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家强专利>正文

自动保持伞竖直平衡的双肩背伞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03343 阅读:2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8 09: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自动保持伞竖直平衡的双肩背伞架,应用于把伞固定在背部方便人在直立、弯腰两状态间变换中遮阳或避雨。它由上支杆、下支杆、腰带插头、带双肩背带的背架组成;其特征是:上支杆同背架支点轴铰接;上支杆阻力臂与背架之间带拉簧;上支杆施力臂上系拉绳一端,拉绳通过系列定滑轮另一端系定在腰带插头上;背架支点轴上紧固扇形齿轮;垂摆和凸轮铰接在上支杆支点轴上同步转动;上支杆安装带舌簧的插销;插销根部抵在凸轮凸点,末端插在扇形齿轮外缘定位齿槽上;下支杆通过三外接头四点铰接平面四连杆机构与腰带插头相连接。具有垂摆响应灵敏,方便人们直立弯腰中挡雨遮阳;维持背架在背部的稳定性;适用于不同高度的人使用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保持伞竖直平衡的双肩背伞架
本技术涉及自动保持伞坚直平衡的双肩背伞架,应用于把伞固定在人的背 部,在方便人腾出双手去劳动的同时还能让人在直立、弯腰两状态间变换中始终有效地通 过展开的伞叶来遮阳或避雨。
技术介绍
现行双肩背伞架,由上支杆、下支杆、背架组成。上支杆用于固定伞柄。下支杆同 腰带插头相连,腰带插头用于叉在腰带上。背架带双肩背带。使用时,背架同背部接触,由 双肩上的两条背带、腰带插头三者共同来固定。其特点是上、下支杆与背架机械固定。当使 用者从直立状态转换为弯腰状态时上、下支杆连同背架也从坚起状态变成水平状态。因此, 这种双肩背伞架无法满足人们直立、弯腰来回变换姿势劳作中挡雨或遮阳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人们直立、弯 腰来回变换姿势劳作中伞可以始终保持在坚直平衡状态的自动保持伞坚直平衡的双肩背 伞架。 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达到:(A)自动保持伞坚直平衡的双 肩背伞架,由上支杆、下支杆、腰带插头、带双肩背带的背架组成;下支杆固定在背架上;其 特征是: (a)上支杆同背架支点轴铰接;上支杆阻力臂与背架之间带拉簧;上支杆施力臂 上系拉绳一端,拉绳通过安装固定在背架、下支杆上的系列定滑轮改变方向后另一端系定 在腰带插头上; (b)背架支点轴上紧固扇形齿轮;垂摆和凸轮铰接在上支杆支点轴上同步转动; 上支杆通过舌簧座安装带舌簧的插销;插销根部抵在凸轮凸点,末端插在扇形齿轮外缘定 位齿槽上; (c)下支杆通过三外接头四点铰接平面四连杆机构与腰带插头相连接;第一外接 头与下支杆末端铰接,第二外接头与下支杆滑槽滑动连接,第三外接头与腰带插头机械固 定。 (B)A所述的自动保持伞坚直平衡的双肩背伞架,其特征是下支杆带条形齿,插入 到背架空腔中,由安装在背架上的调节螺丝啮合调节伸出背架的长短和紧固。 (C)A或B所述的自动保持伞坚直平衡的双肩背伞架,其特征是腰带插头通过拉绳 张紧盒同第三外接头机械固定、同拉绳另一端相系定;所述拉绳张紧盒由盒体、盒体内的线 锭、二维螺旋弹簧张紧齿轮、线锭同轴啮合轮、盒体外的锁定轮组成;二维螺旋弹簧张紧齿 轮与线锭同轴啮合轮啮合;锁定轮内孔与线锭转轴配接,锁定轮外缘与盒体侧壁上的限制 转动孔配接。 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toon] 1、上支杆由背架支点轴铰接只能作平面转动,再由拉绳、拉簧共同作用,将上支杆 维持在坚直方向,而任凭背架相对于上支杆作关于背架支点轴的转动。在这种转动过程中, 插销末端从扇形齿轮外缘一定位齿槽退出解除对上支杆的锁定进而插入另一定位齿槽中 对上支杆作新的锁定。由于定位齿槽在扇形齿轮外圆周上密集分布,上支杆在人弯腰过程 中伞的坚直状态也就连续地得到锁定和维持,垂摆灵敏地响应了人们直立与弯腰两状态之 间的变换,方便了人们弯腰过程中的挡雨和遮阳。 2、下支杆末端与腰带插头之间通过三外接头四点铰接平面四连杆机构连接,保证 了从直立变换到弯腰过程中,双肩背着的背架不会快速滑向头部,维持了背架在背部的稳 定性。 3、拉绳张紧盒的采用,让拉线缠绕在线锭上,使得下支杆长度得到调整的同时,腰 带插头到上支杆施力臂间的拉线长度得到调整。下支杆长度可调。这些都使本技术可 以适用于不同高度的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结构主视图。 图中1是背架,3是拉簧,5是扇形齿轮,7是背架支点轴,9是背架支点轴固定座, 11是带舌簧的插销,13是垂摆,15是上支杆支点轴,17是凸轮,19是上支杆,21是系列定滑 轮,23是调节螺丝,25是下支杆。 图2是图1基础上加入了拉绳、三外接头四点铰接平面四连杆机构、腰带插头后的 右视图。 