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热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438641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17 14: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供热水装置,包括储热水箱(3)、供水管(12)、加热装置(10)和出热水管路(19),进水管路(18)或供水管(12)具有主流路(18a)和将主流路(18a)分流的副流路(18b),主流路(18a)具有以在主流路(18a)能够装卸的方式形成的将流入的水的水质改变成难以产生水垢的水质并使其流出的水质调整部(23)、设置于水质调整部(23)的上游侧并关闭流路的第一截止阀(25a)、设置于水质调整部(23)的下游侧并关闭流路的第二截止阀(25b),由此,不必停止供热水装置的运转,能进行抑制水垢析出的水质调整部的维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供热水装置
[0001 ] 本专利技术涉及供热水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作为这种供热水装置,有的是将被加热装置所加热的高温的热水储存在储热水箱来使用所储存的热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 图3表示专利文献I中所述的现有的供热水装置。如图3所示,供热水装置包括:具有气体冷却器(供热水热交换器)101的热泵单元102、以及储存水和所生成的热水的储热水箱103的储热水单元104。 热泵单元102通过使用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105、气体冷却器101、膨胀阀(减压装置)106、蒸发器107连接成环状而构成。另外,储热水箱103的下部、循环泵108、气体冷却器101、储热水箱103的上部分别用配管连接,形成水回路。 另外,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供热水装置,在储热水箱103的下部与气体冷却器1I之间的水回路中,配备将抑制水垢生成的抑制剂供给水回路的水质调整部(添加器)109。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6957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前述现有的结构中存在以下的课题,在需要进行更换水质调整部等的维修的情况下,操作员需要停止热水装置的运转,由此,水质调整部的维修变得复杂。 本专利技术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水质调整部的维护性的供热水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前述现有的课题,本专利技术是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储存热水的储热水箱;向所述储热水箱的下部供水的供水管;从所述储热水箱的所述下部导出所述水的进水管路;将来自所述进水管路的所述水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和将由所述加热装置加热的所述水供给至所述储热水箱的上部的出热水管路,所述进水管路或所述供水管具有主流路和将所述主流路分流的副流路,所述主流路包括:以在所述主流路能够装卸的方式形成的水质调整部,该水质调整部使流入的所述水改变成难以产生水垢的水质并流出;第一截止阀(shutoffvalve),设置于所述水质调整部的上游侧来关闭流路;和第二截止阀,设置于所述水质调整部的下游侧来关闭流路。 由此,利用第一截止阀与第二截止阀来关闭主流路,水流过副流路的状态,即在供热水装置运转的状态下,能够进行水质调整部的维修。 专利技术效果 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水质调整部的维修性提高的供热水装置。 符号说明 3储水箱 8循环泵 10加热装置 12供水管 18进水管路 18a主流路 18b副流路 19出水管路 23水质调整部 25a、25b 截止阀 26a排水阀 26b排水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供热水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该供热水装置的水质调整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3是现有的供热水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专利技术是一种供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储存热水的储热水箱;向所述储热水箱的下部供水的供水管;从所述储热水箱的所述下部导出所述水的进水管路;将来自所述进水管路的所述水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和将由所述加热装置加热的所述水供给至所述储热水箱的上部的出热水管路,所述进水管路或所述供水管具有主流路和将所述主流路分流的副流路,所述主流路包括:以在所述主流路能够装卸的方式形成的水质调整部,该水质调整部使流入的所述水改变成难以产生水垢的水质并流出;第一截止阀,设置于所述水质调整部的上游侧来关闭流路;和第二截止阀,设置于所述水质调整部的下游侧来关闭流路。 由此,利用第一截止阀与第二截止阀来关闭主流路,在水流过副流路中的状态下,能够进行水质调整部的维修。这样,不必停止供热水装置的运转,就能进行水质调整部的维修。 