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装置及照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475887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25 14: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光取出效率的灯装置及照明装置。灯装置(11)具备框体(20)、发光模块(21)及透光构件(23)。框体(20)具有设有向作为光射出侧的前侧开口的开口部(41)的罩(31)以及位于与前侧相反的后侧的散热部(32),罩(31)的开口部(41)位于比罩(31)的周边部靠后侧。发光模块(21)具有基板(50)及形成于基板(50)的前侧的面上的发光部(51),基板(50)的后侧的面与散热部(32)热连接,并且,发光部(51)与罩(31)的开口部(41)对置。透光构件(23)配置在罩(31)的开口部(41),且位于比罩(31)的周边部靠后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灯装置及照明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使用了发光模块的灯装置及使用了该灯装置的照明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在使用了发光模块的灯装置中,在框体的光射出侧即前表面整体配置有透 光构件,在相反的后侧突出设有具有散热部的突出部,另外,在框体内且在散热部的前侧配 置有发光模块,而且,在比发光模块靠前侧配置有反射体及点灯电路。 在这种灯装置中,发光模块与框体前表面的透光构件的间隔大,因此,框体内的光 损失相应地变大,光从透光构件被取出到外部的光取出效率容易降低。另外,在散热部的前 侧设有较大地突出的突出部分,从而能够使发光模块接近透光构件侧,然而,散热部为金属 制,因此,存在灯装置的质量增大的不良情况。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09156号公报 在现有的灯装置中,发光模块与框体前表面的透光构件的间隔大,因此,存在框体 内的光损失相应地变大,光从透光构件取出到外部的光取出效率容易降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光取出效率的灯装置及照明装置。 本专利技术的灯装置具备框体、发光模块及透光构件。框体具有罩和散热部,在所述罩 上设有向作为光射出侧的前侧开口的开口部,所述散热部位于前侧相反侧的后侧,并且,罩 的开口部位于比罩的周边部靠后侧。发光模块具有基板和形成于基板的前侧的面上的发光 部,基板的后侧的面与散热部热连接,并且,发光部与罩的开口部对置。透光构件配置于罩 的开口部,且位于比罩的周边部靠后侧。 专利技术效果 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将透光构件配置在与发光部接近的位置,因此,能够降低框体内 的光损失,期待光取出效率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灯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该灯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该灯装置的后侧的立体图。 图4是该灯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该灯装置的多个销和发光模块以及信息回路的布线图。 图6是表示该灯装置的布线关系的后视图。 图7是该灯装置及灯座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0照明装置 11灯装置 12 灯座 20 框体 21发光模块 23透光构件 24非透光构件 31 罩 32散热部 34突出部 38 销 39布线空间 41 开口部 50 基板 51发光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1?7说明一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7所示,照明装置10具备:灯装置11 ;能够拆装地安装该灯装置11的 灯座12 ;具有与安装于该灯座12上的灯装置11热连接的散热体13的器具主体14 ;以及配 置在器具主体14等上通过灯座12与灯装置11电连接的未图示的点灯装置。点灯装置将 商用交流电力转换为规定的直流电力而向灯装置11供电,并且,输入从灯装置11输出的信 息信号而控制灯装置11。需要说明的是,在图中,虽以灯装置11的光射出方向向上进行图 示说明,但是,照明装置10为例如筒灯等情况下,灯装置11的光射出方向向下,在壁面安装 器具等情况下,灯装置11的光射出方向为横向。另外,以灯装置11的光射出侧作为前侧、 相对于光射出侧的相反侧作为后侧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灯装置11具备:框体20、发光模块21、保持架22、透光构件23、 非透光构件24以及信息回路25等。 