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473954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25 12: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储线装置,包括第一盘线管、面板,其中,第一盘线管包括管壁、底板、承托环和绕线柱,底板与管壁固定连接,底板上设有进线孔,绕线柱固定于底板中心位置,承托环固定于盘线管顶端外侧;该储线装置还包括与第一盘线管连接的第二盘线管或更多个盘线管;面板上设有出线孔,面板与该储线装置最顶端的盘线管上的承托环连接。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该储线装置的装配方法和使用方法。适用于磨蚀传感器的修复置换及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监测与检测领域,解决了修复置换磨蚀传感器时电缆长度不足的问题,给磨蚀传感器的多次维护带来了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监测与检测
,具体涉及一种储线装 置。 一种储线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用于测量泄水建筑物混凝土磨蚀破坏深度的磨蚀传感器 有:电阻式磨蚀传感器和导线断通式磨蚀传感器,两种磨蚀传感器的安装方法相同,即:在 混凝土浇筑时将磨蚀传感器以及电缆埋设在被测混凝土材料中,磨蚀传感器的顶面与混凝 土表面齐平。当混凝土表面发生磨蚀破坏时,磨蚀传感器也开始从顶部受到磨蚀破坏,磨蚀 传感器内部的电阻发生改变或电缆芯线之间出现不同的断通状态,由此分级判断混凝土磨 蚀深度。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监测和检测方面会经常需要预留电缆,以便后续的维护方 便。例如,当混凝土表面发生磨蚀破坏,需要修补混凝土表面并置换新的磨蚀传感器时,可 以将新的磨蚀传感器连接在原来的电缆上,但此时电缆必须有足够的连接长度。现有技术 的磨蚀传感器存在的缺陷在于,由于磨蚀传感器以及电缆直接埋设在混凝土中,难以得到 足够的电缆长度,导致无法修复置换磨蚀传感器。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足够长度电缆,可以给多次修复 置换磨蚀传感器带来方便的储线装置。 本技术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储线装置,包括第一盘线管、面板,其中, 面板上设有出线孔,第一盘线管包括管壁、底板、承托环和绕线柱,底板与管壁固定连接,底 板上设有进线孔,绕线柱固定于底板中心位置,承托环固定于盘线管顶端外侧。 为使得可以对磨蚀传感器进行多次修复置换,该储线装置还包括与第一盘线管连 接的第二盘线管或更多个盘线管。除第一盘线管之外(第二盘线管或更多个盘线管)的盘线 管包括管壁、连接板、承托环和绕线柱,连接板与管壁固定连接,连接板上设有进线孔,绕线 柱固定于连接板中心位置,承托环固定于盘线管顶端外侧;面板与该储线装置最顶端的盘 线管上的承托环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面板、连接板以及承托环外径大于盘线管壁外径。 为使得储线装置与磨蚀传感器连接方便,面板外侧出线孔位置设有螺纹接头。 上述技术方案中,面板和连接板材料可以为多种,优选为PVC硬质灰塑板,以便使 用时容易破穿。 本技术提供的储线装置的装配方法如下: ( I )将电缆自下而上依序分层盘放在第一盘线管内,将电缆从第二盘线管的连接 板进线口穿出,然后用紧固螺钉将第二盘线管的连接板与第一盘线管的承托环固定。根据 所需的电缆长度和修复次数,可按照上述方法连接更多的盘线管。 (II)将面板与承托环固定,利用活动接头将磨蚀传感器与面板上的螺纹接头固 定,使磨蚀传感器与储线装置成为一个整体; (III)将储线装置固定,并保证磨蚀传感器的顶面与混凝土表面齐平,然后浇筑混 凝土。 进一步的,当需要修复置换磨蚀传感器时,本技术提供的储线装置使用方法 如下: (a)根据储线装置的尺寸大小选择合适的钻具,使钻具的成孔直径大于盘线管的 外径,且小于均布于面板上的螺孔的分度圆直径; (b)将钻具定位,保证钻具中心线与磨蚀传感器的中心线在同一条直线上,利用管 状钻头的回转切削作用将储线装置的面板(或连接板)破穿,混凝土芯样在面板(或连接板) 与承托环之间断开; (c)提取混凝土芯样,牵出预先盘放在储线装置内的电缆,并修复置换被磨蚀的磨 蚀传感器; (d)在钻孔内重新安装并固定磨蚀传感器,保证磨蚀传感器的顶面与混凝土表面 齐平,然后回填混凝土,即完成磨蚀传感器的修复置换; 重复上述步骤,即可进行多次修复置换。 