第二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特别是在第一专利技术中,所述主流路具有在所述第一截止阀与所述第二截止阀之间设置有排水阀的排水道。 由此,在关闭截止阀后从排水道进行排水,使第一截止阀与第二截止阀之间的压力下降至大气压后,能够进行水质调整部的维修。于是,水质调整部的维修性提高。另外,在长期不使用水质调整部的情况下,从排水道进行排水,从而能够防止因滞留在水质调整部内部的水的冻结所引起的水质调整部的破损。 第三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特别是在第一或第二专利技术中,所述排水阀设置于所述水质调整部的铅垂下方侧。 由此,能够有效地排出滞留在水质调整部中的水。另外,排水作业中水从排水阀排出的情况下,也能抑制水溅到操作员身上,更有效地进行水质调整部的维修。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 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供热水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供热水装置包括:加热装置10、储热水单元4、水质调整单元40。 加热装置10是热泵单元,用制冷剂配管将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5、在制冷剂与水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11、将制冷剂减压的减压装置(膨胀阀)6、以及在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蒸发器7连接成环状而形成。二氧化碳在制冷剂配管中循环。作为制冷剂使用二氧化碳,热泵单元的高压侧的压力成临界压力以上。 储热水单元4包括储存水的储热水箱3。供水管12与储热水箱3的下部连接。在供水管12设置有减压阀13。从自来水管供给的水在减压阀13被减压后,从储热水箱3的下部流入。供水管12向储热水箱3的下部供水。另外,供热水管14与储热水箱3的上部连接。储存在储热水箱3内部的热水从供热水管14供给龙头、喷头、浴缸等供热水终端17。 另外,储热水单元4包括:从减压阀13的下游侧的供水管12分支,与供热水管14连接的旁通管16。此外,在供热水管14与旁通管16之间配置有混合阀15。从储热水箱3的上部向供热水管14流出的高温热水在混合阀15,与流经旁通管16的水混合,温度被调整后,通过供热水管14供给供热水终端17。 储热水箱3的下部与热交换器11用进水管路18连接。进水管路18从储热水箱3的下部导出。加热装置10加热从进水管路18送出的水。另外,热交换器11与储热水箱3的上部用出热水管路19连接。出热水管路19将在加热装置10加热的水供给至储热水箱3的上部。由此,储热水箱3的下部、热交换器11、储热水箱3的上部依次与进水管路18和出热水管路19成环状连接,形成水回路。在储热水单元4的内部的进水管路18,设置有将储热水箱3的下部的水向热交换器11压送的循环泵8。 进水管路18具有:王流路18a、和将王流路18a分流的副流路18b。在王流路18a配置有后述的水质调整单元40。 在加热储热水箱3内部的水的加热运转时,储存在储热水箱3的下部的水经由进水管路18流入热交换器11。流入热交换器11的水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被加热的高温的热水流经出热水管路19,流入储热水箱3的上部。 另外,在位于加热装置10的内部的出热水管路19,配置有检测被加热装置10加热的水的温度的水温传感器20a。另外,从压缩机5至热交换器11的制冷剂配管中配置有制冷剂温度传感器20b。进一步,在加热装置10的内部,配置有测定外部空气温度的外部空气温度传感器21。此外,外部空气温度传感器21优选配置于蒸发器7,且配置于蒸发器7的上风侧。 水质调整单元40配置于进水管路18的主流路18a。水质调整单元40包括:将流入的水改变成难以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供热水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供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储存热水的储热水箱;向所述储热水箱的下部供水的供水管;从所述储热水箱的所述下部导出所述水的进水管路;将来自所述进水管路的所述水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和将由所述加热装置加热的所述水供给至所述储热水箱的上部的出热水管路,所述进水管路或所述供水管具有主流路和将所述主流路分流的副流路,所述主流路包括:以在所述主流路能够装卸的方式形成的水质调整部,该水质调整部使流入的所述水改变成难以产生水垢的水质并流出;第一截止阀,设置于所述水质调整部的上游侧来关闭流路;和第二截止阀,设置于所述水质调整部的下游侧来关闭流路。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3.13 JP 2013-0500231.一种供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储存热水的储热水箱; 向所述储热水箱的下部供水的供水管; 从所述储热水箱的所述下部导出所述水的进水管路; 将来自所述进水管路的所述水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和 将由所述加热装置加热的所述水供给至所述储热水箱的上部的出热水管路, 所述进水管路或所述供水管具有主流路和将所述主流路分流的副流路, 所述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原启太郎柳泽忠三好大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