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型制针冷加工成套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38610 阅读:2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0 20:50
一种智能型制针冷加工成套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大盘、滚轮、装针平台、止推矩形齿、止推杆、夹紧钳口组,外齿轮、在线检测系统、PLC控制系统以及动力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成套设备能够减少较薄织针在工序间运动产生的变形,又能够一台设备加工多道工序,同时引入在线检测系统,能够及时检测出次品,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型制针冷加工成套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智能型制针冷加工成套设备,属于纺织机械领域。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用于加工制造织针的设备一般为以下设备,一种设备为单工序设备,生产效率低,需用生产工人较多,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并且生产较薄的织针变形大。织针变形大,就更难保证尺寸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另一种为在我国称为“九道机”设备,由于其织针的传送采用丝杠传动送针,织针在传送较薄织针时相对于单工序设备要小一些,因此织针的尺寸稳定性、一致性相对好一些。但这些设备由于采用丝杠送针,并且通过许多较为繁琐的凸轮机构及传动机构来进行送针、定位、加工,单台设备的制造成本以及加工精度相对较高。又由于采用丝杠送针,丝杠的长度不能生产的太长,否则很难保证丝杠的同心度,一般加工细丝杠长度很少超过1.5米,因此,此单台设备生产工序数增加有难度,一般不超过9道工序,且无法再增加在线检测工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智能型制针冷加工成套设备,其能够减少较薄织针在工序间运动产生的变形,又能够一台设备加工多道工序,同时引入在线检测系统,能够及时检测出次品,降低了生产成本。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智能型制针冷加工成套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大盘、滚轮、装针平台、止推矩形齿、止推杆、夹紧钳口组,外齿轮、在线检测系统、PLC控制系统以及动力系统;织针装在所述装针平台上针槽内并与装针平台一起作圆周运动完成加工工序,所述装针平台为一个自身带有齿轮的圆环形平台,装针平台平面上等距离置有开口矩形针槽,开口矩形针槽上置有送针爪、送针杆以及固定挡板,所述滚轮于设置开口矩形针槽两侧下部;装针平台置于大盘的凸型台上,其接触部设有滚珠滑道;止推矩形齿等距离设置在装针平台与大盘外侧凹槽接触部的边缘处;所述止推杆置于凹槽外侧,与凹槽相连接;所述外齿轮与装针平台固定连接,并与动力系统传动连接;所述夹紧钳口组置于装针平台外侧,与装针平台相对;所述在线监测系统与动力系统均与PLC控制系统电连接;所述在线检测系统设置在开口矩形针槽外侧,与设置在开口矩形针槽的固定挡板相对。本专利技术的优化技术方案是,所述在线检测系统通过接触式位移感应器完成检测。本专利技术的优化技术方案是,所述在线检测系统检测齐头工序和弯钩工序。本专利技术的优化技术方案是,所述夹紧钳口为气动夹紧钳口。本专利技术的优化技术方案是,所述动力系统的驱动装置为伺服电机或电磁控制阀控制的气缸。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成套设备能够减少较薄织针在工序间运动产生的变形,又能够一台设备加工多道工序,同时引入在线检测系统,能够及时检测出次品,降低了生产成本。【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及其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结构框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沿A-A大盘、送针平台剖面图; 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主传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专利技术织针在线检测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专利技术剔除废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专利技术伺服驱动送针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专利技术电磁阀气缸驱动送针示意图; 图9是本专利技术送针平台运动停止时自锁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述为现有技术的结构框图,目前现有技术的结构一般为仿加拿大的,在国内称为九道机的设备,现有技术的织针的传送采用丝杠传动,丝杠的长度不能生产的太长,否则很难保证丝杠的同心度,进而也无法保证织针的质量,另外还需要通过许多较为繁琐的凸轮机构及传动机构来进行送针,不能够保证织针的精度。