本技术的显著效果是: 1.该储线装置内预留了足够长度的电缆,使得修复置换磨蚀传感器时可以顺利进 行。同时,多个独立的盘线管组合成一个储线装置,从而可以实现多次修复置换。 2.面板、连接板以及承托环的外径大于盘线管的外径,钻具的成孔直径大于盘线 管的外径,当钻具破穿面板(或连接板)时,可以避免损伤电缆。 3.由于面板(或连接板)与承托环之间可以断开分离。芯样在面板(或连接板)与 承托环之间形成断裂面,提取芯样即可牵出预留的电缆,使得牵引电缆更方便。 4.储线装置内设置的绕线柱可以使电缆自下而上依序分层盘放,防止电缆缠绕, 便于牵引。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阐述。 图1是本技术储线装置的剖面图。 图2是本技术的装配示意图。 图3是面板俯视图。 图4是图3的C-C剖面图。 图5是承托环俯视图。 图6是图5的D-D剖面图。 其中,1 一管壁,2-绕线柱,3-底板,4一承托环,5-连接板,6-面板,7-进线 孔,8-出线孔,9一螺纹接头,10-电缆,11一磨蚀传感器,12-第一盘线管,13-第二盘线 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6所示,一种储线装置,包括第一盘线管12、第二盘线管13、面板6。 所述第一盘线管12由管壁1、底板3、承托环4和绕线柱2组成,第一盘线管12高 度为100mm,管壁1采用外径57mm,壁厚1. 5mm的无缝钢管;所述底板3采用厚度5mm的钢 板,其上设有与电缆10直径相同的进线孔7,底板3与管壁1焊接;所述绕线柱2垂直固定 于底板3的中心位置上,绕线柱采用直径10mm、高度90mm的塑胶管材;所述承托环4用钢板 制作,外径200mm,厚度10mm,内径57mm。在直径180mm的圆周上开有均布的6个螺孔。承 托环4焊接在第一盘线管12的顶部,起连接支承作用。 所述第二盘线管13由管壁、连接板5、承托环4和绕线柱2组成,第二盘线管13高 度为100mm,管壁1采用外径57mm,壁厚1. 5mm的无缝钢管;所述连接板5采用PVC硬质灰 塑板制作,外径200mm,厚度10mm,其上设有与电缆10直径相同的进线孔7,连接板5与管 壁1固定连接;所述绕线柱2垂直固定于连接板5的中心位置上,绕线柱采用直径10_、高 度90mm的塑胶管材;所述承托环4用钢板制作,外径200mm,厚度10mm,内径57mm。在直径 180mm的圆周上开有均布的6个螺孔。承托环4焊接在第二盘线管13的顶部,起连接支承 作用。 所述面板6采用PVC硬质灰塑板制作,外径200mm,厚度10mm。以面板6中心为圆 心在直径180_的圆周上开设有均布的6个螺孔。面板中心位置设有与电缆10直径相同 的出线孔8。同时,出线孔8位置外侧设有与磨蚀传感器连接的螺纹接头9。 上述储线装置的装配方法如下: ( I )将2m长度的电缆10自下而上依序分层盘放在第一盘线管12内,将电缆10 从第二盘线管13的连接板进线口穿出,然后用紧固螺钉将第二盘线管13的连接板5与第 一盘线管12的承托环4固定。每个盘线管内盘放电缆长度为lm。 (II)将面板6与第二盘线管13的承托环4固定,利用活动接头将磨蚀传感器11 与面板6上的螺纹接头9固定,使磨蚀传感器与储线装置成为一个整体; (III)将储线装置固定,并保证磨蚀传感器11的顶面与混凝土表面齐平,然后浇筑 混凝土。 当需要修复置换磨蚀传感器,使用该储线装置时: (a)根据储线装置的尺寸大小选择钻具,使钻具的成孔直径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储线装置,包括第一盘线管(12)、面板(6),其中,面板(6)上设有出线孔(8),第一盘线管底板有进线孔(7),其特征在于:该储线装置还包括与第一盘线管(12)连接的第二盘线管(13)或更多个盘线管,面板(6)与该储线装置最顶端的盘线管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储线装置,包括第一盘线管(12)、面板(6),其中,面板(6)上设有出线孔(8),第 一盘线管底板有进线孔(7),其特征在于:该储线装置还包括与第一盘线管(12)连接的第 二盘线管(13)或更多个盘线管,面板(6)与该储线装置最顶端的盘线管连接。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盘线管(13)或更多个盘线 管包括管壁(1)、连接板(5)、承托环(4)和绕线柱(2),连接板(5)与管壁(1)固定连接,连 接板上设有进线孔(7),绕线柱(2)固定于连接板上,承托环(4)固定于盘线管顶端外侧。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晓兵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