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气源热泵机组,包括:压缩机、四通换向阀、多个翅片换热器、多个四通阀、壳管式换热器、降膜式换热器、制冷节流元件和制冷单向阀。每个四通阀包括第五至第八阀口,第五阀口与排气口相连,第六阀口与翅片换热器相连,第七阀口与第三阀口相连,第八阀口通过第一节流元件与第三阀口相连,每个翅片换热器设有一个单向阀和制热节流元件,每个单向阀的出口和每个制热节流元件通过公用管路相连。壳管式换热器通过止回阀和控制阀与公用管路相连。降膜式换热器与吸气口和壳管式换热器。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空气源热泵机组,不间断同时向使用侧提供冷源和热源或者生活热水,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性。(*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气源热泵机组
本技术涉及制冷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气源热泵机组。
技术介绍
现有的空气源热泵机组不能同时提供冷源和热源,且在提供冷源和热源需求时都需要将不需要的冷量或者热量排到大气中,造成浪费,使得空气源热泵机组的能效低。且在冬季提供热源期间,需要对翅片换热器进行除霜,除霜过程中需将四通阀进行换向以转为制冷模式,改变翅片换热器内的冷媒流向以进行逆循环除霜。在逆循环除霜过程中由于冷媒压力波动对压缩机冲击较大,会缩短压缩机的使用寿命,同时在逆循环除霜过程中,使用侧热源温度周期性急剧下降而造成舒适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气源热泵机组,可以不间断同时向使用侧提供冷源和热源或者生活热水。根据本技术的空气源热泵机组,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吸气口 ;四通换向阀,所述四通换向阀具有第一至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吸气口相连;多个翅片换热器和多个四通阀,所述多个翅片换热器和所述多个四通阀一一对应,每个所述四通阀包括第五至第八阀口,每个所述四通阀的所述第五阀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每个所述四通阀的所述第六阀口与相应的所述翅片换热器的一端相连,每个所述四通阀的所述第七阀口与所述第三阀口相连,每个所述四通阀的所述第八阀口通过第一节流元件与所述第三阀口相连,每个所述翅片换热器的另一端设有一个单向阀和制热节流元件,每个所述单向阀的出口和每个所述制热节流元件通过公用管路相连;壳管式换热器,所述壳管式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第四阀口相连,所述壳管式换热器的另一端通过止回阀和控制阀与所述公用管路相连;降膜式换热器,所述降膜式换热器具有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所述第一管口与所述吸气口相连,所述第二管口与所述壳管式换热器的另一端相连;制冷节流元件,所述制冷节流元件与所述第二管口相连;制冷单向阀,所述制冷单向阀的进口与所述公用管路相连且出口与所述制冷节流元件相连。根据本技术的空气源热泵机组,通过设有多个翅片换热器、多个四通阀、壳管式换热器和降膜式换热器,从而不仅可以不间断同时向使用侧提供冷源和热源或者生活热水,将冷源和热源全部利用,提高了空气源热泵机组的效率,同时也可以进行单一冷源或者热源的利用,并且可以由同时提供冷源和热源的模式无缝切换为提供单一冷源或热源的模式。且根据本技术的空气源热泵机组可以在冬季对翅片换热器进行除霜时不间断提供热源,避免传统的因翅片换热器除霜而导致的使用侧温度周期性急剧下降而带来的舒适性降低,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性,且在除霜期间制热运行持续稳定,未引起系统压力变化,因此未对压缩机造成冲击,延长了压缩机的使用寿命。另外,根据本技术的空气源热泵机组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四通阀的所述第五阀口通过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排气口相连。从而使得空气源热泵机组的结构简单。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多个四通阀的所述第七阀口通过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三阀口与所述第二通道相连。从而使得空气源热泵机组的结构简单。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四通阀的所述第八阀口通过第一节流元件连接至所述第二通道。可选地,所述控制阀为电磁阀。[0011 ] 可选地,所述制冷节流元件为电子膨胀阀。可选地,每个所述制热节流元件为电子膨胀阀或热力膨胀阀。具体地,所述压缩机为封闭式或半封闭式制冷压缩机。可选地,所述压缩机为螺杆压缩机。