框体20具备:主体30、安装在该主体30的前侧的罩31以及安装在主体30的后 侧的散热部32。 主体30为例如合成树脂制,且形成为中央部向前后方向开口的圆环状。在主体30 的后侧中央部突出有圆筒状的突出部34,在突出部34的周围且在主体30的后侧周边部形 成有嵌合于灯座12的环状的台阶部35。在突出部34的前端面形成有供散热部32嵌入的 六边形状的嵌合开口 36,并且,与嵌合开口 36的各顶部位置对应形成有与突出部34的周面 连通的槽部37。在台阶部35的后侧的面沿周向隔开规定间隔突出设有具有导电性的多个 销38。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供电用的3根销38和信号用的3根销38合计6根销38。在 台阶部35和罩31之间,在框体20内的周边部形成有用于将多个销38与发光模块21及信 息回路25电连接的布线空间39。 罩31例如为合成树脂制,且在中央部形成有圆形的开口部41,在周边部形成有安 装于主体30的周边部的环状的框部42,在这些开口部41与框部42之间形成有开口部41 相对于框部42向后侧凹陷的研钵状的凹下部43。开口部41的前侧周缘部以朝向前侧扩开 的方式形成为锥状,在开口部41的后侧周缘部形成有嵌合透光构件23的嵌合部44。需要 说明的是,在罩31的前侧的面可以形成例如白色的反射面。 散热部32为例如铝等金属制,形成为六边形状的平板状。在散热部32的前侧的 面突出有圆形的突部46。在散热部32的周边部的各顶部位置突出设有嵌入主体30的槽部 37的突起47,在这些突起47中的几个突起47的前端突出设有键48。在本实施方式中,突 起47为6个,键48设置在6个突起47中的每隔一个的3个突起47上。多个键48中的一 个比其它的键48宽度宽。 另外,发光模块21具有平板状的基板50以及形成在该基板50的前侧的面即安装 面50a的中央的发光部51。基板50由例如铝等金属或陶瓷等热传导性优异的材料形成。 发光部51将例如作为多个发光元件52的LED芯片密集安装于基板50,在包围这些LED芯 片的圆环状的包围部53内填充有含有荧光体的透光性树脂54,覆盖LED芯片的透光性树 脂54的表面形成为发光的圆形的发光面。即,发光模块21由COB (Chip On Board)模块 构成。需要说明的是,虽未图示,但在基板50的安装面50a形成有对多个LED芯片进行电 连接的布线图案,在安装面50a的周边部形成有用于通过布线图案向多个LED芯片供电的 一对电极部。 发光模块21的基板50的后侧的面与散热部32的突部46的前侧的面直接接触而 被热连接。发光部51形成为与突部46相同大小的外形或比突部46小的外形,且以位于突 部46的外形区域内的方式配置。基板50形成为比突部46的外形大的外形。 在突部46的周围且在散热部32和基板50的周边部之间夹设有绝缘片56。绝缘 片56为具有弹性的例如硅酮片,在中央形成有供突部46穿过的穿过孔57,且该绝缘片56 形成为比基板50的外形大而比散热部32的外形小的外形。进而,绝缘片56被夹入散热部 32与基板50之间而被压缩。 另外,保持架22具备例如合成树脂制的保持架主体60。保持架主体60形成为在 中央部具有向前后方向开口的圆形的开口部61的环状,在后侧的面形成有供基板50的周 边部嵌入的保持槽62。保持架主体60的开口部61的直径形成为比发光部51的直径大,通 过保持架主体60的开口部61使发光部51与前方对置。 在保持架主体60形成有多个安装孔63,在通过各安装孔63将螺钉拧入散热部32 而将基板50压抵在散热部32上的状态下将保持架主体60安装在散热部32上。 在保持架主体60上在以开口部61为中心的对称位置上设有一对供电部64。一对 供电部64配设有电连接插入各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框体,其具有罩和散热部,在所述罩上设有向光射出侧即前侧开口的开口部,所述散热部位于与前侧相反的后侧,并且,罩的开口部位于比罩的周边部靠后侧;发光模块,其具有基板和形成于基板的前侧的面上的发光部,基板的后侧的面与散热部热连接,并且,发光部与罩的开口部对置;透光构件,其配置于罩的开口部,且位于比罩的周边部靠后侧。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3.22 JP 2013-0602461. 一种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框体,其具有罩和散热部,在所述罩上设有向光射出侧即前侧开口的开口部,所述散热 部位于与前侧相反的后侧,并且,罩的开口部位于比罩的周边部靠后侧; 发光模块,其具有基板和形成于基板的前侧的面上的发光部,基板的后侧的面与散热 部热连接,并且,发光部与罩的开口部对置; 透光构件,其配置于罩的开口部,且位于比罩的周边部靠后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木宫淳一石田正纯大塚诚樋口一斋
申请(专利权)人:东芝照明技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