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40623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1 13: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基底和太阳能电池单元,所述基底具有锯齿状的介面,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第一表面与介面锯齿一侧的端面相对设置,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是双面受光的太阳能电池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设置方式,将入射角减小,入射强度得到增强,提高了电池单元的转换效率,降低了制造成本。(*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种太阳能电池组件
本技术涉及半导体制造领域,特别涉及太阳能电池制造领域,更具体而言,本技术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在能源上的使用也不断地增加,而如今大量使用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原料都是一次能源,为了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利用新的能源,尤其是再生能源。其中,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已成为能源研究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太阳能电池单元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参考图1所示,太阳能电池单元主要包括η型半导体层和P型半导体层形成的P-η结,η型半导体层和P型半导体层上分别形成有电极,在入射光照射在太阳能电池的表面上,即η型或P型半导体层的表面上,空穴或电子流动,由电极接出后形成电流。在太阳能电池单元通常会放置在容易受到阳光照射的地方,如墙体或窗体上,而墙体或窗体通常都是垂直于地面建造的,参考图1所示,当把太阳能电池单元110贴墙面或窗体100安装时,太阳能电池单元110也是垂直地面,这样入射光斜射入太阳能电池110表面时,其入射强度相对较弱,会影响电池的转换效率,为了达到更好的转换效率需要增大电池的面积,增加了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旨在至少解决上述技术缺陷之一,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太阳能电池,包括:基底和太阳能电池单元,所述基底具有锯齿状的介面,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设置在锯齿状的介面的锯齿的一侧的端面上,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第一表面与所述端面相对设置。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可以是双面受光的太阳能电池片。其宽度在0.2mm到IOmm之间,厚度在20微米-120微米之间。所述基底的材料可以为玻璃、EVA、PET、PVC、铝、木头、水泥、石料、朔料、金属及其组合。在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第二表面和/或锯齿状的介面的锯齿的另一侧的端面上设置有反射层,所述反射层的材料为铝、银、铬及其组合。也可以在基底的第一表面上设置有反射层。【附图说明】本技术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为现有技术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放置位置与入射光线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技术的限制。第一实施例参看图2,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基底200和太阳能电池单元210,所述基底的第一表面200-1为平面,与第一表面200-1相对的第二表面200-2为锯齿状的介面,所述锯齿状的介面的锯齿202的一侧的端面202-1上设置有太阳能电池单元210,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第一表面210-1与所述端面202-1相对设置,也就是说,太阳能电池单元中的半导体层的表面设置在锯齿的一侧的端面上,这样,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吸光面基本与锯齿的一侧的端面平行。此实施例中,所述基底为不透明材料,例如为木头、水泥、石料、朔料、金属等。其为太阳能电池单元提供支撑。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宽度可以在0.2mm到IOmm之间,其厚度在20微米至120微米之间。其中,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宽度指设置在锯齿端面上、沿倾斜端面由上至下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宽度。在该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基底第一表面安装于墙体或窗体等时,由于太阳能电池单元位于锯齿状的介面的锯齿的端面上,而锯齿的端面与墙体有一定的角度,参考图2所示,在入射光斜射入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第二表面210-2时,相对于与墙体平行设置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在电池单元面积相同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太阳能电池单元与入射光之间的入射角更小,即,入射光与受光表面法线的夹角更小,入射强度得到增强,提高了电池单元的转换效率,降低了制造成本。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底的第一表面200-1为竖直的平面,但基底第一表面的特征不仅限于此。当被安装太阳能组件的墙体或窗体不是竖直的情况时,为了使入射光射入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入射角维持在小角度,所述基底的第一表面相对于底面可以是倾斜的平面或者曲面等其他情况。基底第一表面可以根据其需要安装的方位而进行调整,目的在于减小入射角的大小和便于安装。进一步地,在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有导电线形成的电极(图未示出),并且当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个数大于一时,在它们之间形成导电连接,连接方式是串联或并联。在本技术中,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至少包括第一半导体层和其上的第二半导体层,以及分别形成在第一半导体层及第二半导体层外表面上的电极,第一半导体层可以为N型,而第二半导体层为P型,或者反过来,第一半导体层为P型,而第二半导体层为N型,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即第一半导体层和第二半导体层的外表面,当然,电池单元还可以包含其他中间层或者掺杂区或者侧墙结构,这些均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而不能够成为本技术的限制。第二实施例以上对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下面将根据附图描述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在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其组件中的基底采用透明材质。在该实施例中,参考图3所示,所述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基底300和太阳能电池单元310,所述基底的第一表面300-1为透明的表面或反光表面或部分透明部分反光表面,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300-2为锯齿状的介面,所述锯齿状的介面的锯齿302的一侧的端面302-1上设置有太阳能电池单元310,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第一表面与所述端面相对设置,也就是说,太阳能电池单元中的半导体层的表面设置在锯齿的一侧的端面上,这样,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吸光面基本与锯齿的一侧的端面平行。此实施例中,所述基底为透明材料,例如玻璃、EVA、PET、PVC或透明聚合物等,其为太阳能电池单元提供支撑,同时具有折反射功能。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是双面受光的太阳能电池片,其宽度可以在0.2mm到IOmm之间,其厚度在20微米至120微米之间。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宽度指设置在锯齿端面上、沿倾斜端面由上至下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宽度。在该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基底第一表面安装于墙体或窗体等时,由于太阳能电池单元位于锯齿状的介面的锯齿的端面上,而锯齿的端面与墙体有一定的角度,在入射光斜射入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第二表面时,相对于与墙体平行设置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在电池单元面积相同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太阳能电池单元与入射光之间的入射角更小,即,入射光与受光表面法线的夹角更小,入射强度得到增强。此外,基底为透明材料,在入射光入射到锯齿状介面的锯齿的另一侧的端面后,进一步折射到电池单元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提高电池单元的光反射,提高转换效率,降低制造成本。更优地,在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第二表面还可以设置有反射层,以进一步提高电池单元的光反射,从而提高转换效率。所述反射层的材料为铝、银、铬及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 基底和太阳能电池单元,所述基底具有锯齿状的介面,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设置在锯齿状的介面的锯齿的一侧的端面上,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第一表面与所述端面相对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 基底和太阳能电池单元,所述基底具有锯齿状的介面,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设置在锯齿状的介面的锯齿的一侧的端面上,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第一表面与所述端面相对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是双面受光的太阳能电池片。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的材料为玻璃、EVA、PET、PVC、铝、木头、水泥、石料、朔料、金属及其组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慧珑
申请(专利权)人:聚日苏州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