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膜、含光学膜的背光单元及含光学膜的液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465302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24 17: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学膜、含该光学膜的背光单元以及含光学膜的液晶显示器,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增强亮度和外部特性的光学膜、含该光学膜的背光单元以及含光学膜的液晶显示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光学膜、含光学膜的背光单元及含光学膜的液晶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学膜、包括该光学膜的背光单元、以及包括该光学膜的液晶显 示器。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够提高亮度和外观特性的光学膜、包括该光学膜的背光 单元、以及包括该光学膜的液晶显示器。
技术介绍
通常,液晶显示器是指在用于形成电极的两个玻璃基板之间插入有液晶、经对其 施加电场来显示文本或图像的装置。 由于这种液晶显示器不是自发光装置,因此背光单元被用作液晶显示器的光源, 并且通过具有以预定方式排列的液晶的面板部调节从背光单元产生的光的传输,以显示图 像。 根据液晶的取向方法,可将液晶显示器分类为扭曲向列(TN)型、平面转换型 (IPS)、垂直取向(VA)型,等等。在这些取向类型中,尽管前者比后者具有较差的视角,但前 者具有较理想的透光率,并且可适用于要求前可见性的产品。相反,后者比前者具有较理想 的视角,但后者因透光率低于前者而具有低的亮度。 因此,根据工作环境、与液晶的取向方法有关的面板的种类、以及其它外部因素, 液晶显示器被要求在固定的角度或在固定的位置具有提高的亮度。 在现有技术中,增亮膜(BEF)和双层增亮膜(DBEF)或扩散反射偏振膜(DRPF)通 常用于提高亮度或视角。然而,使用此类膜会增加背光单元的总厚度和制造成本,由此使产 品竞争力下降。 因此,需要一种在不使用此类膜的情况下提高液晶显示器的亮度或视角的技术, 以及一种在减少膜元件的数量的同时能够改善外观特性的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光扩散特性的光学膜。 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在抑制漏光的同时能够改善外观的光学膜。 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包括这种光学膜的背光单兀以及包括这种光学膜的 液晶显示器。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涉及一种光学膜,该光学膜包括背面和正面,光通过所述背面 进入所述光学膜,并且光通过所述正面离开所述光学膜,其中所述正面形成有由多个棱镜 组成且用于收集光的光收集部,所述背面形成有由多个柱状透镜形状的光学元件组成且用 于扩散光的光扩散部,所述光学元件中的每一个形成有微细光扩散部分。 所述微细光扩散部分可形成在所述柱状透镜的侧表面上。 所述微细光扩散部分可形成在所述光扩散部的总面积的约0. 1%到约50%的面 积中。 所述光学元件可被连续地布置,而在所述光学元件之间没有分离空间。 所述光学元件可被形成为具有形成在所述光学元件之间的恒定的分离平面。 所述微细光扩散部分可形成在所述柱状透镜上。 所述微细光扩散部分可形成在所述分离平面上。 所述棱镜可具有形成在其表面上的微细光扩散部分。 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涉及一种包括上面所述的光学膜的背光单元。 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涉及一种包括上面所述的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器。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光扩散特性的光学膜。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在抑制漏光的 同时能够改善外观的光学膜。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膜的后透视图。 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膜的后透视图。 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膜的后透视图。 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膜的正透视图。 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膜的正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光学膜包括背面和正面,光通过背面进入光学膜,并且光 通过正面离开光学膜,其中正面可形成有由多个棱镜组成且用于收集光的光收集部,背面 可形成有由扩散光的多个柱状透镜形状的光学元件组成且用于扩散光的光扩散部,并且微 细光扩散部分可形成在光学元件上。