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车用轴承外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434540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17 11: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车用轴承外圈。它解决了现有技术设计不够合理等技术问题。包括圈体、第一柱形通孔、环形凸圈、第一滚道、第二滚道、第一锥形环体、第二锥形环体、第一止位部、第二止位部、第一环形让位槽、第二柱形通孔、第三锥形环体、第二环形让位槽、第三柱形通孔与第四锥形环体,第一滚道与第二滚道内均设有储油槽,储油槽分别连接有进油通道,进油通道呈V形分布且进油通道分别与设置在圈体外侧的进油孔相连通,圈体包括圆筒体,圆筒体两端分别周向设有倾斜部,且倾斜部与圆筒体端部之间设有弧形过渡部。本新型车用轴承外圈的优点在于:精度高,使用时钢珠滚动顺畅,强度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车用轴承外圈。它解决了现有技术设计不够合理等技术问题。包括圈体、第一柱形通孔、环形凸圈、第一滚道、第二滚道、第一锥形环体、第二锥形环体、第一止位部、第二止位部、第一环形让位槽、第二柱形通孔、第三锥形环体、第二环形让位槽、第三柱形通孔与第四锥形环体,第一滚道与第二滚道内均设有储油槽,储油槽分别连接有进油通道,进油通道呈V形分布且进油通道分别与设置在圈体外侧的进油孔相连通,圈体包括圆筒体,圆筒体两端分别周向设有倾斜部,且倾斜部与圆筒体端部之间设有弧形过渡部。本新型车用轴承外圈的优点在于:精度高,使用时钢珠滚动顺畅,强度高。【专利说明】新型车用轴承外圈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配件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车用轴承外圈。
技术介绍
轴承是机械工程或汽车中应用最广的部件之一,大部分轴承主要包括外圈、滚动体、保持架、内圈组成,外圈通常在轴承座内或机械部件壳体内起支承作用,常见的轴承外圈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加工后的轴承的质量,但是常见的轴承外圈存在着:结构强度低,精度低,不易加工,装配后的轴承转动不够顺畅等问题,除此之外,现有的外圈粗车件由于外壁直径是相同的,在机械设备上安装使用这种轴承时,会造成轴承的受力点不是很牢固,受力强度也不够的问题。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轴承外圈,包括外圈本体,所述外圈本体的内壁周向设置有供滚珠滚动的滚道,所述外圈主体在滚道的前端和后端设置有便于放置密封圈的第一台阶和第二台阶,所述滚道上设置有润滑衬垫,新型的轴承外圈,其滚道内侧设置有润滑衬垫。 上述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现有技术的部分问题,尤其是润滑度低,但是该方案的未能彻底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特别是强度低和稳定性差的技术问题,无形中降低了成品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设计更为合理的新型车用轴承外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新型车用轴承外圈,包括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圈体的内侧中部周向设有具有第一柱形通孔的环形凸圈,所述的第一柱形通孔的一端连接有第一滚道,另一端连接有第二滚道,且所述的第一滚道与第二滚道分别对称设置在第一柱形通孔的两端,所述的第一柱形通孔与第一滚道之间设有第一锥形环体,所述的第一柱形通孔与第二滚道之间设有第二锥形环体,所述的第一滚道连接有呈直圆柱形的第一止位部,所述的第二滚道连接有呈直圆柱形的第二止位部,所述的第一止位部通过第一环形让位槽与第二柱形通孔相连,且所述的第二柱形通孔外端设有第三锥形环体,所述的第二止位部通过第二环形让位槽与第三柱形通孔相连,且所述的第三柱形通孔外端设有第四锥形环体,所述的第一锥形环体的直径等于第二锥形环体的直径,所述的第一止位部的直径与第二止位部的直径相等,所述的第一环形让位槽的直径大小等于第二环形让位槽的直径大小,所述的第二柱形通孔的直径大小等于第三柱形通孔的直径大小,所述的第三锥形环体的直径与第四锥形环体的直径相等,所述的第一滚道与第二滚道内均设有储油槽,所述的储油槽分别连接有进油通道,所述的进油通道呈V形分布且所述的进油通道分别与设置在圈体外侧的进油孔相连通,所述的圈体包括圆筒体,所述的圆筒体两端分别周向设有倾斜部,且所述的倾斜部与圆筒体端部之间设有弧形过渡部。该结构中的圈体内两端直径相等,使得本外圈结构强度高,第一止位部与第二止位部具有防止钢珠脱离的作用,预留的储油槽使得组装好的轴承内的钢珠滚动顺畅。 在上述的新型车用轴承外圈中,所述的倾斜部与圆筒体的外侧面之间形成第一夹角,且所述的第一夹角的大小为10°。 在上述的新型车用轴承外圈中,所述的第二柱形通孔内侧与第三锥形环体的内锥面之间以及第三柱形通孔内侧与第四锥形环体的内锥面之间均形成第二夹角,且所述的第二夹角的大小为30°。 