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飞专利>正文

一种婴儿腰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81330 阅读:2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04 02: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婴儿腰凳,包括腰带、肩带、凳体和护垫,其中,凳体的内侧面与腰带缝合连接、其外侧面与肩带缝合连接,护垫设置于凳体和腰带之间并其下边缘位于凳体下方,且护垫的抗变形强度高于凳体的抗变形强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案通过增设护垫,当凳体在婴儿重力作用下相对于腰带绕两者的连接点转动时,其下边缘与护垫相抵产生挤压力,而该部分挤压力经由护垫再施加至使用者腹部或骨盆,由于护垫对使用者腹部或者盆骨的施力面大于凳体对护垫的施力面,因此,在同等挤压力作用下使用者腹部或骨盆受力面的压强明显降低,从而缓解了凳体挤压力对使用者造成的不适感,提高了产品的用户体验。该产品尤其是适合于剖腹生产的妈妈使用。(*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种婴儿腰凳
本技术涉及婴儿护理用品
,特别涉及一种婴儿腰凳。
技术介绍
中国专利CN202536850U公开了一种婴儿腰凳的典型结构,该婴儿腰凳包括肩带、腰带和凳体,其中,凳体的内侧面与腰带固定连接,其外侧面与肩带连接。使用者可通过腰带和肩带,为婴儿提供与其自重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提升力。实际使用过程中,腰凳在婴儿自重下会相对于腰带绕两者的连接点转动,这样将会使腰凳的内侧下边缘对使用者的腹部或骨盆形成挤压力,造成使用者腹部或骨盆处的不适感,从而降低了用户体验度。尤其是对于使用该产品的剖腹产妈妈而言,不仅存在使用舒适度差的问题,最主要的是腰凳内侧下边缘可能挤压其手术刀口处,从而不利于刀口愈合。有鉴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对现有婴儿腰凳进行结构改进,以解决凳体的内侧下边缘挤压使用者腹部或骨盆而产生的不适感,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缺陷,本技术的核心目的在于,对现有婴儿腰凳进行结构优化,以解决现有产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凳体内侧下边缘挤压使用者腹部或骨盆,而造成腹部或骨盆不适感,从而提高用户体验。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提供的婴儿腰凳,包括腰带、肩带和凳体,所述凳体的内侧与所述腰带连接、其外侧与所述肩带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护垫,所述护垫设置于所述腰带和所述凳体之间,并且其下边缘位于所述凳体下方,所述护垫的抗变形强度高于所述凳体的抗变形强度。优选地,竖直方向上,所述凳体的下边缘位于所述护垫的中部。优选地,所述护垫的截面形状呈“L”字型,其竖直部位于所述腰带和所述凳体之间、水平部相对于所述腰带向外侧延伸,所述竖直部和所述水平部通过圆弧面平滑过渡。优选地,所述护垫包括护垫布套和护垫芯,所述护垫芯包裹于所述护垫布套内,所述护垫通过所述护垫布套与所述腰带和所述凳体缝合连接,所述护垫芯的抗变形强度高于所述凳体的抗变形强度。优选地,所述护垫套包括布外罩和内衬,所述内衬具体为3D网布。优选地,所述布外罩具体牛津布外罩。优选地,所述护垫芯具体为塑料护垫芯、金属护垫芯或者树脂护垫芯。本技术所提供的婴儿腰凳包括腰带、肩带、凳体和护垫,其中,凳体的内侧面与腰带连接、其外侧面与肩带连接,护垫设置于凳体和腰带之间并其下边缘位于凳体下方,且护垫的抗变形强度高于凳体的抗变形强度。与现有技术中凳体下边缘直接挤压使用者腹部或骨盆相比,本方案通过在特定位置增设上述护垫,当凳体在婴儿重力作用下相对于腰带绕两者的连接点转动时,其下边缘与护垫相抵产生挤压力,而该部分挤压力经由护垫再施加至使用者腹部或骨盆。由于护垫设置于腰带和凳体之间且其下边缘位于凳体下方,护垫的抗变形强度高于凳体的抗变形强度,这样使得护垫对使用者腹部或者盆骨的施力面大于凳体对护垫的施力面,因此,在同等挤压力作用下,使用者腹部或骨盆受力面的压强明显降低,从而缓解了凳体挤压力对使用者造成的不适感,提高了产品的用户体验。该产品尤其是适合于剖腹生产的妈妈使用。本技术的一优选方案中,在竖直方向上,凳体的下边缘位于护垫的中部,这样配置可使凳体挤压力通过护垫均匀施加于使用者,从而可进一步的缓解使用者腹部或骨盆的不适感,进而提高了产品的用户体验。本技术的又一优选方案中,护垫的截面形状呈“L”字型,其竖直部位于腰带和凳体之间并与两者缝合连接,其水平部相对于腰带向外侧延伸,并且竖直部和水平部通过圆弧面平滑过渡。本方案通过进一步的限定护垫的具体结构,在婴儿自重下护垫随凳体相对于腰带绕连接点转动时,使用者腹部或骨盆与护垫的接触面均为平滑曲面,可避免了采用锋利护垫下边缘挤压腹部或骨盆而造成的不适感,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了用户体验。【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本技术所提供的婴儿腰凳【具体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中所示婴儿腰竟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1中所示婴儿腰竟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1至图3中附图标记与各个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I腰带、2肩带、3凳体、4护垫、41护垫布外套、42护垫芯。