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像镜头系统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463695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24 16:44
一种结像镜头系统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像侧表面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结像镜头系统组具有五枚非粘合且具有屈折力的透镜。当满足特定条件时,第一透镜具备较佳的光线汇聚能力,有效降低结像镜头系统组的总长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结像镜头系统组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结像镜头系统组,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于电子产品上的 小型化结像镜头系统组。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具有摄影功能的可携式电子产品的兴起,光学系统的需求日渐提高。 一般光学系统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稱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 CCD)或互补性 氧化金属半导体兀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 CMOS Sensor) 两种,且随着半导体制程技术的精进,使得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缩小,光学系统逐渐往高像 素领域发展,因此对成像品质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传统搭载于可携式电子产品上的光学系统,如美国专利第7, 869, 142号所示,多 采用四片式透镜结构为主,但由于智能手机(Smart Phone)与平板电脑(Tablet PC)等高 规格移动装置的盛行,带动光学系统在像素与成像品质上的迅速攀升,已知的光学系统将 无法满足更高阶的摄影系统。 目前虽然有进一步发展五片式光学系统,如美国专利第8, 189, 273号所示,但其 光圈配置与第一透镜的面形设计,无法有效提升光线汇聚的能力,进而使光学系统总长较 大,不利于手机等可携式装置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结像镜头系统组,在大光圈条件的配置下,第一透镜具有较佳的 光线汇聚能力,且有助于提升第一透镜屈折力的配置,有效降低总长度。 依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结像镜头系统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 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凸面。第二 透镜具有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第五 透镜具有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像侧表面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其物 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结像镜头系统组具有五枚非粘合且具有屈折力的透镜,其 还包含一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第一透镜物侧表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 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AG11,第一透镜物侧表面与像侧 表面间平行于光轴的非轴上最小水平距离为ET1,第一透镜的焦距为Π ,第三透镜的焦距 为f3,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其满足下列条件: 1. 75<SAG11/ET1 ; 0〈fl/|f3|〈0· 8 ;以及 R4/f4<0〇 依据本专利技术另提供一种结像镜头系统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 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凸面。第二 透镜具有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其 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像侧表面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 皆为非球面。结像镜头系统组具有五枚非粘合且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且其还包含光圈,设置 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第一透镜物侧表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 效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AG11,第一透镜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间平行于光轴的 非轴上最小水平距离为ET1,第一透镜的焦距为Π ,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第一透镜物侧表 面至光圈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Drls,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其满足下列条件: 1. 75<SAG11/ET1 ; 0〈fl/|f3|〈0. 8 ;以及 0· 50〈Drls/CTl〈0. 85。 当SAG11/ET1满足上述条件时,结像镜头系统组在大光圈条件的配置下,第一透 镜具有较佳的光线汇聚能力,且有助于提升第一透镜屈折力的配置,有效降低总长度。 当fl/|f3|满足上述条件时,可平衡第一透镜与第三透镜屈折力的配置,避免过 大的球差产生。 当R4/f4满足上述条件时,有助于减少结像镜头系统组的像差。 当Drls/CTl满足上述条件时,可提升第一透镜光线汇聚的能力。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一种结像镜头系统组的示意图; 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结像镜头系统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3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一种结像镜头系统组的示意图; 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结像镜头系统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5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一种结像镜头系统组的示意图; 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结像镜头系统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7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一种结像镜头系统组的示意图; 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结像镜头系统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9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的一种结像镜头系统组的示意图; 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结像镜头系统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11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例的一种结像镜头系统组的示意图; 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结像镜头系统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13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七实施例的一种结像镜头系统组的示意图; 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结像镜头系统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以及 图15绘示依照图1实施方式中结像镜头系统组第一透镜参数SAG11及ET1的示 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种结像镜头系统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五枚非粘合且具有屈折力的透镜, 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结像镜头系统组还包含光圈,设 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 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为五枚具有屈折力的非粘合 透镜,意即两相邻的透镜彼此间设置有空气间距。由于粘合透镜的制程较非粘合透镜复杂, 特别在两透镜的粘合面需拥有高准度的曲面,以便达到两透镜粘合时的高密合度,且在粘 合的过程中,也可能因偏位而造成密合度不佳,影响整体光学成像品质。因此,本专利技术结像 镜头系统组提供五枚非粘合透镜,以改善粘合透镜所产生的问题。 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凸面。借此,可适当调整第一透镜的正屈折 力强度,有助于缩短结像镜头系统组的总长度。 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表面可为凹面。借此,可修正第一透镜产生的像 差。 第三透镜的像侧表面可为凸面,可降低结像镜头系统组的敏感度。 第五透镜的物侧表面可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像侧表面离轴 处具有至少一凸面。借此,可使结像镜头系统组的主点(Principal Point)远离成像面,有 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并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的角度,进一步可修 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于 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AG11 (若水平位移朝向像侧,SAG11为正值;若水平位移朝向物 侦牝SAG11为负值),第一透镜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间平行于光轴的非轴上最小水平距 离为ET1 (其中ET1的范围不限于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的有效径内),其满足下列条件: 1. 75〈SAG11/ET1。在结像镜头系统组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凸面;一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为凸面;一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以及一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像侧表面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其中,该结像镜头系统组具有五枚非粘合且具有屈折力的透镜,该结像镜头系统组还包含一光圈,设置于一被摄物与该第一透镜间,其中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AG11,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间平行于光轴的非轴上最小水平距离为ET1,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其满足下列条件:1.75<SAG11/ET1;0<f1/|f3|<0.8;以及R4/f4<0。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3.20 TW 1021098851. 一种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凸面; 一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 一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为凸面; 一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以及 一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像侧表面离轴处具有至少 一凸面,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其中,该结像镜头系统组具有五枚非粘合且具有屈折力的透镜,该结像镜头系统组还 包含一光圈,设置于一被摄物与该第一透镜间,其中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在光轴上的交点 至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AG11,该第一透镜物 侧表面与像侧表面间平行于光轴的非轴上最小水平距离为ET1,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Π , 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 其满足下列条件: 1.75<SAG11/ET1 ; 0〈fl/|f3|〈0· 8 ;以及 R4/f4<0〇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一成 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该光圈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其满足下列条件: 0.85〈SL/TTL〈0. 95。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 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其满足下列条件: 0. 02〈T12/CT1〈0. 15。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 半径为R1,该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 -2. 0<(R1+R2)/(R1-R2)<-〇. 90〇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五透镜物侧表面为凸面。7.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第 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该结像镜头系统组的入射瞳直径为EPD,其满足下 列条件: 1. 3〈Td/EPD〈l. 85。8.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光 圈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Drls,该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其满足下列条件: 0·50〈Drls/CTl〈0. 85。9.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结像镜头系统组的焦距为 f,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其满足下列 条件: 0<|f/f3| + |f/f4| + |f/f5|<2. 0〇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结像镜头系统组的焦距为 f,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其满足下列 条件: 0. 2<|f/f3| + |f/f4| + |f/f5|<l.0〇11.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为CT4,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其满足下列条件: 0. 15〈CT4/CT5〈0. 90。12.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在光 轴上的交点至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AG11,该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间平行于光轴的非轴上最小水平距离为ET1,其满足下列条 件: 1.85〈SAG11/ET1〈5. 0。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 度为CT1,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满足下列条件: 2.5〈CT1/CT2〈4. 5。14.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 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该结像镜头系统组的入射瞳直径为EPD,其满足 下列条件: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相岐许伯纶陈纬彧
申请(专利权)人: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