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的轿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02770 阅读:2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4 20: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梯的轿架结构,包括:轿底,用以承载轿厢;中心直梁,中心直梁的两侧设置有多组拉耳;副直梁,相对于中心直梁对称地设置有两个副直梁,中心直梁与各副直梁的底部均固定连接于轿底,使轿底呈水平状态以承载轿厢之用;各拉耳与所述轿底之间设置有一倾斜的斜拉杆,斜拉杆的一端固连于一拉耳,另一端固定于轿底的侧边;还包括一门机立柱,门机立柱的底部垂直固定于轿底,门机立柱的顶部固定设置有一水平的门机支撑件,门机支撑件与中心直梁以及两副直梁固定连接。由中心直梁、两副直梁、斜支杆以及门机支撑件组成的轿架承载大,能够应用于大载重的电梯,其抗变形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结构安全可靠,牢固且不会产生晃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梯的轿架结构
本技术属于电梯
,尤其涉及一种载荷大且不易变形的电梯的轿架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电梯轿架主要是由上梁、下梁、直梁、支撑架以及斜拉杆组成,其上梁和下梁一般是由一块钢板经过折弯而成的一体式,直梁也是由一块钢板经过一体折弯形成的一体式,这样的呈三角形的轿架结构简单,载荷的绝大部分由直梁或者上梁承担,由于上梁所承受的总载荷包括有轿厢自重、额定载重、随行电缆重量以及补偿链重量所组成的集中载荷以及上梁自身所具有的重量等,而且在此基础上还要乘以常规的动载系数,因此整个轿架结构在受力时存在应力集中的情况,在较大的重负之下,轿架易变形受损。 而在一些载重比较大的场合,如生产工厂的载重电梯或者居民楼的货梯等,电梯的承载往往比普通的人梯大,每一次的使用都可能导致梁主体易变形,而且变形较大,长时间的累积会使梁的承载能力无法得到保存,减小了其承载能力,从而大大减少了其使用寿命O 由于实际情况中存在的上述些问题,而且目前还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产品或者方法出现,因此确有作出改进的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的轿架结构,使轿底的承载以及门机的重量能够传递至由中心直梁与两副直梁组成的整体轿架中,承受较大载重,不易变形,而且使电梯的使用寿命大大延长。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梯的轿架结构,包括: 轿底,用以承载轿厢; 中心直梁,所述中心直梁的两侧设置有多组拉耳; 副直梁,相对于所述中心直梁对称地设置有两个副直梁, 所述中心直梁与各所述副直梁的底部均固定连接于所述轿底,使所述轿底呈水平状态以承载轿厢之用; 各所述拉耳与所述轿底之间设置有一倾斜的斜拉杆,所述斜拉杆的一端固连于一所述拉耳,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轿底的侧边; 还包括一门机立柱,所述门机立柱的底部垂直固定于所述轿底,所述门机立柱的顶部固定设置有一水平的门机支撑件,所述门机支撑件与所述中心直梁以及两所述副直梁固定连接。 上述电梯的轿架结构,所述拉耳为两组共四个,且左右对称,各所述拉耳均通过一倾斜的斜拉杆与所述轿底的侧边连接。 基于本技术另一目的所述的电梯的轿架结构,所述中心直梁的底端固定设置有下梁,各所述副直梁的底端固定设置有副下梁,所述下梁与各所述副下梁形成一水平面,且对所述轿底形成支撑; 所述中心直梁的顶端固定设置有上梁,各所述副直梁的顶端固定设置有副上梁。 进一步地,所述中心直梁的顶端焊接有一加强板,所述上梁以螺栓连接的方式通过所述加强板固定于所述中心直梁。 进一步地,所述门机支撑件与所述中心直梁、各所述副直梁之间设置有一轿架加固件,以使所述中心直梁、各所述副直梁之间形成一个整体。 基于本技术另一目的所述的电梯的轿架结构,所述轿架加固件呈“H”型。 进一步地,所述上梁和所述副下梁的宽度较所述副上梁和所述副下梁的宽度大。 进一步地,各所述副上梁和各所述副下梁均为“ I:”形钢板折弯件。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I)由中心直梁、两副直梁、斜支杆以及门机支撑件组成的轿架承载大,能够应用于大载重的电梯,其抗变形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结构安全可靠,牢固且不会产生晃动; (2)轿底任意位置所受的力会最大限度地均匀分散传递到整个轿架上,并保证整个轿架的平衡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所述电梯的轿架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所述电梯的轿架结构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轿底;2-中心直梁;201-下梁;202-上梁;3_副直梁;301_副下梁;302_副上梁;4_拉耳;5-斜拉杆;6_门机立柱-J-门机支撑件;8_力口强板;9_力口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本技术的实施方案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书的整个范围,以及权利要求书的所有可获得的等同物。