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线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499411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4 16:07
接线盒,包括:外壳,该外壳包括被每个分隔壁分隔的每个室,以及狭缝,每个该狭缝都设置在每个分隔壁;以及接线端子,每个接线端子包括:插入并由此容纳在每个所述室中的端子本体部;以及被制成从所述端子本体部的各个侧突出并被布置在所述狭缝的一对接触部。每对相邻接线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彼此接触。每个室设置有一对弹性部,以接触所述端子本体部的各个侧上的侧壁部,以具有弹性变形,并且每个弹性部具有由分隔壁的一部分形成的变形部和从变形部向所述室侧突出的接触突出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接线盒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在多个插入外壳的接线端子之间建立电连接的接线盒。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I公开了一种作为这种类型的传统接线盒。如图1和2所示,传统接线盒50包括外壳51和容纳在外壳51中的多个接线端子60。注意,在图1中,仅阐明了一个接线端子60,而省略了其他接线端子60。 外壳51包括由分隔壁52分别分隔开的多个室53。每个分隔壁52设置有狭缝54。 每个接线端子60包括:线连接部61,线W连接到该线连接部61 ;端子本体部62,该端子本体部62与线连接部61 —体地设置;以及一对接触部63,该一对接触部63与端子本体部62 —体地设置。端子本体部62主要包括:底壁部62a和一对左右侧壁部62b。端子本体部62插入到每个室53中,并因此容纳在每个室53中。通过从一对侧壁部62b的上端弯曲形成一对接触部63。一对接触部63布置在定位于端子本体部62的左右的狭缝54处。容纳在相邻的室53中的接线端子60的接触部63相互重叠,以相互粘合。上述结构电连接相邻的接线端子60。 相邻的接线端子60互相直接电连接的传统接线盒50具有以下优点:不需要任何的用于将接线端子60互相连接的中介导电部件或任何中介导电部件的附件。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I JP 6-036268 U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传统接线盒50,每个接线端子60的端子本体部62插入每个室53中并因此容纳在每个室53中。因此,为了能够插入接线端子60,将尺寸设定成在每个侧壁部62b的外表面与分隔壁52的内表面之间限定间隙。 然而,由于存在于侧壁部62b与分隔壁52之间的间隙,在振动环境下,每个接线端子60在容纳室53中振动。这产生了如下问题:每个接线端子60的振动使相邻的接线端子60的接触点部63滑动,由此增加了接触点阻力。在最差的情况下,存在导致接线端子60之间不导电的担忧。 而且,通常地,外壳51和接线端子60由热膨胀系数不同的材料制成。因此,由于温度变化,每个接线端子60的端子本体部62在每个室53中的位置改变。然后,存在这样的问题:每个接线端子60的接触部63的位置改变,因此接触阻力增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完成了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线盒,该接线盒能尽可能抑制由于振动或温度变化所引起的接触阻力增加。 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接线盒包括:外壳,该外壳包括被每个分隔壁分隔开的每个室,以及设置在每个所述分隔壁上的每个狭缝;以及接线端子,每个该接线端子包括:线连接部,该线连接部连接到线;端子本体部,该端子本体部被插入每个所述室中并因此容纳在每个所述室中;第一接触部,该第一接触部从所述端子本体部的第一侧壁部侧突出,并布置在与所述第一侧壁部相邻的一个所述狭缝;以及第二接触部,该第二接触部从所述端子本体部的第二侧壁部侧突出,并布置在与所述第二侧壁部相邻的另一个所述狭缝。在容纳在相邻室中的每对相邻的接线端子中,一个所述接线端子中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另一个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以由此将所述相邻接线端子电连接。每个室设置有一对弹性部,以接触每个所述端子本体部的所述第一侧壁部和第二侧壁部,以具有弹性变形。每个弹性部包括:变形部,该变形部由每个所述分隔壁的一部分形成;以及接触突出部,该接触突出部从所述变形部突出到所述室侧。 优选地,通过在每个所述分隔壁的一部分中设置缺口,而将所述变形部形成为可弹性变形,并且所述接触突出部具有与所述侧壁部相接触的接触面,并且该接触面形成为弧面。 对于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接线盒,在振动环境中,即使当振动传递到每个接线端子以振动每个接线端子时,由于一对弹性部介于端子本体部的一对侧壁部与两侧的分隔壁之间,所以造成变形的一对弹性部抑制接线端子的振动。另外,即使当端子本体部的侧壁部与分隔壁之间的间隙由于温度变化而改变时,一对弹性部改变变形量,以由此吸收间隙的改变。间隙改变的吸收保持接线端子在室中的位置不变,因此抑制相邻接线端子的接触部之间的接触位置的波动。综上,能够尽可能地抑制由振动或者温度变化所导致的接触阻力增加。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传统示例的接线盒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沿图1的线B-B截取的部分放大截面视图。 