图中1是背架,19是上支杆,17是凸轮,13是垂摆,15是上支杆支点轴,11是带舌 簧的插销,5是扇形齿轮,7是背架支点轴,9是背架支点轴固定座,3是拉簧,21是系列定滑 轮,27是拉绳,25是下支杆,29是腰带插头,31是拉绳张紧盒,33是三外接头四点铰接平面 四连杆机构。 图3是图1中A-A剖视图。 图中1是背架,23是调节螺丝,23是下支杆。 图4是图1中B-B剖视图。 图中1是背架,19是上支杆,17是凸轮,13是垂摆,15是上支杆支点轴。 图5是图1中去掉插销及舌簧、垂摆后C-C剖视图。 图中1是背架,9是背架支点轴固定座,3是拉簧,7是背架支点轴,5是扇形齿轮, 19是上支杆。 【具体实施方式】 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作进一步的说明。自动保持伞坚直平衡的双肩背伞架, 由上支杆(19)、下支杆(25)、腰带插头(29)、带双肩背带的背架(1)组成;下支杆(25)固 定在背架(1)上。本技术上支杆(19)同背架支点轴(7)铰接,背架支点轴同背架固定 为一体。从而上支杆可以绕着背架支点轴转动,从平行于背架面的位置转动至垂直于背架 面的位置。上支杆阻力臂与背架之间带拉簧(3);上支杆施力臂上系拉绳(27) -端,拉绳 (27)通过安装固定在背架、下支杆上的系列定滑轮(21)改变方向后另一端系定在腰带插 头(29)上。上支杆的用途是用于固定伞柄。所以,支撑着整把伞的上支杆。从力的作用看, 上支杆除了受重力作用外,还受拉绳、拉簧、背架支点轴三个作用力的作用。其中,背架支点 轴限制了上支杆只能做平面转动。而拉绳的作用力和拉簧的作用力则作用在上支杆上,作 用点分别在背架支点轴的两侧,把上支杆作为一杠杆,此作用点即为支点。 背架支点轴(7)上紧固扇形齿轮(5);垂摆(13)和凸轮(17)铰接在上支杆支点 轴(15)上同步转动。垂摆的作用是不管上支杆相对于背架面转到哪一位置,垂摆皆因自身 受重力作用而始终把垂摆中心线保持在坚直方向上。上支杆(19)通过舌簧座安装带舌簧 的插销(11);插销根部抵在凸轮(17)凸点,末端插在扇形齿轮(5)外缘的定位齿槽。当插 销末端插在扇形齿轮外缘的定位齿槽内时,则锁定了上支杆,锁定了的上支杆无法绕着背 架支点轴再转动。而当背架随人体发生倾斜时,垂摆相对于上支杆发生转动,但始终让垂摆 中心线保持在坚直方向上。垂摆在这种转动中,凸轮也发生转动,插销根部受凸轮凸点的作 用力被撤销,在舌簧的作用下插销末端退出扇形齿轮外缘上的定位齿槽,上支杆锁定状态 解除,上支杆与背架之间可以绕着背架支点轴作相对转动。当上支杆转到一定角度时,和垂 摆同步转动的凸轮,其凸点又将插销末端插入到扇形齿轮外缘上的另一定位齿槽内而将上 支杆再次锁定。 下支杆(25)通过三外接头四点铰接平面四连杆机构(33)与腰带插头(29)相连 接;第一外接头与下支杆末端铰接,第二外接头与下支杆滑槽滑动连接,第三外接头与腰带 插头(29)机械固定。三外接头四点铰接平面四连杆机构的作用是在人弯腰时,防止背架由 背部快速滑向头颈,同时能适应弯腰快慢所需要的长度变化,让背架通过双肩背带和腰带 插头比较稳定地被背在背上。 为了本技术同一装置可以供不同身高的人使用,下支杆(25)可以制作成长 度可调的,把下支杆连接背架那段的表面制作成带条形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自动保持伞竖直平衡的双肩背伞架,由上支杆(19)、下支杆(25)、腰带插头(29)、带双肩背带的背架(1)组成;下支杆(25)固定在背架(1)上;其特征是: (a)上支杆(19)同背架支点轴(7)铰接;上支杆阻力臂与背架之间带拉簧(3);上支杆施力臂上系拉绳(27)一端,拉绳(27)通过安装固定在背架、下支杆上的系列定滑轮(21)改变方向后另一端系定在腰带插头(29)上; (b)背架支点轴(7)上紧固扇形齿轮(5);垂摆(13)和凸轮(17)铰接在上支杆支点轴(15)上同步转动;上支杆(19)通过舌簧座安装带舌簧的插销(11);插销根部抵在凸轮(17)凸点,末端插在扇形齿轮(5)外缘定位齿槽上; (c)下支杆(25)通过三外接头四点铰接平面四连杆机构(33)与腰带插头(29)相连接;第一外接头与下支杆末端铰接,第二外接头与下支杆滑槽滑动连接,第三外接头与腰带插头(29)机械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 自动保持伞坚直平衡的双肩背伞架,由上支杆(19)、下支杆(25)、腰带插头(29)、带 双肩背带的背架(1)组成;下支杆(25)固定在背架(1)上;其特征是: (a) 上支杆(19)同背架支点轴(7)铰接;上支杆阻力臂与背架之间带拉簧(3);上支 杆施力臂上系拉绳(27) -端,拉绳(27)通过安装固定在背架、下支杆上的系列定滑轮(21) 改变方向后另一端系定在腰带插头(29)上; (b) 背架支点轴(7)上紧固扇形齿轮(5);垂摆(13)和凸轮(17)铰接在上支杆支点 轴(15)上同步转动;上支杆(19)通过舌簧座安装带舌簧的插销(11);插销根部抵在凸轮 (17)凸点,末端插在扇形齿轮(5)外缘定位齿槽上; (c) 下支杆(25)通过三外接头四点铰接平面四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家强
申请(专利权)人:林家强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