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三峡大学专利>正文

电动便携式除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351760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2 20:52
一种电动便携式除尘装置,涉及雾霾防治领域,一种电动便携式除尘装置,包括壳体,进气管与壳体的下部连通,壳体的上部设有用于连接面罩的排气口,在壳体内设有液体,在壳体内腔设有气相迷宫,所述的气相迷宫至少在迎风面设有吸附层;所述的液体浸没进气管的进气口;在进气管的进气口或进气管设有防止液体回流的单向阀;在单向阀之后设有压力传感器,还设有补气泵,补气泵的进口与大气连通,补气泵的出口与单向阀之后的壳体内腔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通过设置的气相迷宫和吸附层的配合,降低空气中的灰尘及细小颗粒物,设置的压力传感器和补气泵的组合可以根据使用者的呼吸,自动增压,从而几乎没有呼吸阻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便携式除尘装置
本技术涉及除尘及防治雾霾的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防治雾霾的电动便携式除尘装置。
技术介绍
在灰尘较大的工况下,例如雾霾天气下工作,现有技术中采用的防护措施多是采用口罩或过滤面罩,利用口罩或过滤面罩中的滤片将空气中灰尘滤除。存在的问题是,口罩或滤片很难过滤小颗粒的灰尘,例如pm2.5及以下等级的小颗粒物,仍会进入到人体的肺部积存,严重影响身体健康。采用更精密的滤片可以过滤细小的颗粒物,但是这也产生新的技术问题,更精密的滤片很容易被灰尘或细小颗粒物堵塞,而频繁更换滤片的成本较高,且更换的滤片无法循环使用,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并且使用滤片,尤其是更精密的滤片后呼吸阻力较大,即呼吸困难,与正常呼吸模式不同,也会影响身体健康。也有采用喷淋除尘的方式,但是因需要持续消耗电力来驱动泵给喷头供水,继航时间较短,且泵会持续产生噪音,不适合用作移动便携的结构。中国专利文献202909334U公开了一种便携式空气净化器,采用干、湿两级净化的方式净化空气,其中湿级净化采用了水洗的方案,并设有带滤尘网孔的防溅球,即是结合了水洗和过滤的方式,其中防溅球是离开水面的。中国专利文献CN 103272465 A,公开了一种便携式雾霾净化装置,采用两级水洗的方式对空气进行净化,并采用了小型气泵作为动力源,存在的问题是结构较为复杂,续航时间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动便携式除尘装置,除尘效果好,无呼吸阻力。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动便携式除尘装置,包括壳体,进气管与壳体的下部连通,壳体的上部设有用于连接面罩的排气口,在壳体内设有液体,在壳体内腔设有气相迷宫,所述的气相迷宫至少在迎风面设有吸附层;所述的液体浸没进气管的进气口 ;在进气管的进气口或进气管设有防止液体回流的单向阀;在单向阀之后设有压力传感器,还设有补气泵,补气泵的进口与大气连通,补气泵的出口与单向阀之后的壳体内腔连通。所述的吸附层互相连接在一起,吸附层的下端浸没在液体内。所述的气相迷宫为多级迷宫结构以获得至少8个以上的转弯;其中交错布置的竖向隔板与壳体内腔之间构成第一级迷宫,而交错布置的横向隔板与竖向隔板和壳体内腔之间构成第二级迷宫;或者交错布置的横向隔板与壳体内腔之间构成第一级迷宫,而交错布置的竖向隔板与横向隔板和壳体内腔之间构成第二级迷宫。在壳体内腔的下部还设有液相迷宫,所述的液相迷宫大部分或全部位于液体的液面之下,液相迷宫由多层水平交错布置的隔板与壳体内腔之间构成,至少在隔板的下表面设有刚刺层。进气管与气相迷宫的进口连接,气相迷宫的出口与液相迷宫的进口连接,液相迷宫的出口与排气口连接;或者进气管与液相迷宫的进口连接,液相迷宫的出口与气相迷宫的进口连接,气相迷宫的出口与排气口连接。排气口通过连接管与面罩连接,在面罩上设有呼气单向阀。排气口通过连接管与面罩连接,在面罩内还设有过滤装置和/或吸附装置。壳体的底部设有排渣口。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动便携式除尘装置,通过设置的气相迷宫和吸附层的配合,其中气相迷宫延长空气路径的同时还使空气多次转弯,由转弯产生的离心力使空气中的灰尘与吸附层接触,并被吸附层吸附,从而降低空气中的灰尘及细小颗粒物,设置的压力传感器和补气泵的组合可以根据使用者的呼吸,自动增压,从而几乎没有呼吸阻力。本技术与现有技术中的过滤和喷淋的原理均不相同,与过滤相比,本技术的呼吸阻力非常小,几乎不会影响正常呼吸,且通过更换壳体内的液体排出沉渣即可持续使用,使用成本低,对环境无污染。与喷淋相比,本技术无需持续启动喷淋泵,降低了使用成本,也降低了噪音。本技术的优点还在于结构简单、方便制造,生产成本较低。进一步优化的方案中与本技术的液相迷宫结构配合,设置的隔板和刚刺层可以确保液体与空气的充分接触,从而进一步降低空气中的灰尘及细小颗粒物。配合本技术的各个优化方案的组合后,本技术的除尘效果可以达到99%以上。