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双面显示模块及增加显示亮度的方法,所述双面显示模块包括穿透式显示面板、至少一透光导光元件以及至少一光源。穿透式显示面板具有第一显示面以及与第一显示面相对的第二显示面。第一显示面位于透光导光元件与第二显示面之间。光源配置于透光导光元件旁且适于发出光束。透光导光元件引导光束经第一显示面进入穿透式显示面板。光束进入穿透式显示面板后自第二显示面离开穿透式显示面板。一种增加显示亮度的方法也被提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显示模块及提升显示效果的方法,且特别是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透明显示器(transparent display)是指显示器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穿透性,能够清楚地显示面板后方的背景。透明显示器适用于建筑物窗户、汽车车窗与商店橱窗等多种应用。除了原有的透明显示功能以外,还具有未来可能作为资讯显示器的发展潜力,因而备受市场关注。以用于建筑物窗户的透明显示器为例,其是以环境光束做为背光源,而让使用者可看到显示器所显示的画面。然而,环境光束的强度并非使用者所能控制的,若外界光线不足将造成显示器的亮度过低,则使用者便无法清楚地看到显示器所显示的画面。换言之,现有的透明显示器(即双面显示器)有亮度不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面显示模块,其可改善现有双面显示器显示亮度不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加显示亮度的方法,可有效增加显示亮度。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面显示模块,其包括穿透式显示面板、至少一透光导光元件以及至少一光源。穿透式显示面板具有第一显示面以及与第一显示面相对的第二显示面。第一显示面位于透光导光元件与第二显示面之间。光源配置于透光导光元件旁且适于发出光束。透光导光元件引导光束经第一显示面进入穿透式显示面板。光束进入穿透式显示面板后自第二显示面离开穿透式显示面板。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前述的透光导光元件包括透光导光膜。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前述的透光导光膜直接贴附于第一显示面上。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前述的透光导光元件的光通过率实质上大于或等于98%。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前述的双面显示模块可进一步包括固定结构。固定结构连接透光导光元件与穿透式显示面板。[0011 ] 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前述的光源配置于固定结构中。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前述的透光导光元件具有多个光学微结构。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前述的光学微结构被参考平面所截的截面的形状包括:三角形、圆弧形或多边形,其中参考平面与第一显示面垂直。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前述的至少一光源为二光源。二光源分别配置于透光导光元件的相对两侧边。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前述的至少一透光导光元件为二透光导光元件。二透光导光元件分别配置于第一显示面以及第二显示面上。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前述的穿透式显示面板包括液晶显示面板或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增加显示亮度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提供穿透式显示面板,具有第一显示面以及与第一显示面相对的第二显示面。提供至少一透光导光元件,且令第一显示面位于透光导光元件与第二显示面之间。令至少一光束通过透光导光元件的引导经第一显示面进入穿透式显示面板并由第二显示面离开穿透式显示面板,以增加显示亮度。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前述透光导光元件包括透光导光膜。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前述令第一显示面位于透光导光元件与第二显示面之间的步骤为:令透光导光膜直接贴附于第一显示面上。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前述增加显示亮度的方法更包括:提供固定结构,且令固定结构连接透光导光元件与穿透式显示面板。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前述提供至少一光束的步骤为:利用至少一光源以提供至少一光束;以及令至少一光源分别配置于透光导光元件的侧边。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前述提供至少一透光导光元件的步骤为:提供二透光导光元件,且令这些透光导光元件分别配置于第一显示面以及第二显示面上。基于上述,本专利技术的通过透光导光元件与光源提高双面显示模块的亮度,进而改善现有双面显示器亮度不足的问题。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双面显示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双面显示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增加显示亮度的方法的流程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100A:双面显示模块110:穿透式显示面板IlOa:第一显示面IlOb:第二显示面120:透光导光元件122:光学微结构130、130a ?130d:光源140:固定结构140a:容纳空间L:环境光束L,、L1、L2:光束【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例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双面显示模块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的双面显示模块100包括穿透式显示面板(transmissive display panel) 110以及至少一透光导光兀件120。