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小丽专利>正文

一种鞋底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50771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2 18: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体公开一种鞋底结构,鞋底下表面在与后脚跟相对应位置上设有凹槽,鞋底上表面在与后脚跟相对应位置上设有与凹槽相通的通槽,鞋底上表面在通槽与鞋底外侧面之间的位置上设有平底凹槽,鞋底外侧面在与平底凹槽相对应位置上设有2个与通槽相通壁槽,凹槽、通槽、平底凹槽以及壁槽内设有一体成型的减震体。还包括一减震片,减震片覆盖住凹槽,且减震片与减震体之间设有空腔,空腔内设有弹性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脚后跟触地后,减震片受力变形,将地面冲击力及时有效地分散至减震体,加上弹性体的协同作用,大大增强鞋底减震能力。同时减震体可增强与脚后跟外侧相对应位置上的鞋底平衡稳定和抗压强度,防止脚部在触地初期发生过度向外翻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鞋底结构
本技术涉及鞋类
,尤其是涉及一种鞋底结构。
技术介绍
鞋底为一立体形结构,一般由为与地面接触的鞋底下表面、与鞋底下表面相对置的用于支承脚部的鞋底上表面、连接鞋底下表面和鞋底上表面的且靠近双足中心一侧的鞋底内侧面以及与鞋底内侧面相对置的远离双足中心一侧的鞋底外侧面组成。经人足生物力学研究发现,大部分人都是以脚后跟先着地,而在着地初期脚部受到地面强大的冲击力可达个人体重的3?8倍。可见,脚后跟的鞋底减震效果对于穿着者的舒适度和保护性至关重要。而且脚后跟在触底初期,脚部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向外翻转,这时如果脚后跟受到地面的冲击力过大,即对鞋底向外侧方向的冲量太大,容易使得脚部发生向外侧翻转。因此,脚后跟的外侧稳定支撑也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的鞋底结构虽可做到一定程度的脚后跟减震效果,但是几乎不能提供鞋底后跟外侧部位的平衡稳定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能够为脚后跟提供良好的减震效果,同时在脚后跟触地初期防止过度向外侧翻转的鞋底结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鞋底结构,包括与地面接触的鞋底下表面、鞋底上表面和鞋底外侧面,所述鞋底下表面在与后脚跟相对应位置上设有向鞋底上表面方向凹陷的凹槽,所述凹槽由凹槽侧壁和凹槽顶壁组成,所述鞋底上表面在与后脚跟相对应位置上设有向鞋底下表面方向凹陷的通槽,所述通槽与所述凹槽相通;所述鞋底上表面在所述通槽与所述鞋底外侧面之间的位置上设有向鞋底下表面方向凹陷的平底凹槽;所述鞋底外侧面在与所述平底凹槽相对应位置上设有2个壁槽,所述每个壁槽平行于所述鞋底上表面,且与所述通槽相通;还包括一减震体,所述减震体包括设在所述平底凹槽内的减震上体、设在所述凹槽内的减震下体、以及连接所述减震上体和减震下体的减震连接体,所述减震连接体设在所述通槽和所述两个壁槽内,所述减震下体包括与所述凹槽顶壁紧密接触的减震下体顶部以及与所述凹槽侧壁紧密接触的减震下体侧部;还包括一减震片,所述减震片固设于所述减震下体侧部的靠近所述鞋底下表面一端,所述减震片覆盖住所述凹槽,且所述减震片与所述减震下体侧部及所述减震下体顶部之间设有空腔。本技术中鞋底触地后,减震片受力变形,并将地面强大冲击力及时有效地依次分散至减震下体、减震连接体以及减震上体,实现鞋底减震能力;同时由于减震上体和减震连接体均设置在与脚后跟外侧相对应的鞋底内,可增强该处鞋底的抗压强度和稳定支撑效果,避免在触地初期脚后跟因受到地面冲击力而发生过度的向外侧翻转。优选地,靠近凹槽的所述壁槽与所述凹槽侧壁相通,设置在靠近凹槽的所述壁槽内的减震连接体与所述减震下体侧部相连接。优选地,所述减震上体和/或设置在所述两个壁槽内的减震连接体相对于所述鞋底外侧面向外凸出O?2mm,一方面增大了减震体的宽度范围,提供更好的支撑,另一方面减震体向外凸出鞋底外侧面可大大提升减震体的变形能力,进而表现出更大的防侧翻作用。优选地,所述通槽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纵截面形状为矩形。优选地,所述通槽的横截面形状为扇环形,纵截面形状为矩形。优选地,所述凹槽的形状为圆柱形或长方体。优选地,所述减震体和所述减震片的材料均为热可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热可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又称TPU,是鞋类
中一种常用材料,它具有高韧性有弹性,抗压抗冲击强度高,承载能力大,耐磨耐腐蚀等优异性能。本技术采用热可塑性聚氨酯弹性体作为减震体,可大大提升鞋底的稳定支撑和抗冲击强度。优选地,所述空腔的纵截面形状为矩形或向所述减震下体顶部方向弯曲的圆弧形,为减震片的受力变形提供足够的空间,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减震均力的作用。优选地,所述空腔内设有弹性体,所述弹性体为记忆性海绵或压缩弹簧或间隔设置的软质橡胶柱,有助于大大增强鞋底的缓冲减震效果。在本技术中,所述的横截面是指沿平行于所述鞋底下表面的平面在所述鞋底的某一纵向位置处将所述鞋底或所述鞋底的某部件切后的断面;所述的纵截面是指沿垂直于所述鞋底前后方向的平面将所述鞋底或所述鞋底的某部件切后的断面;所述的鞋底前后方向是指人足在直线前进或后退时鞋底的指向。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1.