在上述的新型车用轴承外圈中,所述的第一锥形环体的内锥面与第一柱形通孔的内侧之间形成第三夹角,且所述的第三夹角的大小为30°。 在上述的新型车用轴承外圈中,所述的第一环形让位槽与第二环形让位槽均呈U形。 在上述的新型车用轴承外圈中,所述的第一止位部的直径大小小于第二柱形通孔的直径大小。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新型车用轴承外圈的优点在于:设计更合理,精度高,使用时轴承内的钢珠滚动顺畅,强度高,各部件连接牢固,结构简单且易于制造。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图1中B处的放大图。 图中,圈体1、圆筒体11、倾斜部12、弧形过渡部13、环形凸圈2、第一柱形通孔21、第一滚道22、第二滚道23、第一锥形环体24、第二锥形环体25、第一止位部26、第二止位部27、第二柱形通孔28、第一环形让位槽281、第三锥形环体282、第三柱形通孔29、第二环形让位槽291、第四锥形环体292、储油槽3、进油通道4、进油孔5、第一夹角α 1、第二夹角α 2、第三夹角α 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3所示,本新型车用轴承外圈,包括圈体I,圈体I的内侧中部周向设有具有第一柱形通孔21的环形凸圈2,第一柱形通孔21的一端连接有第一滚道22,另一端连接有第二滚道23,且第一滚道22与第二滚道23分别对称设置在第一柱形通孔21的两端,第一柱形通孔21与第一滚道22之间设有第一锥形环体24,第一柱形通孔21与第二滚道23之间设有第二锥形环体25,第一滚道22连接有呈直圆柱形的第一止位部26,第二滚道23连接有呈直圆柱形的第二止位部27,第一止位部26通过第一环形让位槽281与第二柱形通孔28相连,且第二柱形通孔28外端设有第三锥形环体282,第二止位部27通过第二环形让位槽291与第三柱形通孔29相连,且第三柱形通孔29外端设有第四锥形环体292,第一锥形环体24的直径等于第二锥形环体25的直径,第一止位部26的直径与第二止位部27的直径相等,第一环形让位槽281的直径大小等于第二环形让位槽291的直径大小,第二柱形通孔28的直径大小等于第三柱形通孔29的直径大小,第三锥形环体282的直径与第四锥形环体292的直径相等,第一滚道22与第二滚道23内均设有储油槽3,储油槽3分别连接有进油通道4,进油通道4呈V形分布且进油通道4分别与设置在圈体I外侧的进油孔5相连通,圈体I包括圆筒体11,圆筒体11两端分别周向设有倾斜部12,且倾斜部12与圆筒体11端部之间设有弧形过渡部13,该结构中的圈体I内两端直径相等,使得本外圈结构强度高,第一止位部26与第二止位部27具有防止钢珠脱离的作用,预留的储油槽3使得组装好的轴承内的钢珠滚动顺畅。 本实施例中的倾斜部12与圆筒体11的外侧面之间形成第一夹角α 1,且第一夹角α I的大小为10°。进一步地,这里的第二柱形通孔28内侧与第三锥形环体282的内锥面之间以及第三柱形通孔29内侧与第四锥形环体292的内锥面之间均形成第二夹角α2,且第二夹角α 2的大小为30°。更一步地,这里的第一锥形环体24的内锥面与第一柱形通孔21的内侧之间形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车用轴承外圈,包括圈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圈体(1)的内侧中部周向设有具有第一柱形通孔(21)的环形凸圈(2),所述的第一柱形通孔(21)的一端连接有第一滚道(22),另一端连接有第二滚道(23),且所述的第一滚道(22)与第二滚道(23)分别对称设置在第一柱形通孔(21)的两端,所述的第一柱形通孔(21)与第一滚道(22)之间设有第一锥形环体(24),所述的第一柱形通孔(21)与第二滚道(23)之间设有第二锥形环体(25),所述的第一滚道(22)连接有呈直圆柱形的第一止位部(26),所述的第二滚道(23)连接有呈直圆柱形的第二止位部(27),所述的第一止位部(26)通过第一环形让位槽(281)与第二柱形通孔(28)相连,且所述的第二柱形通孔(28)外端设有第三锥形环体(282),所述的第二止位部(27)通过第二环形让位槽(291)与第三柱形通孔(29)相连,且所述的第三柱形通孔(29)外端设有第四锥形环体(292),所述的第一锥形环体(24)的直径等于第二锥形环体(25)的直径,所述的第一止位部(26)的直径与第二止位部(27)的直径相等,所述的第一环形让位槽(281)的直径大小等于第二环形让位槽(291)的直径大小,所述的第二柱形通孔(28)的直径大小等于第三柱形通孔(29)的直径大小,所述的第三锥形环体(282)的直径与第四锥形环体(292)的直径相等,所述的第一滚道(22)与第二滚道(23)内均设有储油槽(3),所述的储油槽(3)分别连接有进油通道(4),所述的进油通道(4)呈V形分布且所述的进油通道(4)分别与设置在圈体(1)外侧的进油孔(5)相连通,所述的圈体(1)包括圆筒体(11),所述的圆筒体(11)两端分别周向设有倾斜部(12),且所述的倾斜部(12)与圆筒体(11)端部之间设有弧形过渡部(1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润超
申请(专利权)人:德清恒丰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