。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农作物点播的打窝播种、且使用轻便、效率高的人工打窝播种器。本技术在采用开合结构的撬嘴及其相连的撬窝杆,并进一步采用与撬嘴相配合的播种播种箱及其播种杆,以能完成打孔、播种来实现其目的。本技术的人工打窝播种器(参见附图),包含撬嘴及其相连的撬窝杆,上述撬嘴有两个上大下小的半锥形的嘴壳(1、2),两个嘴壳在上端铰连形成能开合的上大下小的锥体形,上述撬窝杆有两根,两根撬窝杆(4、5)的下端分别与两个嘴壳固连。上述的两根撬窝杆(4、5)之间有与其中一根撬窝杆相连的播种箱(7),在播种箱内有能上下移动的能延伸到播种箱底板下方的播种杆(11),播种杆的下端部有播种槽(13),在其中一根撬窝杆上部铰连有杠杆结构的播种把(15),播种把经拉杆(14)与播种杆相连,有连接播种杆和播种箱上的支杆(16)而能-->上拉播种杆的回位弹簧(17)。上述的播种箱(7)内固连有竖直贯穿播种箱底板的套管(9),所说的播种杆(11)由杆体和调节块(12)沿轴向镶拼用调节螺钉(18)连接组成,呈可滑动地套装在套管内,所说的播种槽(13)由在杆体下端部的上斜面与调节块下端的下斜面形成横置的V形槽口。本技术的起始状态为两手分别握持并分开两根撬窝杆,使两根撬窝杆下端的两个嘴壳闭合成锥形。下压撬窝杆将闭合的嘴壳压入土壤,随后将两根撬窝杆向内收压,使两个嘴壳张口(如图1的双点划线所示)向外挤压土壤形成锥形的窝孔,然后握捏播种把,播种杆向下伸,使播种槽伸出播种箱,播种槽中的种子或种子与肥料的混合物自然落入窝孔。释放播种把,在回位弹簧的作用下播种杆向上收入播种箱,最后将两根撬窝杆分开复位成起始状态并提起,土壤自行覆盖窝孔,完成一次打窝点播。本技术的上述结构,使其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效果。一、本技术的开合式嘴壳的撬嘴及其撬窝杆结构,与已有的锥筒形的撬嘴相比,在打窝孔时与土壤的接触面小,并能避开土壤中的杂物,具有省力、使用轻便的优点;利用嘴壳张口挤压土壤形成窝孔,具有窝孔成型好的优点;此外,当采用较长的撬窝杆时,嘴壳的张口力量增大,能在较为板结的土壤上打窝成型。二、本技术的开合式嘴壳、播种箱、播种杆的结构,具有能一次完成打窝、播种或播种施肥、覆土的优点。本技术适用于农作物的点播作业,特别适合于田边地角的点播作业。下面,再用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说明。附图的简要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人工打窝播种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下部的左视图。实施例1本技术的一种人工打窝播种器,如附图所示。由撬嘴、撬窝杆、播种箱、播种杆等构成。上述的撬嘴,由两个嘴壳1、2组合构成。两个嘴壳呈对称结构,均为上大下小的空心半锥形。在两个嘴壳的上端用通常的活页结构铰链3将两个嘴壳铰连成能向下开合的结构,当两个嘴壳闭合时呈上大下小且上端无顶板的空心锥体形。-->上述的撬窝杆,有两根,两根撬窝杆4、5均呈Γ字形,且成对称地将其下端分别与两个嘴壳的上端焊固连成一体,使两根撬杆上端形成相反方向弯折,并在弯折端套装把套成为手柄6。上述的播种箱7,制成扁方箱形,有通常的可开启和关闭的箱盖8。播种箱置于两根撬窝杆之间,并与其中的撬窝杆4焊接固连。在播种箱内靠近撬嘴的中心部处,焊固有竖直贯穿播种箱的圆形的套管9,在套管距离箱底适当高度处开制有贯穿管壁且呈横置V形的开口10。也可以将套管制成短管,焊固在播种箱底板上并贯穿底板,使套管的上端略高于播种箱的内底面。上述的播种杆11,由杆体和调节块12沿轴向镶拼,并用有蝶形螺母的调节螺钉18连接组成圆柱形,呈可滑动地套装在套管9内。播种杆的调节块上与调节螺钉相配合的孔制成沿轴线的长孔,播种杆上的播种槽13由杆体下端部的上斜面与调节块下端的下斜形成横置的V形槽口。采用上下移动调节块再用调节螺钉固定,调节播种槽13的容量。在播种杆的上端焊连有拉杆14。在撬窝杆4的上部用铰轴铰连有杠杆结构的播种把15,播种把制成方便手握的形状,铰连位置应是用一手便能同时把握撬窝杆4上的手柄、和握捏播种把的把手端。用铰轴将播种把的另一端与拉杆14铰连,从而能通过播种把和拉杆操纵播种杆。在播种箱的适当位置焊固有向上延伸的支杆16,支杆的上端应高于播种杆。用通常的螺旋形的回位弹簧17连接拉杆上端和播种杆,从而使回位弹簧能向上拉动播种杆复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人工打窝播种器,包含撬嘴及其相连的撬窝杆,其特征在于上述撬嘴有两个上大下小的半锥形的嘴壳(1、2),两个嘴壳在上端铰连形成能开合的上大下小的锥体形,上述撬窝杆有两根,两根撬窝杆(4、5)的下端分别与两个嘴壳固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人工打窝播种器,包含撬嘴及其相连的撬窝杆,其特征在于上述撬嘴有两个上大下小的半锥形的嘴壳(1、2),两个嘴壳在上端铰连形成能开合的上大下小的锥体形,上述撬窝杆有两根,两根撬窝杆(4、5)的下端分别与两个嘴壳固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打窝播种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两根撬窝杆(4、5)之间有与其中一根撬窝杆相连的播种箱(7),在播种箱内有能上下移动的能延伸到播种箱底板下方的播种杆(11),播种杆的下端部有播种槽(13),在其中一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美琼王川李王西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成都市西河初级中学校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0[中国|成都]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