由于减震上体和减震连接体分别嵌设于所述鞋底上表面的平底凹槽和所述鞋底外侧面上的壁槽内,大大增强与脚后跟外侧相对应位置上的鞋底的平衡稳定和抗压强度,防止脚部在触地初期由于受到地面强大的冲击力而发生过度向外翻转;2.由于减震下体和减震片设置在所述鞋底下表面上的凹槽内,在脚后跟触地后,减震片受力变形,并将地面强大冲击力及时有效地依次分散至减震下体、减震连接体以及减震上体,再加上弹性体的协同减震作用,大大增强鞋底减震能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所示A-A处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凹槽、通槽、平底凹槽和壁槽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二中通槽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凹槽;11.凹槽侧壁;12.凹槽顶壁;2.通槽;3.平底凹槽;4.壁槽;5.减震体;51.减震上体;52.减震下体;53.减震连接体;521.减震下体侧部;522.减震下体顶部;6.减震片;7.空腔;70.弹性体;100.鞋底下表面;200.鞋底上表面;300.鞋底外侧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出详细的说明。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鞋底结构,包括与地面接触的鞋底下表面100、鞋底上表面200和鞋底外侧面300,所述鞋底下表面100在与后脚跟相对应位置上设有向鞋底上表面200方向凹陷的凹槽1,所述凹槽I由凹槽侧壁11和凹槽顶壁12组成,所述鞋底上表面200在与后脚跟相对应位置上设有向鞋底下表面100方向凹陷的通槽2,所述通槽2与所述凹槽I相通;所述鞋底上表面200在所述通槽2与所述鞋底外侧面300之间的位置上设有向鞋底下表面100方向凹陷的平底凹槽3 ;所述鞋底外侧面300在与所述平底凹槽3相对应位置上设有两个壁槽4,所述每个壁槽4平行于所述鞋底上表面200,且与所述通槽2相通;还包括一减震体5,所述减震体5包括设在所述平底凹槽3内的减震上体51、设在所述凹槽I内的减震下体52、以及连接所述减震上体51和减震下体52的减震连接体53,所述减震连接体53设在所述通槽2和所述两个壁槽4内,所述减震下体52包括与所述凹槽顶壁12紧密接触的减震下体顶部522以及与所述凹槽侧壁11紧密接触的减震下体侧部521 ;还包括一减震片6,所述减震片6固设于所述减震下体侧部521的靠近所述鞋底下表面100一端,所述减震片6覆盖住所述凹槽4,且所述减震片5与所述减震下体侧部521及所述减震下体顶部522之间设有空腔7。本技术中鞋底触地后,减震片受力变形,并将地面强大冲击力及时有效地依次分散至减震下体、减震连接体以及减震上体,实现鞋底减震能力;同时由于减震上体和减震连接体均设置在与脚后跟外侧相对应的鞋底内,可增强该处鞋底的抗压强度和稳定支撑效果,避免在触地初期脚后跟因受到地面冲击力而发生过度的向外侧翻转。本实施例中,靠近凹槽I的所述壁槽4与所述凹槽侧壁11相通,设置在靠近凹槽I的所述壁槽4内的减震连接体53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鞋底结构,包括与地面接触的鞋底下表面、鞋底上表面和鞋底外侧面,所述鞋底下表面在与后脚跟相对应位置上设有向鞋底上表面方向凹陷的凹槽,所述凹槽由凹槽侧壁和凹槽顶壁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上表面在与后脚跟相对应位置上设有向鞋底下表面方向凹陷的通槽,所述通槽与所述凹槽相通;所述鞋底上表面在所述通槽与所述鞋底外侧面之间的位置上设有向鞋底下表面方向凹陷的平底凹槽;所述鞋底外侧面在与所述平底凹槽相对应位置上设有2个壁槽,所述每个壁槽平行于所述鞋底上表面,且与所述通槽相通;还包括一减震体,所述减震体包括设在所述平底凹槽内的减震上体、设在所述凹槽内的减震下体、以及连接所述减震上体和减震下体的减震连接体,所述减震连接体设在所述通槽和所述两个壁槽内,所述减震下体包括与所述凹槽顶壁紧密接触的减震下体顶部以及与所述凹槽侧壁紧密接触的减震下体侧部;还包括一减震片,所述减震片固设于所述减震下体侧部的靠近所述鞋底下表面一端,所述减震片覆盖住所述凹槽,且所述减震片与所述减震下体侧部及所述减震下体顶部之间设有空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鞋底结构,包括与地面接触的鞋底下表面、鞋底上表面和鞋底外侧面,所述鞋底下表面在与后脚跟相对应位置上设有向鞋底上表面方向凹陷的凹槽,所述凹槽由凹槽侧壁和凹槽顶壁组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鞋底上表面在与后脚跟相对应位置上设有向鞋底下表面方向凹陷的通槽,所述通槽与所述凹槽相通; 所述鞋底上表面在所述通槽与所述鞋底外侧面之间的位置上设有向鞋底下表面方向凹陷的平底凹槽; 所述鞋底外侧面在与所述平底凹槽相对应位置上设有2个壁槽,所述每个壁槽平行于所述鞋底上表面,且与所述通槽相通; 还包括一减震体,所述减震体包括设在所述平底凹槽内的减震上体、设在所述凹槽内的减震下体、以及连接所述减震上体和减震下体的减震连接体,所述减震连接体设在所述通槽和所述两个壁槽内,所述减震下体包括与所述凹槽顶壁紧密接触的减震下体顶部以及与所述凹槽侧壁紧密接触的减震下体侧部; 还包括一减震片,所述减震片固设于所述减震下体侧部的靠近所述鞋底下表面一端,所述减震片覆盖住所述凹槽,且所述减震片与所述减震下体侧部及所述减震下体顶部之间设有空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小丽
申请(专利权)人:林小丽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