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414434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11 00: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在好氧池中设有第一曝气件和第二曝气件,在厌氧池中设置网状脱氧框,并将预脱硝池、厌氧池和缺氧池设计成筒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好氧池内设置双曝气件,可使好氧池内保持充足的含氧量;在厌氧池内设置网状脱氧框,可使流入厌氧池的液体均经过网状脱氧框进行脱氧处理,从而保障厌氧池内的厌氧环境;增设预脱硝池可强化脱氮除磷的效果,从而提高污水处理效果。预脱硝池、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的分区方式可减少水流死角,提高水紊乱程度,从而使泥水混合更充分,提高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在较小的体积下保持较好的污水处理效果,污水处理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危害日益显现,“十二五”以来国家对环境污染的治理高度重视,特别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受到政府和人民的广泛关注。在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的新形势下,加强农村污水治理对于解决我国目前所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农村地区产生的生活和生产污水具有分散、管网不易收集、水量不稳定等特点,因此不适合采用传统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目前市场上也推出了一些针对污水分散、管网不易收集、水量不稳定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但是,现有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好氧池通常存在液体溶氧不足的问题,从而使好氧池中的好氧微生物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厌氧池中的液体则通常存在溶氧过高的问题,从而使厌氧池中的厌氧微生物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设备内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等的分区方式使各池体内水流死角多,水紊乱程度小,泥水混合不充分,使得污染物的去除效率低;此外,现有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由于其体积有限,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等的容积较小,污水在各环节中进行处理的时间较短,因而处理效果较差,从而导致现有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普遍存在出水氮、磷不达标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在厌氧池中设计脱氧结构及在好氧池中设计双曝气结构,从而提供一种可降低厌氧池中氧含量并可提高好氧池中氧含量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外壳,以及设于外壳内并依次连通的调节池、预脱硝池、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沉淀池,所述好氧池的中部设有一与风机连接的曝气管,所述曝气管的下侧面设有孔径为2-5mm的第一气孔,形成第一曝气件;所述曝气管的上侧面设有孔径为0.8-2mm的第二气孔,形成第二曝气件;所述厌氧池的上端设有厌氧池溢流口,所述厌氧池的下端设有厌氧池进水口,所述厌氧池内且于厌氧池进水口的上方设有一与厌氧池横截面配合的网状脱氧框;所述网状脱氧框上设有挂耳,所述厌氧池的内壁上设有与挂耳配合的挂槽,所述网状脱氧框的顶部设有钩环,所述网状脱氧框外还设有一网套。进一步说,所述预脱硝池、厌氧池和缺氧池的池体由底板及分别与底板固定连接的第一筒状隔块、第二筒状隔块和第三筒状隔块构成。进一步说,所述好氧池位于缺氧池的外周。进一步说,所述第一筒状隔块和第三筒状隔块的下端分别设有厌氧池进水口和缺氧池导通口,所述第二筒状隔块和好氧池外壁分别设有厌氧池溢流口和好氧池溢流口。进一步说,所述沉淀池的上端设有一清水溢流口,沉淀池的下端设有一排淤泥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在好氧池内设置第一曝气件和第二曝气件,可使好氧池内保持充足的氧含量,从而使好氧池内的好氧微生物更好的发挥作用,提高好氧处理效果。在厌氧池内设置网状脱氧框,可使流入厌氧池的液体均经过网状脱氧框进行脱氧处理,从而保障厌氧池内的厌氧环境,使厌氧池内的厌氧微生物更好的发挥作用,提高厌氧处理效果。增设预脱硝池可强化脱氮除磷的效果,从而提高污水处理效果。此外,在污水处理装置中将预脱硝池设成筒状,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依次围绕在其外周,可减少水流死角,提高水紊乱程度,从而使泥水混合更充分,提高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在第一筒状隔块和第三筒状隔块的下端分别设置开口,在第二筒状隔块和好氧池的外壁分别设置溢流口,可使污水在池中的停留时间更长,有利于污水的处理效果。