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带状排水管,包括沿横向隔开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第一、二表面上端之间形成上表面,第一、二表面下端之间形成下表面,一流道形成于第一、二表面及上、下表面之间,并在带状排水管周面形成数道环槽,各环槽底面形成延伸至流道的第一、二、三、四通孔,第一、二、三、四通孔由下而上的间隔排列,由此,当土地中的含水量上升时,能依序的经由第一、二、三、四通孔进入流道中排向蓄水区域。(*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状排水管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带状排水管,尤指一种纵向深入的埋设在地面中,当土地中的含水量不断上升时,能及时迅速的流入排水管向外排出的带状排水管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排水管端面为圆形状,圆形排水管表面具有延伸至管内壁的数个通孔,圆形排水管埋入土地中,当地面中的水上升至通孔高度时,即可经由通孔流入圆形排水管中,以收集雨水或将土地之中上升的含水量导引至蓄水区域,而能达到蓄水防洪作用。现有的圆形排水管通常是以合成树脂制成,而由于圆形排水管埋入土地中易因土壤挤压,造成圆形排水管扭曲变形而降低了疏导排水效果,且圆形排水管的纵向高度较纵向竖立的长形端面短,因而在圆弧表面所形成的数个通孔,在纵向高度的分布上过于密集,造成所能涵盖的高度区间太过狭窄,如深入的埋设在土地中,当土地中的含水量稍一上升即淹没了整个圆形排水管,而失去了调节排水作用,如浅埋在土地中,则要等到水位上升到相当接近地面的高度,才能流入圆形排水管中,而无法发挥迅速及时的调节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带状排水管,包括沿横向隔开的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第一及第二表面上端形成一上表面,第一及第二表面下端形成一下表面,上表面及下表面沿纵向隔开的距离大于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沿横向隔开的距离,第一表面、第二表面、上表面及下表面之间界定出一流道,数道环槽环绕通过第一、二表面及上、下表面,数个第一通孔,各第一通孔由第一及第二表面的各环槽底面延伸至流道,且各第一通孔靠近下表面,数个第二通孔,各第二通孔由第一及第二表面的各环槽底面延伸至流道,以及各第二通孔位于各第一通孔上缘且与各第一通孔隔开,一不织布层包覆在第一、第二表面及上、下表面外围,带状排水管要被纵向的埋设在土地中,造成上表面靠近地面且下表面远离地面,当土地中的含水量之水位上升至第一通孔高度时,水由第一通孔进入流道中排出,及当水位持续上升至第二通孔高度时,水由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进入流道中排出。以及包括数个第三通孔,各第三通孔由第一及第二表面的各环槽延伸至流道,各第三通孔位于各第二通孔上缘且与各第二通孔隔开。以及包括数个第四通孔,各第四通孔由邻近上表面的各环槽延伸至流道,各第四通孔位于各第三通孔上缘且与各第三通孔隔开。本技术带状排水管,形成纵向长形端面的埋设在土地中,而当土地中的含水量上升时,水先由第一通孔及时迅速的进入排水管中加以排出,当含水量的水位继续上升时,上升的水位再向上经由第二、第三及第四通孔进入排水管向外排出,因此,本技术对于区域性的含水量能达到良好调节作用,且相较于圆形排水管而言,本技术能更深入的埋设在土地中,而能及时迅速的对于上升水位进行调节作用。其中,进一步包括数个第三通孔,各第三通孔由第一及第二表面的各环槽延伸至流道,各第三通孔位于各第二通孔上缘且与各第二通孔隔开,因而当土地中的含水量上升且由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进入流道后,再上升至第三通孔的水位高度,水由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及第三通孔进入流道中排出。其中,进一步包括数个第四通孔,各第四通孔由邻近上表面的各环槽延伸至流道,各第四通孔位于各第三通孔上缘且与各第三通孔隔开,因而当土地中的含水量由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及第三通孔进入流道后,再上升至第四通孔的水位高度的水由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及第四通孔进入流道中排出。其中,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的流道内壁面上形成数根支柱,各支柱撑住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以避免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遭外力挤压变形而堵塞流道。【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纵向竖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技术带状排水管组合的纵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组合侧视图。图4为图3的4-4剖线剖视图。图5为图3的5-5剖线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埋设在土地中对于含水量的水位上升后进行排水的实施例图。【符号说明】10带状排水管20第一表面22第二表面24上表面26下表面28环槽30支柱32第一通孔34第二通孔36第三通孔38第四通孔40支柱42不织布层44 土地46水位【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所有图式仅便于解释本技术基本结构及原理,图式中将对构成较佳实施例的组件的数目、位置、关系、及尺寸的延伸将有所说明,在阅读及了解本技术的结构及原理后相关的变化实施属于业界技能。