在本文中,本技术的这些实施方案可以被单独地或总地用术语“技术”来表示,这仅仅是为了方便,并且如果事实上公开了超过一个的技术,不是要自动地限制该应用的范围为任何单个技术或技术构思。 如图1或图2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电梯的轿架结构,主要为一种对边形的轿架结构,即由两侧分别设置的主轿架以及轿底共同承载全部重量,其主要由轿底1、中心直梁2、两对称的副直梁3以及门机立柱6所组成。 所述轿底I为一较厚的平板结构,其侧边具有安装所述门机立柱6以及斜拉杆的安装部位,所述轿底I主要用于放置且承载轿厢(图中未示出)的重量。 所述中心直梁2亦为主要的传递及承重结构,以所述中心直梁2为对称线,设置有两个对称的副直梁3,所述中心直梁2与各所述副直梁3的底部均固定连接于所述轿底1,通过所述中心直梁2与各所述副直梁3的底部底部设置的下梁201以及副下梁301使所述轿底I保持水平,以使所述轿底承载轿厢(图中未示出)。 所述中心直梁2与各所述副直梁3的顶端分别固定设置有上梁202以及副上梁302。 所述副直梁3与所述中心直梁2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以使其具有的副下梁301以及下梁201均匀地承载所述轿底的重量,不致以因所述轿底I因受力集中的情况而导致所述轿底I出现断裂或者其两侧出现晃动的情况发生。 所述门机立柱6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轿底1,其另一端通过一门机支撑件7固定连接于所述中心直梁2、各所述副直梁3的靠上部位,以实现对电梯轿厢(图中未示出)的开启与关闭。 所述中心直梁2的两侧设置有一组或者多组拉耳4,优选地,所述拉耳4为两组,在所述中心直梁2的两个各二并对称,各所述拉耳4与所述轿底I之间通过一斜拉杆5进行支撑,所述斜拉杆5的一端固连于所述拉耳4,另一端固连于所述轿底I的一侧,以形成稳定的支撑作用。 进一步地,各所述斜拉杆5与所述轿底I侧边固连的部位等分,以使所述轿底I所受的力更平衡地传递。 在所述中心直梁2的上端焊接有一加强板8,所述上梁202通过该加强板8以螺栓的方式固定于所述中心直梁2的上端,如图2所示,螺栓的个数为多个,且优选地,所述中心直梁2的下端也焊接有一加强板,且所述下梁201亦通过加强板以螺栓固定于所述中心直梁2的下端(图中未示出)。 在所述中心直梁2、各所述副直梁3以及所述门机支撑件7的结合处,用“H”形的轿架加固件9连接加固,通过轿架加固件9的加强及连接,使所述中心直梁2、各所述副直梁3形成一个整体。 由于斜拉杆5固连于所述中心直梁2以及所述轿底I之间,且存在有多个,使轿底I上任意位置所受到的压力均匀地传递至所述中心直梁2上,从而使轿底I上任意位置所受的力最大限度地均匀分散传递到整个轿架上,来保证整个轿架的平衡,配合所述用“H”形的轿架加固件9使所述中心直梁2、各所述副直梁3以及所述门机支撑件7的连接加固,使得施加在轿底I的任意位置上所受的力可以更进一步均匀传递到整个轿架,因此形成双重的受力传递,使所述中心直梁2、各所述副直梁3的抗变形能力得到加强,平衡稳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的轿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轿底,用以承载轿厢;中心直梁,所述中心直梁的两侧设置有多组拉耳;副直梁,相对于所述中心直梁对称地设置有两个副直梁,所述中心直梁与各所述副直梁的底部均固定连接于所述轿底,使所述轿底呈水平状态以承载轿厢之用;各所述拉耳与所述轿底之间设置有一倾斜的斜拉杆,所述斜拉杆的一端固连于一所述拉耳,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轿底的侧边;还包括一门机立柱,所述门机立柱的底部垂直固定于所述轿底,所述门机立柱的顶部固定设置有一水平的门机支撑件,所述门机支撑件与所述中心直梁以及两所述副直梁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的轿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轿底,用以承载轿厢; 中心直梁,所述中心直梁的两侧设置有多组拉耳; 副直梁,相对于所述中心直梁对称地设置有两个副直梁, 所述中心直梁与各所述副直梁的底部均固定连接于所述轿底,使所述轿底呈水平状态以承载轿厢之用; 各所述拉耳与所述轿底之间设置有一倾斜的斜拉杆,所述斜拉杆的一端固连于一所述拉耳,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轿底的侧边; 还包括一门机立柱,所述门机立柱的底部垂直固定于所述轿底,所述门机立柱的顶部固定设置有一水平的门机支撑件,所述门机支撑件与所述中心直梁以及两所述副直梁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梯的轿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耳为两组共四个,且左右对称,各所述拉耳均通过一倾斜的斜拉杆与所述轿底的侧边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电梯的轿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直梁的底端固定设置有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伍跃辉张继庆曹季刘锦楠周利中李靖
申请(专利权)人:西尼电梯杭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