本技术通过在厌氧池中设计脱氧结构和在好氧池中设计双曝气结构,以及采用筒状池体的分区方式,可使污水处理设备在较小的体积下保持较好的污水处理效果,污水处理效率高,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 - 2002) 一级A标准。【附图说明】图1为好氧池的俯视示意图;图2为图1的好氧池的A-A剖视示意图;图3为厌氧池的俯视示意图;图4为图3的厌氧池的B-B剖视示意图;图5为图3的厌氧池拆除网状脱氧框后的B-B剖视示意图;图6为预脱硝池、厌氧池、缺氧池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图8为图7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的C-C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充分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介绍和说明。实施例参照图1-8,本实施例提供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外壳、调节池10、预脱硝池4、厌氧池3、缺氧池2、好氧池1、沉淀池5、淤泥池6和清水池7,以及设备控制间8。调节池10、预脱硝池4、厌氧池3、缺氧池2、好氧池1、沉淀池5设于外壳内并依次连通。淤泥池6和清水池7亦设于外壳内,并且分别与沉淀池5连通。调节池10上设有一出水口和一进水口,并在进水口处设进水口阀门,进水口通过管道与外部污水源连通。污水经过常规的初步处理,如经过格栅将固体废弃物隔除后,通过进水口流入调节池10中。污水在调节池10进行处理后经出水口和管道流入预脱硝池4中。如图6所示,预脱硝池4、厌氧池3和缺氧池2的池体由底板和与底板密封连接的第一筒状隔块42、第二筒状隔块32和第三筒状隔块22构成,并且在第一筒状隔块42、第二筒状隔块32和第三筒状隔块22的上边沿分别设有一加强圈。第一筒状隔块42与底板围成的容置空间为预脱硝池4的池体,呈桶形;第一筒状隔块42与第二筒状隔块32及底板围成的容置空间为厌氧池3的池体,第二筒状隔块32与第三筒状隔块22及底板围成的容置空间为为缺氧池2的池体。并且,在第一筒状隔块42的下端设有一厌氧池进水口 41,经预脱硝池4处理的液体可通过厌氧池进水口 41进入厌氧池3。第二筒状隔块32的上端设有厌氧池溢流口 31,经厌氧池3处理的液体可通过厌氧池溢流口 31进入缺氧池2中。第三筒状隔块22的下端设有缺氧池导通口 21,经缺氧池2处理的液体可通过缺氧池导通口 21进入好氧池I中。在预脱硝池4、厌氧池3和缺氧池2的底部均设有一排空阀92、93、94,用于排放池体内的液体以便于清洁和维护。此外,还设有一用于封盖预脱硝池4、厌氧池3、缺氧池2的盖体。盖上盖体后,可更好的控制池体内液体的氧含量。其中,厌氧池3的结构如图3-5所示。在第二筒状隔板32的下端并沿第二筒状隔板32的内壁设有一圈挂槽34,该挂槽34位于厌氧池进水口 41的上方。在厌氧池内设有网状脱氧框,网状脱氧框33的横截面亦呈环状,其大小与厌氧池的尺寸配合,且其高度为厌氧池池体高度的5%。沿网状脱氧框33的外周设有一圈与挂槽34配合的挂耳331,网状脱氧框33通过挂耳331卡扣在挂槽34中而固定于厌氧池内。在网状脱氧框33的顶部还对称设有一对钩环35,以便于通过铁钩等放取装置将网状脱氧框安放于厌氧池中或从厌氧池中取出。此外,在网状脱氧框33外还套设有一网套,可定期更换或清洗网套从而保障网状脱氧框33保持畅通不堵塞。在网状脱氧框33内填放固体脱氧剂,如海绵铁等,液体从厌氧池进水口 41进入厌氧池池体后会先流经网状脱氧框33,液体中溶解的氧与脱氧剂发生化学反应或被脱氧剂吸附,从而保障厌氧池内的厌氧环境,使厌氧微生物可更好的发挥作用,提高厌氧处理效果。如图1-2所示,好氧池池体由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以及设于外壳内并依次连通的调节池、预脱硝池、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沉淀池,所述好氧池的中部设有一与风机连接的曝气管,所述曝气管的下侧面设有孔径为2‑5mm的第一气孔,形成第一曝气件;所述曝气管的上侧面设有孔径为0.8‑2mm的第二气孔,形成第二曝气件;所述厌氧池的上端设有厌氧池溢流口,所述厌氧池的下端设有厌氧池进水口,所述厌氧池内且于厌氧池进水口的上方设有一与厌氧池横截面配合的网状脱氧框;所述网状脱氧框上设有挂耳,所述厌氧池的内壁上设有与挂耳配合的挂槽,所述网状脱氧框的顶部设有钩环,所述网状脱氧框外还设有一网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以及设于外壳内并依次连通的调节池、预脱硝池、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沉淀池,所述好氧池的中部设有一与风机连接的曝气管,所述曝气管的下侧面设有孔径为2-5mm的第一气孔,形成第一曝气件;所述曝气管的上侧面设有孔径为0.8-2mm的第二气孔,形成第二曝气件;所述厌氧池的上端设有厌氧池溢流口,所述厌氧池的下端设有厌氧池进水口,所述厌氧池内且于厌氧池进水口的上方设有一与厌氧池横截面配合的网状脱氧框;所述网状脱氧框上设有挂耳,所述厌氧池的内壁上设有与挂耳配合的挂槽,所述网状脱氧框的顶部设有钩环,所述网状脱氧框外还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裴廷权周洪昌李健驰黄金秀熊涌波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合续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