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气源热泵机组处于不间断同时提供冷源、热源或者生活热水输出模式时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气源热泵机组处于满足冷源需求但还需继续提供热源的不间断工作调节模式时的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气源热泵机组处于满足热源需求但还需继续提供冷源的不间断工作调节模式时的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气源热泵机组处于单一提供热源且对第四翅片换热器进行除霜时的示意图;图5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气源热泵机组处于单一提供热源且对第三翅片换热器进行除霜时的示意图;图6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气源热泵机组处于单一提供热源且对第二翅片换热器进行除霜时的示意图;图7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气源热泵机组处于单一提供热源且对第一翅片换热器进行除霜时的示意图。附图标记:空气源热泵机组1000、压缩机10、排气口 a、吸气口 b、四通换向阀20、第一阀口 C、第二阀口 d、第三阀口 e、第四阀口 f、第一翅片换热器30a、第二翅片换热器30b、第三翅片换热器30c、第四翅片换热器30d、第一四通阀40a、第二四通阀40b、第三四通阀40c、第四四通阀40d、第五阀口 g、第六阀口 h、第七阀口 1、第八阀口 j、第一节流元件50、第一单向阀60a、第二单向阀60b、第三单向阀60c、第四单向阀60d、第一制热节流元件70a、第二制热节流元件70b、第三制热节流元件70c、第四制热节流元件70d、公用管路80、壳管式换热器90、第一排水口 m、止回阀100、控制阀110、降膜式换热器120、第一管口 k、第二管口 1、第二排水口 η、制冷节流元件130、制冷单向阀140、第一通道150、第二通道16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参考图1-图7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气源热泵机组1000。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空气源热泵机组1000中,只描述了该空气源热泵机组1000包括四个翅片换热器和四个四通阀的情况,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气源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吸气口;四通换向阀,所述四通换向阀具有第一至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吸气口相连;多个翅片换热器和多个四通阀,所述多个翅片换热器和所述多个四通阀一一对应,每个所述四通阀包括第五至第八阀口,每个所述四通阀的所述第五阀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每个所述四通阀的所述第六阀口与相应的所述翅片换热器的一端相连,每个所述四通阀的所述第七阀口与所述第三阀口相连,每个所述四通阀的所述第八阀口通过第一节流元件与所述第三阀口相连,每个所述翅片换热器的另一端设有一个单向阀和制热节流元件,每个所述单向阀的出口和每个所述制热节流元件通过公用管路相连;壳管式换热器,所述壳管式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第四阀口相连,所述壳管式换热器的另一端通过止回阀和控制阀与所述公用管路相连;降膜式换热器,所述降膜式换热器具有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所述第一管口与所述吸气口相连,所述第二管口与所述壳管式换热器的另一端相连;制冷节流元件,所述制冷节流元件与所述第二管口相连;制冷单向阀,所述制冷单向阀的进口与所述公用管路相连且出口与所述制冷节流元件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气源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吸气口; 四通换向阀,所述四通换向阀具有第一至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吸气口相连; 多个翅片换热器和多个四通阀,所述多个翅片换热器和所述多个四通阀一一对应,每个所述四通阀包括第五至第八阀口,每个所述四通阀的所述第五阀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每个所述四通阀的所述第六阀口与相应的所述翅片换热器的一端相连,每个所述四通阀的所述第七阀口与所述第三阀口相连,每个所述四通阀的所述第八阀口通过第一节流元件与所述第三阀口相连,每个所述翅片换热器的另一端设有一个单向阀和制热节流元件,每个所述单向阀的出口和每个所述制热节流元件通过公用管路相连; 壳管式换热器,所述壳管式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第四阀口相连,所述壳管式换热器的另一端通过止回阀和控制阀与所述公用管路相连; 降膜式换热器,所述降膜式换热器具有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所述第一管口与所述吸气口相连,所述第二管口与所述壳管式换热器的另一端相连; 制冷节流元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正华,夏伦熹,刘开胜,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