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调焦手电筒,包括筒身、光源装置、聚焦透镜及套接在筒身外侧的控制环,控制环以非接触的磁耦方式调节筒身内部的光源与聚焦透镜之间的间距,达到手电筒聚光、泛光的调节效果,使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具备优异的调焦功能的同时,还具有优异的密封性及防水性。(*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调焦手电筒,包括筒身、光源装置、聚焦透镜及套接在筒身外侧的控制环,控制环以非接触的磁耦方式调节筒身内部的光源与聚焦透镜之间的间距,达到手电筒聚光、泛光的调节效果,使得本技术在具备优异的调焦功能的同时,还具有优异的密封性及防水性。【专利说明】一种调焦手电筒本技术涉及手电筒,尤其涉及一种调焦手电筒。现在市面上的手电筒,多数具有调整焦距的功能,其基本构造和调焦原理在于--聚焦透镜固定在灯头座上,发光体固定在灯体内,通过内外螺纹配合的方式,旋动其灯头座以改变聚焦透镜与发光体之间的距离,进而实现远距离照明和近距离照明的调整效果。但是,采用这种结构的手电筒,密封性和防水性均非常差。本技术针对现有手电筒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调焦手电筒,其不仅具有调焦功能,还具有优异的密封性和防水性。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原理与方案是:一种调焦手电筒,包括筒身、容纳在该筒身内的光源装置,以及设置在该筒身出光口的聚焦透镜,所述光源装置依次包括第一基座、第二基座、第三基座及位于该第三基座上的光源,所述第一基座固定在所述筒身内,并且与所述第二基座的一端转动套接,所述第一基座上的环形槽卡入所述第二基座上的多个第一弹珠,所述第二基座的另一端通过螺纹结构与所述第三基座套接,所述第三基座的侧壁嵌入有至少一个第二弹珠,该第二弹珠卡入所述筒身内壁上沿轴向的引导槽内;还包括套接在所述筒身外侧的控制环,该控制环与所述第一基座、第二基座之间的套接处相对应,并且其内沿周向设有多个磁性物件,该控制环以磁耦方式促使所述第二基座转动,所述第二基座的转动促使所述第三基座沿轴向运动。—种调焦手电筒,包括筒身、容纳在该筒身内的光源装置,以及设置在该筒身出光口的聚焦透镜,所述光源装置依次包括第二基座、第三基座及位于该第三基座上的光源,所述第二基座的一端设有多个第一弹珠,该第一弹珠卡入所述筒身内壁一周向的环形槽内,使第二基座转动套接在所述筒身内,所述第二基座的另一端通过螺纹结构与所述第三基座套接,所述第三基座的侧壁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弹珠,该第二弹珠卡入所述筒身内壁上沿轴向的引导槽内;还包括套接在所述筒身外侧的控制环,该控制环与所述筒身、第二基座之间的套接处相对应,并且其内沿周向设有多个磁性物件,该控制环以磁耦方式促使所述第二基座转动,所述第二基座的转动促使所述第三基座沿轴向运动。位于筒身外部的控制环以非接触的磁耦方式改变筒身内部的光源与聚焦透镜之间的间距,达到手电筒聚光、泛光的调节效果,摈弃了传统技术的螺纹机械调焦方式,使得本技术的手电筒具备优异的密封性及防水性。[【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在一优选实施例中的截面示意图;图2为图1中手电筒的筒身截面示意图;图3为图1中手电筒的光源装置的截面分解示意图;图4为图1中手电筒的控制环示意图;图5为在一优选实施例中的筒身截面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在另一优选实施例中的第一基座、第二基座和第一弹珠之间的装配截面图;图7为本技术在另一优选实施例中的第一基座、第二基座和第一弹珠之间的装配截面图;图8为本技术在另一优选实施例中的截面示意图;图9为图8中A的放大示意图。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参见图1?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密封性、防水性的可以用在复杂环境下(甚至可以使用在水中)的焦距可调的手电筒。