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25459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14 12: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包括第一外壳、第二外壳及电池,其中,所述第一外壳设置有上端开口的电池容置腔,所述电池容置于该电池容置腔内,该电池容置腔的腔壁具有若干反扣电池的扣位部,所述第二外壳压盖于第一外壳之上,且第二外壳设有若干按压所述扣位部的骨位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但电池拆卸方便,而且壳体强度高、抗摔落性能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
本技术涉及移动电源
,特别涉及一种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
技术介绍
移动电源,是一种集供电和充电功能于一体的便携式充电设备,可以给手机等数码设备随时随地充电或待机供电,一般由可充电电池作为储电单元。移动电源的电池,其所占移动电源的体积和重量均较大,因而对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提出了较高要求。如图1所不,为现有技术中一种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I,包括第一外壳11、第二外壳12、电池13及背胶14,其中,所述第一外壳11及第二外壳12相互扣合,构成移动电源的壳体,壳体内具有电池容置腔,所述电池13容置于该电池容置腔内,且电池13—侧通过背胶14与第二壳体12内侧相粘接。背胶14 一般采用3M胶纸或泡棉胶。此种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1,其电池13固定非常稳固,但是,当电池13需要维修或更换时,想拆下电池13则非常困难,或造成电池13损坏。如图2所不,为现有技术中另一种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2,包括第一外壳21、第二外壳22及电池23,其中,所述第一外壳21及第二外壳22相互扣合,构成移动电源的壳体,壳体内具有电池容置腔,所述电池23容置于该电池容置腔内,所述第一外壳21及第二外壳22的内侧分别设有骨位24 (即加强筋),所述第一外壳21及第二外壳22通过骨位24直接压住并固定电池23。此种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2,虽然方便拆卸电池23,维修或更换也较为方便,但是,由于第一外壳21及第二处壳22与电池23之间无弹性缓冲作用力,使得此种电池固定机构2对壳体周边的紧固结构构成了极大挑战,若不慎跌落移动电源时,移动电源壳体极易跌破而造成损坏。在跌落测试时,此种电池固定机构2也经常因壳体跌破而造成测试失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池拆卸方便、壳体强度高、抗摔落性能强的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包括第一外壳、第二外壳及电池,其中,所述第一外壳设置有上端开口的电池容置腔,所述电池容置于该电池容置腔内,该电池容置腔的腔壁具有若干反扣电池的扣位部,所述第二外壳压盖于第一外壳之上,且第二外壳设有若干按压所述扣位部的骨位部。所述扣位部为与电池容置腔腔壁一体成型的具弹性的部件,该扣位部的内侧面与电池的外侧面均为圆弧面,且两者具有一致的弧度。所述第一外壳还设有第一缓冲腔,该第一缓冲腔位于所述电池容置腔的下端。所述骨位部的形状呈楔形,并向下伸进按压在扣位部上,该骨位部具有一与扣位部相配合的按压斜面。进一步,所述骨位部与第二外壳下侧面及电池上侧面围成第二缓冲腔。所述扣位部的数量为四个,分别设置于电池容置腔的四角侧壁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首先,由于电池与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未用背胶粘接,因此,电池拆卸非常方便,维修与更换更为容易;其次,由于第一外壳设置有上端开口的电池容置腔,且电池容置腔的腔壁具有若干反扣电池的扣位部,因此,第一外壳可以独立将电池初步固定,即将第一外壳与电池装配成为一个整体,当移动电源跌落时,能最大程度地减小电池对第二外壳的冲击,防止第二外壳破开;由于第二壳体压盖于第一壳体之上时,第二壳体不直接接触电池,而是由第二壳体的骨位部按压在第一壳体的扣位部上面,在骨位部的按压下,电池难以从电池容置腔中克服扣位部的阻力而脱落,从而减小在移动电源跌落时,电池对第二外壳正面的冲击力,从而实现壳体的高抗摔落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的纵剖视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另一种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的纵剖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的纵剖视示意图。图4为图3中A部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第一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现有技术:1.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11.第一外壳;12.第二外壳;13.电池;14.背胶;2.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21.第一外壳;22.第二外壳;23.电池;24.骨位;本技术:3.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31.第一外壳;311.电池容置腔;312.扣位部;3121.扣位部的内侧面;313.第一缓冲腔;32.第二外壳;321.骨位部;3211.按压斜面;33.电池;34.第二缓冲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本技术为一种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3,包括第一外壳31、第二外壳32及电池33,其中,所述第一外壳31设置有上端开口的电池容置腔311,所述电池33容置于该电池容置腔311内,该电池容置腔311的腔壁具有若干反扣电池的扣位部312,所述第二外壳32压盖于第一外壳31之上,且第二外壳32设有若干按压所述扣位部312的骨位部321。在固定电池时,第一外壳31可利用电池容置腔311独立将电池33初步固定,即将第一外壳31与电池33装配成为一个整体,当移动电源跌落时,能最大程度地减小电池33对第二外壳32的冲击,防止第二外壳32破开,当第二壳体32压盖于第一壳体31之上时,第二壳体32不直接接触电池33,而是由第二壳体的骨位部321呈一定角度按压在第一壳体的扣位部312上面,在骨位部312的按压下,电池33难以从电池容置腔311中克服扣位部312的阻力而脱落,从而减小在移动电源跌落时,电池33对第二外壳32正面的冲击力,从而实现壳体的高抗摔落性能。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扣位部312为与电池容置腔311腔壁一体成型的具弹性的部件,该扣位部的内侧面3121与电池33的外侧面均为圆弧面,且两者具有一致的弧度。这样,在移动电源跌落时,其第一壳体31的扣位部312能起到较大的缓冲作用,防止电池及壳体受到较大冲击。如图3所不,作为第一外壳31的优选方式,所述第一外壳31还设有第一缓冲腔313,该第一缓冲腔313位于所述电池容置腔311的下端。通过设置第一缓冲腔313,可提高第一外壳31的抗摔落性能。如图4所示,所述骨位部321的形状呈楔形,并向下伸进按压在扣位部312上,该骨位部321具有一与扣位部312相配合的按压斜面3211,该按压斜面3211具有一定的斜向角度。进一步,所述骨位部321与第二外壳32下侧面及电池33上侧面围成第二缓冲腔34,该第二缓冲腔34可进一步提高第二外壳32的抗摔落性能。如图5所示,所述扣位部312的数量优选为四个,分别设置于电池容置腔311的四角侧壁上。当然,根据电池数量或体积,可设置不同数量的扣位部312。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较佳实施方式,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对以上的实施方式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外壳、第二外壳及电池,其中,所述第一外壳设置有上端开口的电池容置腔,所述电池容置于该电池容置腔内,该电池容置腔的腔壁具有若干反扣电池的扣位部,所述第二外壳压盖于第一外壳之上,且第二外壳设有若干按压所述扣位部的骨位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外壳、第二外壳及电池,其中,所述第一外壳设置有上端开口的电池容置腔,所述电池容置于该电池容置腔内,该电池容置腔的腔壁具有若干反扣电池的扣位部,所述第二外壳压盖于第一外壳之上,且第二外壳设有若干按压所述扣位部的骨位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扣位部为与电池容置腔腔壁一体成型的具弹性的部件,该扣位部的内侧面与电池的外侧面均为圆弧面,且两者具有一致的弧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电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佳洋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泰克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