【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婴儿腰凳,通过在凳体和腰带之间增设护垫,来减小使用时凳体下边缘施加于使用者腹部或骨盆造成的压强,从而减缓其不适感,进而提闻用户体验。现结合附图,来说明本技术所提供的婴儿腰凳的具体结构。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涉及的方位词“内”和“外”是以使用状态下以使用者为参考体而设定的,即“内”是指面向使用者一侧,相应地,“外”是指背对使用者一侧,而方位词“下”是以说明书附图为基准设定,因此,上述方位词的出现并不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请参见图1至图3,其中,图1示出了本技术所提供的婴儿腰凳【具体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中所示婴儿腰竟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1中所示婴儿腰凳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方案所提供的婴儿腰凳包括腰带1、肩带2、凳体3和护垫4,其中,凳体3的内侧面与腰带I缝合连接、其外侧面与肩带2缝合连接,护垫4设置于凳体3和腰带I之间并其下边缘位于凳体3下方,且护垫4的抗变形强度高于凳体3的抗变形强度。与现有技术中凳体3下边缘直接挤压使用者腹部或骨盆相比,本方案通过在特定位置增设上述护垫4,当凳体3在婴儿重力作用下相对于腰带I绕两者的连接点转动时,其下边缘与护垫4相抵产生挤压力,而该部分挤压力经由护垫4再施加至使用者腹部或骨盆。由于护垫4设置于腰带I和凳体3之间且其下边缘位于凳体下方,护垫4的抗变形强度高于凳体3的抗变形强度,这样使得护垫4对使用者腹部或者盆骨的施力面大于凳体3对护垫4的施力面,因此,在同等挤压力作用下使用者腹部或骨盆受力面的压强明显降低,从而缓解了凳体挤压力对使用者造成的不适感,提高了产品的用户体验。该产品尤其是适合于剖腹生产的妈妈使用。进一步,如图2所示,为了提高护垫4传递凳体3内侧下边缘挤压力的均匀性,在竖直方向上,凳体3的下边缘位于护垫4的中部,这样配置可使凳体3挤压力通过护垫4均匀施加于使用者,从而可进一步的缓解使用者腹部或骨盆的不适感,进而提高了产品的用户体验。当然,在满足分散传递凳体3挤压力功能、加工及装配工艺要求的基础上,装配过程中根据婴儿腰凳的具体结构可调整护垫4和凳体3的相对位置。更进一步,如图3所示,护垫4的截面形状呈“L”字型,其竖直部位于腰带I和凳体3之间并与两者缝合连接,其水平部相对于腰带I向外侧延伸,并且竖直部和水平部通过圆弧面平滑过渡。本方案通过进一步的限定护垫4的具体结构,在婴儿自重下护垫4随凳体3相对于腰带I绕连接点转动时,使用者腹部或骨盆与护垫4的接触面均为平滑曲面,可避免了采用锋利护垫4下边缘挤压腹部或骨盆而造成的不适感,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了用户体验。可以理解,在满足分散传递凳体3挤压力功能、加工及装配工艺要求的基础上,护垫4亦可为平板状结构。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构成婴儿腰凳的腰带1、肩带2和凳体3三者的具体结构以及相互间的位置和连接关系为成熟的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现有技术完全可实现,故而在此不再赘述。接下来,结合图3着重说明护垫4的具体结构及其材质。如图3所示,护垫4包括护垫布套41和护垫芯42,护垫芯41的抗变形强度高于凳体3的抗变形强度并包裹于护垫布套41内,护垫4通过护垫布套41与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婴儿腰凳,包括腰带(1)、肩带(2)和凳体(3),所述凳体(3)的内侧与所述腰带(1)连接、其外侧与所述肩带(2)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护垫(4),所述护垫(4)设置于所述腰带(1)和所述凳体(3)之间,并且其下边缘位于所述凳体(3)下方,所述护垫(4)的抗变形强度高于所述凳体(3)的抗变形强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婴儿腰凳,包括腰带(I)、肩带⑵和凳体(3),所述凳体(3)的内侧与所述腰带⑴连接、其外侧与所述肩带⑵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护垫(4),所述护垫(4)设置于所述腰带(I)和所述凳体(3)之间,并且其下边缘位于所述凳体(3)下方,所述护垫(4)的抗变形强度高于所述凳体(3)的抗变形强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腰凳,其特征在于,竖直方向上,所述凳体(3)的下边缘位于所述护垫(4)的中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腰凳,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垫(4)的截面形状呈“L”字型,其竖直部位于所述腰带(I)和所述凳体(3)之间、水平部相对于所述腰带(I)向外侧延伸,所述竖直部和所述水平部通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军月
申请(专利权)人:杨飞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