具体结构可以参考如下:一种变焦手电筒,包括筒身1、光源装置3及聚焦透镜2,光源装置3位于筒身I内部的前端,该光源装置3上的光源34对着筒身I的出光口,在筒身I出光口处密封设置有一聚焦透镜2,因此,光源I需经过聚焦透镜2的聚焦或散光处理后射出;光源装置3依次包括第一基座31、第二基座32、第三基座33及位于该第三基座33上的光源34,其中,第一基座31的一端与筒身I内壁的螺纹结构配合,螺合并固定在所述筒身I内,当也可以通过固体胶或螺丝等其他常规手段固定,该第一基座31的另一端与第二基座32的一端转动套接,第一基座31在该套接处设有一沿周向的环形槽311,第二基座32在该套接处设有沿周向分布的多第一弹珠321,第一弹珠优选3个,也可以根据需求自行设定,第一弹珠321嵌入在第二基座32的内侧并部分伸出第二基座32的内壁,该第一弹珠321伸出内壁的部分正好卡在环形槽311内,当第一基座31和第二基座32之间产出相对转动时,第一弹珠321在环形槽311内移动;第二基座32的另一端与第三基座33通过螺纹结构套接,其中,第二基座32的该端的外侧设有外螺纹并与第三基座33该端的内螺纹匹配使用;第三基座33的另一端和光源34固定在一起,根据热传导的理论,为了帮助散去第三基座33上的热量,该第三基座33的外壁和筒身I的内壁贴合,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尽快将热量传递个筒身,通过筒身I将热量高效的散去,其中,在第三基座33的外壁上嵌入有至少一个第二弹珠331,本实施例优选为一个,该第二弹珠331部分伸出第三基座33的外壁外,其伸出的部分正好卡入筒身I内壁上沿轴向的引导槽(未图示)内,当第三基座33在筒身I内运动时,该第二弹珠331在引导槽内移动,引导第三基座33沿轴向运动;还包括套接在筒身I外侧的控制环4,该控制环4与第一基座31、第二基座32之间的套接处相对应,并且该控制环内沿周向设有多个磁性元件41,本实施例优选为等弧度分布的3个强力磁铁,为配合该3个强力磁铁的使用,第二基座32在其和第一基座31的套接处也设有等弧度分布的3个强力磁铁322,当该控制环4转动时,控制环4上的强力磁铁41通过对第二基座32内的铁力磁铁322的吸引力,使得第二基座32内强力磁铁322跟随其移动,使第一弹珠321沿环形槽311移动,进而带动第二基座32的转动,即该控制环I以磁耦方式促使所述第二基座32转动;第二基座32的转动使得第二基座32的外螺纹和第三基座33的内螺纹产生相对运动,从而促使第三基座33沿轴向运动,并最终达到了调节光源34与聚焦透镜2之间的间距的目的,即实现了调焦功能。具体实施时,第一弹珠321和第二弹珠331的结构相同,它们通过弹性部件径向分别设置在第二基座32、第三基座33的凹槽内,以第一弹珠321为例,弹性物件(如弹簧)一端固定在凹槽的底部,另一端和第一弹珠321的一端固定,第一弹珠321的另一端伸出凹槽的出口外,并且伸出的部分卡在第一基座31的环形槽311内,当第一基座31和第二基座32产生相对转动时,第一弹珠321沿环形槽311移动;当然,在一更优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弹珠321、第一基座31和第二基座32结构关系如下,先根据所需安装第一弹珠321的数量,在第二基座32上按其径向设置相应数量的带内螺纹通孔,再将第二基座32对应的套接到第一基座31上,其通孔对着第一基座31的环形槽311,然后从通孔的另一端依次放入第一弹珠321和弹性部件,最后通过螺栓323将通孔的该端封住。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二基座32的第一弹珠321能更深入的卡入第一基座31的环形槽311内,第一基座31和第二基座32之间更加紧密。在另一更优的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弹珠321均为圆形的走珠321’,它的弹性物件(如弹簧)一端抵在或固定在第二基座32的凹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调焦手电筒,包括筒身、容纳在该筒身内的光源装置,以及设置在该筒身出光口的聚焦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装置依次包括第一基座、第二基座、第三基座及位于该第三基座上的光源,所述第一基座固定在所述筒身内,并且与所述第二基座的一端转动套接,所述第一基座上的环形槽卡入所述第二基座上的多个第一弹珠,所述第二基座的另一端通过螺纹结构与所述第三基座套接,所述第三基座的侧壁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弹珠,该第二弹珠卡入所述筒身内壁上沿轴向的引导槽内;还包括套接在所述筒身外侧的控制环,该控制环与所述第一基座、第二基座之间的套接处相对应,并且其内沿周向设有多个磁性物件,该控制环以磁耦方式促使所述第二基座转动,所述第二基座的转动促使所述第三基座沿轴向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华平,
申请(专利权)人:曹华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