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接线盒的分解透视图。 图4(a)是沿图3的线A-A截取的部分截面视图,并且图4(b)是图4(a)的主要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5(a)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外壳的断面透视图,并且图5(b)是从不同于图5(a)方向的方向观察所述外壳的断面透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施例的接线端子的透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施例的,所述接线端子的主要部分从横向断面的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基于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 图3到7示出了该实施例。根据该实施例的接线盒I包括由绝缘材料制成的外壳 2、以及将被容纳在外壳2中的接线端子10。注意,在图3中,仅描述了一个接线端子10,而省略了其他接线端子10。 外壳2包括室4,每个室4被每个分隔壁3分隔。每个分隔壁3设置有狭缝5。狭缝5的作用是使相邻的室4互相连通。在外壳2中,每个杆6 —体地形成在对应每个室4的位置中。每个杆6被制成从底面侧向每个室4突起。 如图6所详细示出地,每个接线端子10是通过弯曲具有预定构造的导电板而形成。每个接线端子10包括:线连接部11,该线连接部11与线连接;端子本体部12,该端子本体部12与线连接部11 一体地设置;以及第一接触部20和第二接触部21,该第一接触部20和该第二接触部21与端子本体部12 —体地设置。端子本体部12主要包括:底壁部13 ;以及一对左右侧壁部14、15,该一对左右侧壁部14、15从底壁部13的各个侧边缘弯曲。端子本体部12插入每个室4中并且因此容纳在每个室4中。底壁部13形成有杆接合孔(未示出)。外壳2的杆6与杆接合孔相接合。上述接合操作将每个接线端子10定位成不会从每个室4向外移除。 通过从第一侧壁14的上端水平地弯曲而形成第一接触部20。第一接触部的高度设定为在上接触片部21a与下接触片部21b之间。第二接触部21包括上接触片部21a和下接触片部21b,该上接触片部21a从第二侧壁部15的上端水平地向外弯曲,下接触片部21b从第一接触部20的内周缘延伸并且从第二侧壁部15水平地向外延伸。上接触片部21a和下接触片部21b隔开间隔地平行布置。第一接触部20和第二接触部21从左右插入相邻的狭缝5。容纳在相邻室4中的接线端子10具有以下结构:一个接线端子10的第一接触部20介于另一个接线端子10的第二接触部21的上接触片部21a与下接触片部21b之间,以便以重叠状态粘合。上述粘合操作使接线端子10互相电连接。 每个室4设置有一对弹性部30,以与每个端子本体部12的第一侧壁部14和第二侧壁部15接触,以具有弹性变形。弹性部30包括变形部30a和接触突出部30b,该变形部30a由分隔壁3的一部分设置,该接触突出部30b从变形部30a突出到室4侧。随着在分隔壁3的一部分中设置缺口 31,变形部30a形成为可弹性变形。接触突出部30b的远端面,SP要与侧壁部14、15接触的接触面形成为弧面。每个弹性部30的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接线盒(1),包括:外壳(2),该外壳(2)包括:室(4),每个室(4)被每个分隔壁(3)分隔开;以及狭缝(5),每个狭缝(5)设置在每个所述分隔壁(3);以及接线端子(10),每个接线端子(10)包括:线连接部(11),该线连接部(11)连接到线(W);端子本体部(12),该端子本体部(12)被插入每个所述室(4)中并因此容纳在每个所述室(4)中;第一接触部(20),该第一接触部(20)从所述端子本体部(12)的第一侧壁部(14)侧突出,并布置在与所述第一侧壁部(14)相邻的一个所述狭缝(5);以及第二接触部(21),该第二接触部(21)从所述端子本体部(12)的第二侧壁部(15)侧突出,并布置在与所述第二侧壁部(15)相邻的另一个所述狭缝(5),其中在容纳在相邻的室(4,4)中的每对相邻的接线端子(10,10)中,一个所述接线端子(10)中的所述第一接触部(20)与另一个所述接线端子(10)的所述第二接触部(21)接触,以由此将所述相邻的接线端子(10,10)电连接,每个室(4)设置有一对弹性部(30),以接触每个所述端子本体部(12)的所述第一侧壁部(14)和所述第二侧壁部(15),以具有弹性变形,并且每个所述弹性部(30)包括:变形部(30a),该变形部(30a)由每个所述分隔壁(3)的一部分形成;以及接触突出部(30b),该接触突出部(30b)从所述变形部(30a)突出到所述室(4)侧。...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2.08 JP 2012-0248811.一种接线盒(1),包括: 外壳⑵,该外壳(2)包括:室(4),每个室(4)被每个分隔壁(3)分隔开;以及狭缝(5),每个狭缝(5)设置在每个所述分隔壁(3);以及 接线端子(10),每个接线端子(10)包括:线连接部(11),该线连接部(11)连接到线(W);端子本体部(12),该端子本体部(12)被插入每个所述室(4)中并因此容纳在每个所述室(4)中;第一接触部(20),该第一接触部(20)从所述端子本体部(12)的第一侧壁部(14)侧突出,并布置在与所述第一侧壁部(14)相邻的一个所述狭缝(5);以及第二接触部(21),该第二接触部(21)从所述端子本体部(12)的第二侧壁部(15)侧突出,并布置在与所述第二侧壁部(15)相邻的另一个所述狭缝(5),其中 在容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新味義史
申请(专利权)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