【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2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A-A剖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3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进气管I,第一单向阀2,第二单向阀3,进气口 4,气相迷宫5,竖向隔板51,横向隔板52,吸附层53,液相迷宫6,隔板61,刚刺层62,壳体7,连接管8,面罩9,呼气单向阀10,排渣口 11,液体12,排气口 13,压力传感器14,补气泵15。【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如图1中所示,一种电动便携式除尘装置,包括壳体7,进气管I与壳体7的下部连通,在本例中,进气管I的进气口 4优选设置在壳体7的底部,壳体7的上部通过连接管8与面罩9连通,在壳体7内设有液体12,在壳体7内腔设有气相迷宫5,所述的气相迷宫5至少在迎风面设有吸附层53,当然能设置更多的吸附层53也是可行的。与现有技术中不同的,本技术以吸附的方式来降低空气中的灰尘,通过液体12使吸附层53保持湿润,吸附空气中的灰尘及细小颗粒物在进气管I的进气口 4或进气管I设有防止液体回流的单向阀;在单向阀之后设有压力传感器14,还设有补气泵15,补气泵15的进口与大气连通,补气泵15的出口与单向阀之后的壳体7内腔连通。由此结构,通过设置的压力传感器14和补气泵15,当吸气时,压力传感器14检测到压力的降低,从而启动补气泵15,补充气压。而呼气时,则压力传感器14检测到压力回升,补气泵15停止工作。在图1中,并未显示压力传感器14和补气泵15之外的例如单片机,电源等元件。由于通过单片机根据压力传感器14控制补气泵15的工作状态,属于现有技术的范畴,这里不再赘述。由于设置的补气泵15使本技术没有呼吸风阻,从而不会影响正常呼吸。参见图1中,空气从进气管I的下端进气口 4进入到壳体7内腔的气相迷宫5,在转弯过程中,空气中的灰尘因为离心力作用与吸附层53接触,从而被吸附在吸附层53上,以减少最终进入到面罩9内的空气中所携带的灰尘,提供清洁的空气。该结构适用于灰尘含量较少的工况。优选的吸附层53采用具有大比表面积且利于保持水分的织物,例如毛绒织物,起绒布料或者无纺布,其他的带绒毛的片状物也是可行的。使用过程中,偶尔摇晃壳体7,可以使液体12湿润吸附层53,以提高吸附层53的吸附效果,还可以清理吸附层53上吸附的灰尘。优选的如图1,所述的气相迷宫5为多级迷宫结构,其中交错布置的竖向隔板51与壳体7内腔之间构成第一级迷宫,而交错布置的横向隔板52与竖向隔板51和壳体7内腔之间构成第二级迷宫。 或者如图4中,气相迷宫5交错布置的横向隔板52与壳体7内腔之间构成第一级迷宫,而交错布置的竖向隔板51与横向隔板52和壳体7内腔之间构成第二级迷宫。以此类推,也可以根据体积,采用更多级的迷宫结构。由此结构,在增加空气路径的同时,还增加空气的转弯次数,例如至少8个转弯以上,当风速较高时,在转弯的位置,产生的离心力将空气中的颗粒物甩向吸附层53,每次的转弯,均完成一次离心分离的过程,因此较多的转弯可以更好的提升吸附除尘的效果。从前述的,本技术主要是以吸附除尘为主的,更多的转弯次数可以有效增加空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便携式除尘装置,包括壳体(7),进气管(1)与壳体(7)的下部连通,壳体(7)的上部设有用于连接面罩(9)的排气口(13),其特征是:在壳体(7)内设有液体(12),在壳体(7)内腔设有气相迷宫(5),所述的气相迷宫(5)至少在迎风面设有吸附层(53);所述的液体(12)浸没进气管(1)的进气口(4);在进气管(1)的进气口(4)或进气管(1)设有防止液体回流的单向阀;在单向阀之后设有压力传感器(14),还设有补气泵(15),补气泵(15)的进口与大气连通,补气泵(15)的出口与单向阀之后的壳体(7)内腔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便携式除尘装置,包括壳体(7),进气管(I)与壳体(7)的下部连通,壳体(7)的上部设有用于连接面罩(9)的排气口(13),其特征是:在壳体(7)内设有液体(12),在壳体(7)内腔设有气相迷宫(5),所述的气相迷宫(5)至少在迎风面设有吸附层(53); 所述的液体(12)浸没进气管(I)的进气口(4); 在进气管(I)的进气口(4)或进气管(I)设有防止液体回流的单向阀; 在单向阀之后设有压力传感器(14),还设有补气泵(15),补气泵(15)的进口与大气连通,补气泵(15)的出口与单向阀之后的壳体(7)内腔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便携式除尘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吸附层(53)互相连接在一起,吸附层(53)的下端浸没在液体(12)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便携式除尘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气相迷宫(5)为多级迷宫结构以获得至少8个以上的转弯; 其中交错布置的竖向隔板(51)与壳体(7)内腔之间构成第一级迷宫,而交错布置的横向隔板(52)与竖向隔板(51)和壳体(7)内腔之间构成第二级迷宫; 或者交错布置的横向隔板(52)与壳体(7)内腔之间构成第一级迷宫,而交错布置的竖向隔板(51)与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宜华卢遥方亮
申请(专利权)人:三峡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