同时各个工序都是通过机械夹紧钳口夹紧,且不具有在线检测功能。如图2、图3、图4、图5、图6所示,一种智能型制针冷加工成套设备,包括大盘11、滚轮12、装针平台13、止推矩形齿14、止推杆21、夹紧钳口组5,外齿轮15、在线检测系统23,PLC控制系统25以及动力系统26 ;织针装在所述装针平台13内并与装针平台13 —起作圆周运动完成加工工序,所述装针平台13为一个自身带有外齿轮15的圆环形平台,装针平台13平面上等距离置有开口矩形针槽16,开口矩形针槽16上置有送针爪17、送针杆18以及固定挡板19,所述滚轮12设置于开口矩形槽两侧下部;装针平台13置于大盘11的凸型台上,其接触部设有滚珠滑道20 ;止推矩形齿槽14等距离设置在装针平台13与大盘11外侧凹槽接触部的边缘处;所述止推杆置于凹槽外侧,与凹槽相连接;所述外齿轮15与装针平台13固定连接,并与动力系统26传动连接;所述夹紧钳口组5置于装针平台外侧,与装针平台13相对;所述在线检测系统23与动力系统26均与PLC控制系统25电连接;所述在线检测系统23设置在开口矩形针槽16外侧,与设置在开口矩形针槽16的固定挡板19相对。织针可在开口矩形针槽16内前后运动,往外运动到达夹紧钳口组5,经夹紧钳口夹持后可进行每道工序的加工。往内运动退出夹紧钳口位置,停止在开口矩形针槽16中,送针杆18上的送针爪17打开,拉织针退回到开口矩形针槽16内,织针随装针平台13作圆周运动,从上一道工序输送到下一道工序。由于工序间输送织针时,织针静止在开口矩形针槽16内,随装针平台13运动,因此,对于较薄织针可减少运动产生变形。装针平台13与大盘11接触部设计有减少摩擦的滚珠轨道20。装针平台13通过滚珠轨道20同大盘11的凸型台接触。同时设计有防止装针平台13会升起的滚轮12,保证平台能在水平面上作圆周运动。装针平台13与装针平台13固定连接的外齿轮15与动力系统26的主传功齿轮相啮合,以完成动力的传送,其速度大小以及运动时间均由PLC控制系统25完成。此外,本专利技术通过接触式位移感应器23来检测齐头工序和弯钩工序,剔除出不合格产品,此检测是先设定好标准尺寸和公差,接触式位移传感器将织针位置变化产生的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传输到PLC控制系统25,通过PLC控制系统25的计算得出结论,尺寸合格的织针再到下一道工序进行加工。尺寸超公差的织针将推下生产线,掉到废品盒27中。如图7、图8所示,在加工工序中,打头工序采用伺服电机驱动送针机构进行加工,其他工序通过电磁阀控制气缸推动送针机构进行加工。打头工序送针因为是变速,故采用伺服驱动送针。而其它工序送针采用气缸送针是因为此工序加工方式为只要将织针送到一定的位置即可,速度变化无影响,故采用成本较低的气动送针。如图9所示,由于装针平台13不停地启动、运转、停止,会造成装针平台13在运动突然停止时会产生一个向前的惯性,会造成工序间织针送针不稳定、不精确。通过止推杆21,使装针平台13停止时止推杆21头部能迅速插进凹槽22内,增加装针平台13从运动到停止时瞬间的稳定性。待装针平台13开始作圆周运动启动时,止推杆21离开凹槽22,装针平台13旋转,完成下一个动作。事实上,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上述方式,在相同的创作精神下所作有关本专利技术的任何修饰或变更,皆仍应包括在专利技术意图保护的范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型制针冷加工成套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大盘、滚轮、装针平台、止推矩形齿、止推杆、夹紧钳口组、外齿轮、在线检测系统、PLC控制系统以及动力系统;织针装在所述装针平台上的针槽内并与装针平台一起作圆周运动完成加工工序,所述装针平台为一个自身带有齿轮的圆环形平台,装针平台平面上等距离置有开口矩形针槽,开口矩形针槽上置有送针爪、送针杆以及固定挡板,所述滚轮设置于开口矩形针槽两侧下部;装针平台置于大盘的凸型台上,其接触部设有滚珠滑道;止推矩形齿等距离设置在装针平台与大盘外侧凹槽接触部的边缘处;所述止推杆置于凹槽外侧,与凹槽相连接;所述外齿轮与装针平台固定连接,并与动力系统传动连接;所述夹紧钳口组置于装针平台外侧,与装针平台相对;所述在线监测系统与动力系统均与PLC控制系统电连接;所述在线检测系统设置在开口矩形针槽外侧,与设置在开口矩形针槽的固定挡板相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型制针冷加工成套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大盘、滚轮、装针平台、止推矩形齿、止推杆、夹紧钳口组、外齿轮、在线检测系统、PLC控制系统以及动力系统;织针装在所述装针平台上的针槽内并与装针平台一起作圆周运动完成加工工序,所述装针平台为一个自身带有齿轮的圆环形平台,装针平台平面上等距离置有开口矩形针槽,开口矩形针槽上置有送针爪、送针杆以及固定挡板,所述滚轮设置于开口矩形针槽两侧下部;装针平台置于大盘的凸型台上,其接触部设有滚珠滑道;止推矩形齿等距离设置在装针平台与大盘外侧凹槽接触部的边缘处;所述止推杆置于凹槽外侧,与凹槽相连接;所述外齿轮与装针平台固定连接,并与动力系统传动连接;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龙李宝迎郝志刚郑涛
申请(专利权)人:临沂凯旭针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