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种基于可见到近红外波段吸收膜系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吸收膜,具体指金属薄膜层-介质薄膜层-金属颗粒无序分布层多层膜系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磁材料对当前的信息、国防、经济、医学等领域产生了愈来愈广泛而深度的影响。近年来,新型人工电磁材料中的近完美吸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并应用于热辐射器、探测器、传感器、光伏、空间分辨等领域。本技术针对红外波段近完美吸收技术提出了可利用于探测器、空间分辨等领域的多层周期性膜系的制备方法。一直以来,在金属-介电层-金属多层薄膜表面刻蚀周期性结构是近完美吸收技术中的主流思想。而在可见到近红外波段实现近完美吸收,材料表面的周期结构必须要在数百纳米的范围内,在金属表面的小周期的高精度的是很难进行大面积的刻蚀,此外这种蚀刻需要很平的表面,成为阻碍可见到近红外特定波段近完美吸收技术发展的一大障碍。在探测器、光伏、空间分辨领域中,大面积、简单、可控和兼容性好的制备方法是其产业化的重要标志。而本技术针对表面周期性结构进行调整,采用无序结构金属纳米颗粒,实现在可见到近红外特定波段近完美吸收的效果,具有对入射光偏正不敏感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可见到近红外波段吸收膜系结构,其结构为:在衬底(1)上依次是金属薄膜层(2)、介质薄膜层(3)和金属颗粒无序分布层(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属薄膜层(2)是金、银、铂、铝或铜薄膜层,厚度为80nm‑1μm;所述的介质薄膜层(3)是指对可见及近红外波段透明的薄膜层,薄膜层的厚度为1nm‑200nm;所述的金属颗粒无序分布层(4)为金、银、铂、铝或铜纳米颗粒无序分布的等效薄膜层,等效薄膜层的平均高度为5nm‑100nm,金属颗粒的平均尺寸为10nm‑200nm,金属颗粒的表面覆盖率为3%‑9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可见到近红外波段吸收膜系结构,其结构为:在衬底(I)上依次是金属薄膜层(2 )、介质薄膜层(3 )和金属颗粒无序分布层(4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金属薄膜层(2)是金、银、钼、铝或铜薄膜层,厚度为SOnm-1 μπι; 所述的介质薄膜层(3)是指对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云,陈鑫,孙艳,魏调兴,董文静,张克难,戴宁,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