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具备交流电源、初级侧线圈、次级侧线圈、电气部件以及功率因数计算部。初级侧线圈从交流电源接受交流电力的供给。次级侧线圈能够从初级侧线圈接受交流电力。电气部件接受由次级侧线圈接受的交流电力的供给。功率因数计算部计算针对从交流电源的输出部到电气部件的负载的功率因数以及针对从次级侧线圈的输出部到电气部件的负载的功率因数的至少一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
[0001 ] 本专利技术涉及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不使用电源线或者送电电缆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已知有例如使用磁场共振的装置。例如专利文献I中,在供电设备设有交流电源、以及从交流电源供给交流电力的初级侧共振线圈,在车辆设有能够与初级侧共振线圈进行磁场共振的次级侧共振线圈、以及车辆用电池。而且,通过共振线圈彼此进行磁场共振,交流电力被传送至次级侧共振线圈,通过设于车辆的整流器对该交流电力进行整流,输入至车辆用电池。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06136号公报这里,存在若电力传送路径的负载根据初级侧共振线圈和次级侧共振线圈的距离、车辆用电池的蓄电状态变化,则未适当地将交流电力输入至负载的情况。该情况下,在非接触的电力传送中可能产生传送效率下降等故障。此外,这样的问题不仅在磁场共振,在通过电磁感应进行电力传送的情况下同样也可能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通过适当地掌握对负载的交流电力的输入方式,能够适当地进行电力传送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具备:交流电源、初级侧线圈、次级侧线圈、电气部件、以及功率因数计算部。上述初级侧线圈从上述交流电源接受交流电力的供给。上述次级侧线圈能够从上述初级侧线圈接受上述交流电力。上述电气部件接受由上述次级侧线圈接受的交流电力的供给。上述功率因数计算部计算针对从上述交流电源的输出部到上述电气部件的负载的功率因数以及针对从上述次级侧线圈的输出部到上述电气部件的负载的功率因数的至少一方。根据上述构成,通过计算针对从交流电源的输出部到电气部件的负载的功率因数以及针对从次级侧线圈的输出部到电气部件的负载的功率因数的至少一方,能够直接地掌握从交流电源供给的交流电力有多少有效地被输入至负载。另外,在因初级侧线圈和次级侧线圈间的距离的变化等而引起负载变化,由此对负载有效输入的交流电力变化了的情况下,能够直接地掌握该变化。而且,通过基于该功率因数进行电力传送的控制,能够适当地进行电力传送。优选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还具备控制部,该控制部基于上述功率因数计算部的计算结果来控制上述交流电源。根据上述构成,通过采用交流电源的控制作为与功率因数的变化对应的控制,能够与功率因数的变化灵活地对应。例如,为了抑制由功率因数下降而引起的电力损失的增大化,由电力损失而引起的发热等,能够以交流电力变小或者交流电力的供给停止的方式控制交流电源,或者不管功率因数的变化,以能够进行稳定的电力传送的方式控制交流电源。优选上述控制部基于上述功率因数计算部的计算结果进行使上述交流电源停止上述交流电力的供给的停止控制。优选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还具备功率因数改善部,该功率因数改善部以改善由上述功率因数计算部计算出的功率因数的方式动作。根据上述构成,即使在负载根据初级侧线圈和次级侧线圈间的距离变化等而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较高的功率因数。由此,能够不管上述那样的负载的变化,维持传送效率较高的状态。优选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还具备比较部。该比较部在开始上述初级侧线圈和上述次级侧线圈间的电力传送时,比较由上述功率因数计算部计算出的开始功率因数和预先决定的初始功率因数,并且,在进行上述初级侧线圈和上述次级侧线圈间的电力传送时,比较由上述功率因数计算部计算出的功率因数和上述开始功率因数。优选上述次级侧线圈以及上述电气部件被设置在车辆上。上述交流电源以及上述初级侧线圈被设置于地上。上述电气部件包括车辆用电池。【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I实施方式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的电构成的框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的电构成的框图。