另外,在阅读及了解本技术的结构及原理后,配合特定力量、重量、强度、及类似要求的精确尺寸及尺寸比例的改变也属于业界技能。在不同图式中以相同标号来标示相同或类似组件;另外请了解文中诸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上”、“下”、“内”、“外”、“端”等等及类似用语仅便于看图者参考图中构造以及仅用于帮助描述本技术而已。依据图式所示,本技术带状排水管10包括横向隔开的一第一表面20及一第二表面22,第一表面20上端及第二表面22上端之间形成一上表面24,第一表面20下端及第二表面22下端之间形成一下表面26,上表面24及下表面26沿纵向隔开的距离大于第一表面20及第二表面22沿横向隔开的距离,第一表面20、第二表面22、上表面24及下表面26之间界定出中空的一流道30,以及在第一表面20、第二表面22、上表面24及下表面26上具有环绕的数道环槽28。依据图式显示,本技术带状排水管10的第一表面20及第二表面22的各环槽28中形成由环槽28底面延伸至流道30的数个第一通孔32,各第一通孔32靠近下表面26,以及带状排水管10的第一表面20及第二表面22的各环槽28中形成由环槽28底面延伸至流道30的数个第二通孔34,各第二通孔34位于各第一通孔32上缘且与各第一通孔32隔开,又,带状排水管10的第一表面20及第二表面22的各环槽28中形成由环槽28底面延伸至流道20的数个第三通孔36,各第三通孔36位于各第二通孔34上缘且与各第二通孔34隔开,以及带状排水管10的第一表面20及第二表面22的各环槽28中形成由环槽28底面延伸至流道30的数个第四通孔38,各第四通孔38位于各第三通孔36上缘并与各第三通孔36隔开,且各第四通孔38靠近上表面24。第一表面20与第二表面22之间的流道30内壁面上形成数根支柱40,各支柱40撑住第一表面20及第二表面22而能维持流道30宽度。带状排水管10的第一表面20、第二表面22、上表面24及下表面26外围包覆可渗透水的一不织布层42。为了方便说明假设带状排水管10纵向埋设于土地44中(如图6所示),以及沿着排水方向铺设至其他蓄水区域,因而带状排水管10的上表面24沿纵向的靠近地面且下表面26沿纵向的远离地面,以及上表面24靠近地面的距离,是由平齐地面至与地面距离约30公分的范围内,各第一、二、三、四通孔32、34、36、38沿纵向的长度约3至8公分,各第一、二、三、四通孔32、34、36、38沿纵向隔开的距离约3至8公分,而当土地44中的含水量上升至水位46高于第一通孔32的高度时,水即渗透过不织布层42及由第一通孔32进入流道30中,因而上升的水经由流道30排向蓄水区域,而当土地44中的含水量若继续上升至水位46高于第二通孔34的高度时,水即渗透过不织布层42且经由各第一通孔32及各第二通孔34的进入流道30中,及通过流道30排向蓄水区域,依此方式,当水继续上升至水位46高于第三通孔36、第四通孔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状排水管,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沿横向隔开的一第一表面(20)及一第二表面(22),第一及第二表面(20、22)上端形成一上表面(24),第一及第二表面(20、22)下端形成一下表面(26),上表面(24)及下表面(26)沿纵向隔开的距离大于第一表面(20)及第二表面(22)沿横向隔开的距离,第一表面(20)、第二表面(22)、上表面(24)及下表面(26)之间界定出一流道(30),数道环槽(28)环绕通过第一表面(20)、第二表面(22)、上表面(24)及下表面(26),数个第一通孔(32),各第一通孔(32)由第一及第二表面(20、22)的各环槽(28)底面延伸至流道(30),且各第一通孔(32)靠近下表面(26),数个第二通孔(34),各第二通孔(34)由第一及第二表面(20、22)的各环槽(28)底面延伸至流道(30),各第二通孔(34)位于各第一通孔(32)上缘且与各第一通孔(32)隔开,一不织布层(42)包覆在第一表面(20)、第二表面(22)、上表面(24)及下表面(26)外围,带状排水管(10)要被纵向的埋设在土地(44)中,使上表面(24)靠近地面而下表面(26)远离地面,当土地(44)中含水量的水位(46)上升至第一通孔(32)高度时,水由第一通孔(32)进入流道(30)中排出,及当水位(46)持续上升至第二通孔(34)高度时,水由第一通孔(32)及第二通孔(34)进入流道(30)中排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状排水管,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沿横向隔开的一第一表面(20)及一第二表面(22),第一及第二表面(20、22)上端形成一上表面(24),第一及第二表面(20、22)下端形成一下表面(26),上表面(24)及下表面(26)沿纵向隔开的距离大于第一表面(20)及第二表面(22)沿横向隔开的距离,第一表面(20)、第二表面(22)、上表面(24)及下表面(26)之间界定出一流道(30),数道环槽(28)环绕通过第一表面(20)、第二表面(22)、上表面(24)及下表面(26),数个第一通孔(32),各第一通孔(32)由第一及第二表面(20、22)的各环槽(28)底面延伸至流道(30),且各第一通孔(32)靠近下表面(26),数个第二通孔(34),各第二通孔(34)由第一及第二表面(20、22)的各环槽(28)底面延伸至流道(30),各第二通孔(34)位于各第一通孔(32)上缘且与各第一通孔(32)隔开,一不织布层(42)包覆在第一表面(20)、第二表面(22)、上表面(24)及下表面(26 )外围,带状排水管(10 )要被纵向的埋设在土地(44 )中,使上表面(24 )靠近地面而下表面(26)远离地面,当土地(44)中含水量的水位(46)上升至第一通孔(32)高度时,水由第一通孔(32)进入流道(30)中排出,及当水位(46)持续上升至第二通孔(34)高度时,水由第一通孔(32)及第二通孔(3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学孟,
申请(专利权)人:苏学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