穿透式显不面板110具有第一显不面IlOa以及与第一显不面IlOa相对的第二显不面110b。第一显不面IlOa位于透光导光兀件120与第二显不面IlOb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穿透式显示面板110可是非自发光显示面板或自发光显示面板,例如液晶显示面板(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或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organic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 panel)。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的双面显示模块100利用透光导光元件120可将环境光束L有效地导入穿透式显示面板110中,并进一步地使环境光束L的传递方向往与第二显示面110b(或第一显示面IlOa)垂直的方向集中。如此一来,双面显示模块100至少在单面上的亮度可获得提升,进而改善现有双面显示模块亮度不足的问题。更进一步地说,本实施例的双面显示模块100可选择性地包括至少一光源130。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一光源130可为二光源130a、130b。光源130a、130b可分别配置于透光导光兀件120的相对两侧边且适于发出光束L’。透光导光兀件130可引导光束L’经第一显示面IlOa进入穿透式显示面板110。光束L’进入穿透式显示面板110后可自第二显示面IlOb离开穿透式显示面板110。换言之,通过透光导光元件120与光源130,双面显示模块100的亮度可进一步地提升,进而使双面显示模块100的显示效果更佳。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双面显示模块100相较于比较例的双面显示模块,其亮度为比较例的双面显示模块亮度的1.85倍以上。其中,比较例的双面显示模块与本实施例的双面显示模块100的差异仅在于:比较例的双面显不模块不包括透光导光兀件120与光源130。此外,当环境光束L的强度不足时,例如阴天或处于暗室时,光源130可提供额外的光束L’,进而使双面显示模块100可维持高亮度。如此一来,使用者在外界环境改变的情况下仍可通过本实施例的双面显示模块100观赏到显示效果良好的画面。在本实施例中,光源130例如是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但本专利技术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光源130也可为冷阴极突光灯(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或其他适当的发光元件。本实施例的透光导光元件120的物理特性以轻薄和高光通过率为佳。举例而言,本实施例的透光导光元件120可为透光导光膜,其厚度为微米等级,且此透光导光膜的光通过率实质上可大于或等于98%。此透光导光膜可直接贴附于第一显示面IlOa上,而使本实施例的双面显示模块110在具有高亮度的同时,其厚度也不会过度增加。换言之,本实施例的双面显示模块100兼具高亮度及薄型化的优点。然而,本专利技术不限于此,本实施例的透光导光元件120也可为刚性较高的导光板(ligh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面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穿透式显示面板,具有第一显示面以及与所述第一显示面相对的第二显示面;所述多个至少一透光导光元件,所述第一显示面位于所述透光导光元件与所述第二显示面之间;以及至少一光源,配置于所述透光导光元件旁且适于发出一光束,所述透光导光元件引导所述光束经所述第一显示面进入所述穿透式显示面板,所述光束进入所述穿透式显示面板后自所述第二显示面离开所述穿透式显示面板。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2.07 US 13/762,3221.一种双面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穿透式显示面板,具有第一显示面以及与所述第一显示面相对的第二显示面;所述多个 至少一透光导光元件,所述第一显示面位于所述透光导光元件与所述第二显示面之间;以及 至少一光源,配置于所述透光导光元件旁且适于发出一光束,所述透光导光元件引导所述光束经所述第一显示面进入所述穿透式显示面板,所述光束进入所述穿透式显示面板后自所述第二显示面离开所述穿透式显示面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显示模块,其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导光元件包括透光导光膜。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面显示模块,其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导光膜直接贴附于所述第一显示面上。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显示模块,其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导光元件的光通过率大于或等于98%。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连接所述透光导光元件与所述穿透式显示面板。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面显示模块,其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配置于固定结构中。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显示模块,其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导光元件具有多个光学微结构。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面显示模块,其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被参考平面所截的截面的形状包括:三角形、圆弧形或多边形,其中所述参考平面与所述第一显示面垂直。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显示模块,其中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光源为二光源,所述多个光源分别配置于所述透光导光元件的相对两侧边。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玟璋,曾绪祥,
申请(专利权)人: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