【具体实施方式】(第I实施方式)以下,使用图1对本专利技术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的第I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10由设于地上的地上侧设备11和安装于车辆的车辆侧设备21构成。地上侧设备11与初级侧(供电侧)的结构对应,车辆侧设备21与次级侧(受电侧)的结构对应。地上侧设备11具备能够供给规定的频率(例如IOkHz?IOMHz)的交流电力的交流电源12和送电器13。送电器13与交流电源12电连接,交流电力从交流电源12供给至送电器13。车辆侧设备21具备车辆用电池22以及能够从送电器13接受交流电力的受电器23。送电器13以及受电器23以能够磁场共振的方式构成。具体而言,送电器13通过由并联连接的初级侧线圈13a以及初级侧电容器13b构成的谐振电路构成。受电器23通过由并联连接的次级侧线圈23a以及次级侧电容器23b构成的谐振电路构成。两者的谐振频率设定为相同。在车辆侧设备21设有将由受电器23接受的交流电力整流成直流电力的整流器24。车辆用电池22经由整流器24而与受电器23电连接。通过整流器24整流出的直流电力被供给至车辆用电池22。整流器24以及车辆用电池22与电气部件对应。在地上侧设备11设有与交流电源12电连接的作为控制部的电源侧控制器14。电源侧控制器14进行交流电源12的控制等。在车辆侧设备21设有与车辆用电池22电连接的车辆侧控制器25。车辆侧控制器25构成为能够检测车辆用电池22的蓄电状态。另外,控制器14、25以能够相互进行无线通信的方式构成。由此,能够在地上侧设备11和车辆侧设备21间进行信息的交换。在车辆被配置于可充电的位置,详细而言送电器13以及受电器23相互能够进行磁场共振的位置的情况下,车辆侧控制器25对电源侧控制器14发送可充电信号。电源侧控制器14在接收到可充电信号的情况下,控制交流电源12供给交流电力。于是,送电器13 (初级侧线圈13a)以及受电器23 (次级侧线圈23a)进行磁场共振,受电器23 (次级侧线圈23a)接受交流电力。其接受的交流电力被整流器24整流,并供给至车辆用电池22。由此,不使用电源电缆等地进行通过非接触的车辆用电池22的充电。在车辆用电池22的充电完成(结束)的情况下,车辆侧控制器25对电源侧控制器14发送充电完成信号(充电结束信号)。电源侧控制器14在接收到充电完成信号的情况下,控制交流电源12停止交流电力的供给。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10具备用于计算针对从交流电源12的输出部到车辆用电池22的负载的功率因数的构成。对这些构成进行说明。在地上侧设备11设有测定对从交流电源12的输出部到车辆用电池22的负载输入的视在功率以及有效功率的测定器15。测定器15与交流电源12的输出连接,通过测定对上述负载输入的电压波形以及电流波形,来测定视在功率以及有效功率。这里,所谓从交流电源12的输出部到车辆用电池22的负载,是从交流电源12的输出部观察车辆用电池22的情况下的整体的负载(输入阻抗)。该负载包括有初级侧线圈13a以及次级侧线圈23a的互感、车辆用电池22的负载、以及连接受电器23和整流器24的布线的负载等。换句话说,可以说测定器15测定将从交流电源12的输出部到车辆用电池22作为一个负载的情况下的针对该负载的有效功率。测定器15与电源侧控制器14电连接。测定器15根据来自电源侧控制器14的请求,将用于确定测定出的视在功率以及有效功率的信息发送至电源侧控制器14。电源侧控制器14基于这些信息计算功率因数。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其中,具备:交流电源;初级侧线圈,其从所述交流电源接受交流电力的供给;次级侧线圈,其能够从所述初级侧线圈接受所述交流电力;电气部件,其接受由所述次级侧线圈接受的交流电力的供给;以及功率因数计算部,其计算针对从所述交流电源的输出部到所述电气部件的负载的功率因数和针对从所述次级侧线圈的输出部到所述电气部件的负载的功率因数的至少一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1.12.09 JP 2011-2704071.一种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其中,具备: 交流电源; 初级侧线圈,其从所述交流电源接受交流电力的供给; 次级侧线圈,其能够从所述初级侧线圈接受所述交流电力; 电气部件,其接受由所述次级侧线圈接受的交流电力的供给;以及功率因数计算部,其计算针对从所述交流电源的输出部到所述电气部件的负载的功率因数和针对从所述次级侧线圈的输出部到所述电气部件的负载的功率因数的至少一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其中, 还具备控制部,该控制部基于所述功率因数计算部的计算结果来控制所述交流电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功率因数计算部的计算结果来进行使所述交流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仓启介,近藤直,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