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1、图2和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光学膜的后透视图。 参考图1和图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光学膜100被包括在液晶显示器的背光单元中以提 高光学特性,并且可用作棱镜片,具体地,用作复合棱镜片。 该光学膜包括背面104和正面102,光通过背面104进入光学膜,并且光通过正面 102离开光学膜。 光学膜的正面可在其表面上形成有由多个棱镜112组成且用于收集光的光收集 部110,并且光学膜的背面可在其表面上形成有由多个具有柱状透镜形状的截面的光学元 件122组成且用于扩散光的光扩散部120。这里,微细光扩散部分10可进一步形成在光学 元件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光扩散部可由连续布置在其上的多个柱状透镜形状的光学元件 组成。光学元件的这种布置通过遮蔽导光板的下图案使得在液晶显示器的背光单元的正面 不能看到下图案,从而提高可见性,并且在液晶显示器的背光单元的正面上方提供均匀的 白光分布。 光学元件的节距P1是指柱状透镜形状的光学元件的凹处之间的距离。构成光扩 散部的柱状透镜形状的光学元件可具有从约ΙΟμπι到约300μπι的范围内的节距P1。在光 学元件的该节距范围内,可容易地处理光学膜并且不引起叠纹现象。 构成光扩散部的柱状透镜形状的光学元件可具有从约0. 05到约0. 5的高度对节 距的比率(高度/节距)。在该范围内,光学膜在增强光扩散特性的同时可防止由于光路径 的改变而导致的叠纹现象。优选地,柱状透镜形状的光学元件具有从约0. 1到约0. 5的高 度对节距的比率(高度/节距),更优选为从约0. 1到约0. 2。 构成光扩散部的柱状透镜形状的光学元件可被布置成使相邻的光学元件之间的 角度在从约60°到约160°的范围内。在该范围内,光学元件可提供光扩散效果。本文中 使用的相邻的光学元件之间的角度可以指在邻接一柱状透镜的弯曲表面的平面与邻接相 邻柱状透镜的弯曲表面的平面之间定义的角度。 构成光扩散部的柱状透镜形状的光学元件的曲率半径可以是其节距的约0. 5倍 到约3倍。在该范围内,光学元件可提供光扩散效果。 除光扩散部以外,微细光扩散部分被形成为提供光的额外的扩散。尽管微细光扩 散部分可形成在柱状透镜形状的光学元件的整个表面上,但微细光扩散部分优选地形成在 柱状透镜的侧表面,即在相邻的柱状透镜之间的凹处,以提供各种效果,诸如增强光扩散特 性,抑制漏光,等等。 图1示出微细光扩散部分形成在柱状透镜形状的光学元件的整个表面上,图2示 出微细光扩散部分形成在柱状透镜的侧表面上,即在相邻的柱状透镜之间的凹处上。 微细光扩散部分可具有球形形状或非球形形状,优选地,具有球形形状或半球形 形状。 微细光扩散部分可由与光扩散部相同或不同的材料形成。 图1示出球形微细光扩散部分,图2示出非球形微细光扩散部分,优选的是半球面 微细光扩散部分。 微细光扩散部分可呈现约0. 1 μ m到约1 μ m的平均粗糙度Rz。在该范围内,光学 膜可提供提高的可见性。 微细光扩散部分可规则地或不规则地形成在光学元件的表面上。 微细光扩散部分可具有从约0. 1 μ m到约5 μ m的高度。在该范围内,光学膜可提 供各种效果,包括亮度提高,与导光板的近距离接触,可见性提高,以及抑制漏光。 微细光扩散部分可形成在背面(即光扩散部或光学元件)的总面积的约0. 1%到 约50%的面积中。在该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学膜,包括:背面,光通过所述背面进入所述光学膜,和正面,光通过所述正面离开所述光学膜,其中所述正面形成有由多个棱镜组成且用于收集光的光收集部,所述背面形成有由多个柱状透镜形状的光学元件组成且用于扩散光的光扩散部,所述光学元件形成有微细光扩散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1.12.22 KR 10-2011-01406601. 一种光学膜,包括: 背面,光通过所述背面进入所述光学膜,和 正面,光通过所述正面离开所述光学膜, 其中所述正面形成有由多个棱镜组成且用于收集光的光收集部,所述背面形成有由多 个柱状透镜形状的光学元件组成且用于扩散光的光扩散部,所述光学元件形成有微细光扩 散部分。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中所述微细光扩散部分形成在所述柱状透镜的侧 表面上。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中所述微细光扩散部分具有球形形状或非球形形 状。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中所述微细光扩散部分具有从约0. 1 μ m到约 1 μ m的平均粗糙度Rz。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中所述微细光扩散部分形成在所述光扩散部的总 面积的约〇. 1 %到约50%的面积中。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中所述微细光扩散部分具有从约0. 1 μ m到约 5 μ m的高度。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中所述光学元件具有从约10 μ m到约300 μ m的节 距。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星勋朴商天闵圣珠
申请(专利权)人:第一毛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